王志森
摘要:我國的監察制度自秦漢時正式形成制度化體系,在隋、唐、宋時期得到充分發展,并在明清時達到了鼎盛。明朝的監察制度在我國古代監察史上具有較高的地位,它汲取歷代監察制度的精華逐步發展為較為完備的體系,也影響了清朝監察制度的建設,其中很多理念和模式對當今監察制度的完善仍有重要借鑒價值。本文主要通過對明朝監察制度特點和局限性的總結,以期從完善監察立法、完善監察官員的選拔與考核制度、強化對監察機關的制約等方面分析其對建立健全當代監察制度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明朝 監察制度 監察法規 考核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一種依附于封建皇權統治并為皇權統治服務的政治制度,但在加強皇權專制統治的同時,也為整頓吏治,反對貪污腐敗,保持官員廉潔發揮了重要作用。明代的監察體系成熟而完備,在中國古代監察史上具有較高的地位,對我國當今建立健全監察制度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應當以史為鑒,取其精華,從而完善我國的監察制度。
一、明朝監察制度概況
(一)中央監察機構
1.都察院
明太祖朱元璋廢御史臺設都察院作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都察院與刑部、大理寺并稱三法司,主掌彈劾,長官為左、右都御使。《明史》對都御史的職責記載為“專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 ,監察御史負責監督中央和地方官員的行為,有權隨時對官員的違法亂紀和貪污腐敗行為進行彈劾。監察御史監督范圍覆蓋全國各級官員,是明朝監察制度中的特色部分,監察御史雖然名義上隸屬都察院,但是直接受命于皇帝,十三道監察御史每道都有固定的監察對象,權力很大。明朝中央監察機關監察范圍涵蓋中央和地方,形成了全國性的嚴密組織體系。
2.六科給事中
明朝承襲舊制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了加強對這些權力部門的監察,六部除了受都察院的專門監察,還有專門對應六部設立的六科給事中對其進行監管,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之間互不隸屬,還可以互相彈劾,形成更嚴密的監察體系。六科各設給事中和左右給事中各一名,六科給事中負責監察六部事務,六部政事必須經各科相應給事中備案,圣旨也需經過給事中確認后才能辦理。
(二)地方監察機構
明代除了在中央設置了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還在地方設立了巡按御史、提刑按察使司和督撫,形成了地方職權交叉的監察網絡。
1. 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是明朝監察體系中又一特色,是代替皇帝定期到地方檢查工作的官員,巡按御史享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力,監察事務的范圍非常廣泛,主要職責有監察地方官員,體察民情,賑濟災荒以及對當地稅收、教育事務的監察。每屆巡按御史任期一年,有效防止了巡按御史與地方官員相互勾結,保證了地方監察官員的素質。
2. 提刑按察使司
明朝設有十三省,每省設置提刑按察使司,地方上糾舉官員、刑名、訴訟都由按察使司掌管,負責本省的司法和監察工作,更側重監察。提刑按察使司與監察御史的監察權是平行的,兩者可以互相糾察,同時按察使與巡按御史的監察任務相似,但巡按御史直接代表中央監察,具有欽差大臣性質,作為地方機構的按察使司需要受到巡按御史制約。
3. 督撫
“督撫”是總督和巡撫制度的簡稱。明朝前期與后期督撫的職權發生了較大變化,明朝前期,督撫職能以監察為主,在后期逐步從單純的監察官員發展為總領節制三司的地方要員。明初按察使司和監察御史的設立,尚不能消除明朝統治者的憂慮,尤其是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發生之后,皇帝對百官的疑慮更重,皇帝在巡按御史的基礎上派出更高級別的對地方進行巡視的中央官員,即為巡撫。明代的總督設立,側重在軍事節制、大事特遣等方面,。總督的轄區比巡撫廣, 權力比巡撫大, 級別也更高,各地巡撫多受總督節制, 少數地區總督兼任巡撫。
二、明朝監察制度的特點及局限性
(一) 明朝監察制度的特點
1.注重保障監察權的獨立性
明朝監察制度相對于此前的朝代具有更大的獨立性,在中央,監察御史名義上隸屬都察院管轄,實際直接聽命于皇帝,對皇帝負責,六科給事中是專門負責監察六部的機關,不受都察院管轄,在二者工作中產生沖突時只有皇帝可以進行處理,地方監察機構采取的是垂直管理模式, 與地方行政管理機構不存在交叉。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對獨立、分工明確的監察體系,監察官員在行使監察權時得以有效避開其他官員的干涉或阻撓,為監察機構獨立行使監察權提供了保障。
2.較為完善的監察法規
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以敕令的形式陸續頒布了對監察機關的職權范圍、施行規則等方面的法律規定,以后歷朝對此有所增補,其中《憲綱條例》對監察官員的地位、職權、選用、監察對象、行使權力的方式和監察紀律做了詳細的規定,是一部較為完備的監察法規。
3.嚴格的制約機制
明朝監察體制注重各類監察官員的互相糾察,各監察機構的職責有相似之處,又可以互糾互察,形成網狀結構,相互制約,最終由皇帝一人決斷,在相對落后的封建體制下,通過監察機關的相互監督能夠保證監察機關職能的發揮,與現代監察制度的運行也是一脈相承的。明朝注重對監察官員的權力限制,巡按御史每屆任期一年,有效防止任期過長與地方官員相互勾結,另外,監察官員官階較低俸祿也較低,但享有較大的權力,一旦查出官員貪腐,可以得到豐厚的獎勵,這種激勵措施有利于調動監察官員的積極性。
(二)明朝監察制度的局限性
明朝監察制度在進行檢察權設計時采用的是單向的監察方式,而對下級對上級的監督以及社會輿論的關注等方面就顯得相對欠缺,給監察官員濫用職權、貪污受賄等腐敗現象的滋生創造了隱形條件。明朝前期,監察制度運行產生了良好的監察效能,為維護皇權,整頓吏治,反腐敗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明中期以后,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朝廷黨爭激烈,監察官員中盛行貪污受賄之風。
三、明朝監察制度對當代的啟示
明朝監察制度在制度設計和實施運作上對官員起到了良好的監督和管理作用,為我國進一步推進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良好借鑒和啟示。
(一)完善監察立法
明朝監察官員監察范圍廣且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中央和地方的監察官員大多享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力,但是對于“小事”的具體范圍并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就容易導致監察官員濫用對于小事的自由裁量權,部分監察官員傾向于執行對其有利可圖的工作,滋生貪污腐敗,與行政官員勾結,包庇其瀆職貪腐行為。我國為了預防監察官員濫用權力,監察委員會對于公職人員的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進行監察,監察機關只承擔反腐敗只能,明朝監察制度服務于皇權,監察官員權力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權力越大濫用的可能性也可能越大,要通過立法明確職務違法和犯罪的類型,謹防監察機關權力不合理地擴張。
(二)完善監察官員的選拔與考核制度
根據監察法第十四條規定,“國家實行監察官制度,依法確定監察官的
等級設置、任免、考評和晉升等制度”。2020年初召開的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將推動研究制定監察官法列為今年重點工作。保持監察官員隊伍的廉潔是監察工作有效開展的前提,明朝為了保證監察機關人員的高水平高素質,監察官員的選任和考核比普通官員更為嚴格,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監察機構的有效運轉。在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參考明朝選任與考核監察官員的辦法完善我國《監察官法》,保證監察官員的能力和素養。
(三)強化對監察機關的監督
監察委員會整合了原本分散的反腐敗力量,在監督別人的同時,監察委員會自身也應當受到監督。監察干部如果發生串通包庇、以權謀私、泄露案情等違紀違法問題,會對黨和人民事業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為有效預防和解決“誰來監督監督者”這一難題就應當加強對監察機關自身的監督。
在對監察機關的內部監督方面,應當加強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這一內部監督機構的建設,這一內部監督機構工作人員應當像明朝的監察官員一樣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為了實現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效能的充分發揮,可以考慮構建監督室成員直接對兼任監察委主任的紀委書記負責的對接制度。 監察委員會必須樹立法治思維, 堅持法治原則, 遵循法治程序。
四、結語
明朝監察制度在我國古代監察史上具有較高的地位。通過分析明朝監察制度,可以發現明朝監察制度在具體運行過程中, 通過采取監察機構與人員的互察互糾、監察回避、限制監察權力、對監察官犯罪從重處罰等方式, 保障監察權獨立, 維護監察權威, 產生出了良好的監察效能。這對我國的監察制度改革工作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完善我國監察制度的過程中,汲取明朝監察制度的精華,探索適合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監察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監察體系,更好地開展反腐敗工作,維護人民利益。
參考文獻
[1] 任爽、王明科. 明朝監察體制的當世之鑒[J],文化學刊,2019(8)
[2] 邱永明.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覃云、李靜. 論明朝監察制度對我國反腐倡廉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15(8)
[4]田源. 明朝監察制度論析[J],才智,2018(12)
[5] 馬藝洋.明代監察法律制度對當代監察立法的啟示[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
[6] 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張廷玉:《明史(卷73)職官志二》,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1767頁
參見邱永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頁
參見任爽、王明科:《明朝監察體制的當世之鑒》,載《文化學刊》2019年第8期
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 法律碩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