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是對高中生英語習得性無助感的研究,運用問卷法收集了564份不同地區高一至高三學生的英語習得性無助感的問卷。運用SPSS22.0Win 分析得出高中生的英語習得性無助感與學生的英語水平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學生的英語習得性無助感越高,學生的英語成績越不理想。學生的英語習得性無助感在男女生中有差異但是差異不顯著,而在不同地區之間有顯著差異,山村的學生的習得性無助感高于鄉鎮和城市的學生的習得性無助,其中城市的學生的英語習得性無助感最低。
關鍵詞:高中生, 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感
一.習得性無助感
習得性無助感是馬丁·塞利格曼 (Martin E.P.Seligman)在1976年通過實證研究提出的描寫生物在不可控的情境中多次遭受失敗和困難而產生的消極的情感認知,從而放棄改變的現象。
習得性無助感的研究起源于對動物的研究。塞利格曼和同事在對人的實驗中也發現了同樣的習得性無助規律,塞利格曼把人的習得性無助感歸結為認知習得性無助、行為習得性無助感、情感習得性無助和動機習得性無助( Maier & Seligman,1979)。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與假設
本文的研究假設是高中生的英語習得性無助感與他們的英語成績有密切關系,
本文的研究問題有如下三個:
1.高中生的英語習得性無助的總體情況如何?
2.高中生的英語習得性無助和他們的成績之間有無關系?關系如何?
3.高中生的英語習得性無助感在性別和地區上有無差異?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了多所學校的高中生。學生樣本包括偏遠山村、鄉鎮和城市的高一至高三的在校生。問卷以網絡的形式進行發放,測試時實際發放問卷564份,回收有效問卷564份,有效率100%。
(三) 測量工具
本研究中測量工具為改編問卷,問卷出自朱詩敏(2009)所做的高中生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的實證研究的自編問卷。原問卷包括四個因子和28個題項。原問卷的Alpha系數達到0.926,顯示出量表具有相當的同質性。本問卷采用了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李克特五級量表。改編問卷包括四個因子24個題項,四個因子分別為:認知無助、情感無助、動機無助和行為無助。問卷的總體Alpha系數達到0.92。
學生的英語水平由學生的自評英語水平決定,學生的自評英語水平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優秀(150-110)、很好(110-90)、一般(90-72)、差(72以下)。大部分學生的自評英語水平為一般,占總人數的45.6%;35.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為差,14.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很好,僅僅只有4.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為優秀。
三.結果與討論
(一)高中生的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的總體情況
學生總體的習得性無助感水平不是很高,在四種類型的習得性無助感中學生的情感無助感最強(M=2.8970),而學生的行為無助感最弱(M=2.7429),如下表1所示:
(二)高中生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和英語水平之間的關系
高中生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與英語水平之間的關系用皮爾森相關系數(The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測量得出,如上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習得性無助感與學生的英語成績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ps<0.01)。學生的成績越理想他們的無助感也越弱。但是相關程度都屬于低相關(r<0.4)。就表中呈現的數據來說,學生的英語成績與學生的行為無助的相關度最高(r=0.386),其次是情感無助(r=0.363);學生英語成績與學生的動機無助也呈顯著負相關但相關度為弱相關(r=0.143<0.2)。
(三)高中生的英語習得性無助感在性別和地域上的差異
1.高中生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感的性別差異
在本研究中,男女生比例大約為4:5。男女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發育、心理發育、認知發育和思維發育都有顯著的差異(Newman,2005)。本部分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男女生的習得性無助感的差異進行檢測。首先,就四個因子類型的均值來說,男生的均值都比女生的高。行為無助男生的均值為M=2.9328,女生的均值為M=2.5950;認知無助男生的均值為M=2.9474,女生的均值為M=2.7035;情感無助男生的均值為M=3.012,女生的均值為M=2.790;動機無助男生的均值為2.9514,女生的均值為2.6814。四個類型的因子都表現出差異,但差異不明顯。這表明男女生在英語學習中男生比女生有更明顯的習得性無助感。
(2)高中生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感的地域差異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分別來自于山村、鄉鎮、城市。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對學生的認知、行為、情感和動機產生一定的影響。本部分運用單因素ANOVA分析不同地區學生之間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感的差異。從結果來看,四個類型的因子中,行為無助、認知無助和情感無助都有顯著的地域差異,其中,行為無助p=0.002, 認知無助p=0.048,情感無助p=0.002(一般情況下,p<=0.05為顯著差異)。
就其平均值來說,山村的高中生的習得性無助感都比鄉鎮和城市的高中生要高。山村學生的行為無助感均值最高M=2.9041,城鎮的學生均值為M=2.5550,也是三個地區中最低的;就認知習得性無助感來說,山村學生均值M=2.9031,城鎮學生的均值M=2.7124;山村的學生的情感無助感均值M=3.026,城鎮的學生的情感無助感M=2.729。在三種類型的習得性無助感中,山村學生的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感總是最高的,鄉鎮學生的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感居中,城市學生的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感是最低的。
(四)討論
上述的數據分析印證了之前的假設:高中生的英語學習的習得性無助感與他們的英語水平密切相關,而且呈現負相關的關系。學生英語學習的習得性無助感越高,學生的英語成績就越不理想。這個假設的成立支持了Dweck & Reppucci (1973)對于兒童學習的習得性無助感的理論。Dweck & Reppucci (1973) 首次把習得性無助感運用于研究兒童學習,他們認為習得性無助感會影響兒童的學習,并且對兒童的學習產生消極的影響。在四種類型的習得性無助中,學生的情感習得性無助感最高。高中生的情感具有充沛而隱秘的特征,在遇到挫折時他們往往表現得像大人,盡量隱藏自己的情感但是也更有可能會夸大自己的情感。因此,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情感習得性無助感是最高的。
高中生的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感在性別中沒有顯著差異,但總體來說男生的習得性無助感比女生的高。可能的原因如下:在學習英語時,男生比女生遭受更多的困難與挑戰,男生更偏向于理性思維,對于英語單詞和課文的記憶比女生要困難;受到男女生英語學習的刻板印象的影響,大部分人認為學習語文和英語是女生擅長的事情,也是合適女生學習的科目,因此部分人會受到這種刻板印象的影響,認為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
高中生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感在地域上有非常顯著的差異。總體來講,山村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更強的習得性無助感,而城市學生的習得性無助感最低。可能的原因如下:經濟差異造成學生學習成績的差異和學習態度的差異。城市的經濟水平遠高于山村的經濟水平,經濟水平會對教育資源產生影響。城市的孩子在學齡前就有可能學習英語,而山村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初中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水平會影響學生的習得性無助感(這也印證了本研究的結果)。父母對孩子學習的支持也是一個影響因素。父母對孩子的支持包括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物質方面,城市的父母更能給孩子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在精神方面,城市的父母更能理解英語的重要性,更能督促孩子學習英語。當有外界的支持與幫助時,習得性無助感會逐漸減弱。
四.啟示與結語
高中生的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感對英語成績有消極的影響,對不同地區的學生有不同的影響。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是全社會的責任。從社會層面來說,應該給予山區學校和學生更多的關注和優質的教育資源;從學校層面來講,除了關注學生的成績之外更要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給予學生信心和鼓勵;從家長層面來講,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精神支持。只有在社會、學校和家長的通力合作下,學生才能在學好知識的同時擁有健康的身心。
參考文獻
[1]Dewberry, C. S & Richardson. (1990). Effect of Anxiety on Optimism[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0(6), 731-738.
[2]Maier, S. F. & Jackson, R. L. (1979). Learned helplessness : all of us were right and wrong: inescapable shock has multiple effects[J]. Elsevier. 13 ,155-218.
[3]Martin, S. F. & Seligman, M. E. P. (1976).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 105 , 3-46.
[4]Newman, N. (2005). 發展心理學 (8版)[M]. 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5]朱詩敏. 2009.高中生英語習得性無助感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
云南師范大學 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