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武
教育是永遠不變的話題,理論是實踐的產物,“讓學引思”正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同時也是較受關注的話題。這一理念不過分強調分數對學生的影響,而是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上投入更多的時間。由于這是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對有的教師來說還有些陌生,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在推行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為了“讓學引思”順利進行,本文從幾個方面簡單分析了如何在課堂上更好地踐行“讓學引思”。
將以學生為本作為教育理念。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本質與“讓學引思”相同,都是以學生為出發點,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同時這也是教育的實際意義所在。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秉持這一理念,能夠挖掘出學生身體中潛藏的自覺性,在學生自覺學習時,教師只需做到以學生中心,及時地引導學生,必將大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也是“讓學引思”理念著重強調的。
比如,在教學《世界的語言與宗教》一節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知道的語種和宗教,以及各種宗教的特征,增加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從而讓學生積極地配合教師的課堂,認真地思考問題。這會使學生從原來的被領導者變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地參與地理課堂,從而占據主動地位。同時,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會凸顯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使教師有目標地引導學生。此外,為了進一步使學生自覺地融入地理課堂,教師可以開展翻轉課堂,即針對教材中比較容易理解的知識點,讓學生自己動手查閱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充當教師講解相關的知識點。這樣的方式既不會讓學生感到困難,使其在課下提前預習好教師要講的新知識,做到心中有數,又能夠使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從而使地理課堂更符合“讓學引思”的要求。
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引思”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通過改進教育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初中地理內容涉及的更多的是世界各地的地理地勢、資源分布、氣候情況,以及當地的人文等,可以說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地理課堂上,教師不能僅僅將地理作為一門學科對待,應更多地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相結合,從而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了解地理知識,甚至應用地理知識。“讓學引思”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能夠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全面培養學生。
比如,在教學《氣溫的變化和分布》一節時,由于這節側重講的是受氣候的影響,不同地區的溫度、生活習慣、飲食、地貌等不同,因而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向學生講解什么地方是什么氣候,在這樣的氣候下當地人有哪些習俗生活習慣,可能使地理課堂顯得空洞。同時,初中生大部分都來自同一個省,甚至是同一個市,僅僅靠想象,學生很難理解知識。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本地的氣候特征,如本地常年的平均氣溫,哪幾個月降水量多,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等,給學生進行具體的講解。這樣學生就能夠從自己熟悉的地方的氣候想象、推測其他地方的氣候,理解不同地區氣候的差異。同時,如果教師想進一步地加深學生的印象,那么地理課就不能局限于在課堂上開展,教師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帶學生實地觀察,讓學生真正從生活了解地理知識,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讓學引思”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并且能夠運用知識,教師要在工作中做到理論與實際相互聯系。
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讓學引思”,“引”指的是教師的引導,“思”是指思考、思維,即教師通過正確地引導,最大程度上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升。在地理學習中,很多自然現象或地貌、地勢的發展等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地理具有顯著的綜合性特征。這就需要教師在地理課堂上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只有這樣,學生在遇到地理問題時才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考慮,從而真切地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緊密聯系的。
比如,《人類的聚居地—聚落》一節主要講述的是關于人文因素的地理知識,因而有一定的復雜性,學生學起來難免會有雜亂的感覺,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激發學生的思維:影響人口聚集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聚落?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特點是什么?自然環境對人口的聚集、對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思維導圖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復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的內容,從而方便學生理解學習。“讓學引思”中的“思”注重的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故教師利用思維導圖開展地理課堂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幫助學生更清晰地思考問題。
總而言之,教師要認清當今社會的形勢,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讓學引思”這一教育理念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發現、解決問題,改變其學習惰性,從而真正地讓學生學到東西。教師要理解“讓學引思”的具體內涵,端正自己的態度,積極踐行這一理念。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鹽城市大岡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