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苗
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教育策略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智育,德育,體育,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的美育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一個好的美商,有助于同學們在生活之中隨時發現美,欣賞美。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可以通過情感教育滲透策略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中學美術;情感滲透教育
引言:
美術教育當中情感滲透的作用十分重要,本篇文章就美術情感滲透教學提出幾條策略,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其次要強調師生互動,第三點是要注重挖掘情感素材,最后可以讓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情感體驗。
一.中學美術教學滲透情感教育重要性
美術教育和其他學科的教育有所不同,對于美術教育來說,運用情感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一切的美術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都反映了畫家的態度。不同于傳統的基礎課程教學注重邏輯性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美術教學更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美術教育處處都伴隨著情感教育,只有學生真正的靜下心來,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寄托情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藝術之美,體會到美術作品的情感內核。在美術的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了要充分的發揮美術,陶冶情操的作用。通過培養學生們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同學們的美商,對同學們進行有效的美術教育。豐富同學們的情感體驗,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中學美術教學滲透情感教育具體策略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
如今多媒體教學在初中教學中廣泛應用,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色彩鮮艷的圖片很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更加直觀的展示圖片,多媒體是一項有效的教學工具。叫畫作更直觀的展示出來,有利于同學們對于畫作的理解,比如說梵高的《向日葵》這幅畫,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向日葵的樣子,再讓學生根據向日葵的樣子對梵高的這幅畫進行思考。對向日葵有著一個更深的理解,了解梵高在這片作品中想表達出熱烈澎湃的情感,讓學生對畫作表現出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認識。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學工具,提高課堂有效性,提高學生參與度。
(二)強調師生互動
第二點是在課堂中要強調師生互動,要注重教師在在課堂中的引領作用,情感體驗是一種個人感受,每個人的感受不盡相同,但是初中生還沒有經過系統的美術教育,對于美術作品的情感體驗經歷不夠豐富,所以教師要適當的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體會美術作品中的情感,幫助學生在美術作品中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
(三)注重挖掘情感素材
第三點要注重帶領學生挖掘情感素材,在美術作品當中,只有投入情感,設身處地的思考作者作畫時的感受,才能真正的理解美術作品。二中學生的美術鑒賞經驗不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挖掘情感素材。例如,在《文明之光》 彩陶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欣賞彩陶的過程中,加強對中國燦爛歷史文明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方寸之間》 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篆刻實踐,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在《變廢為寶》 教學中,樹立學生環保意識,增強學生熱愛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四)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不能投入情感的一個原因就是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既然存在著課堂中學生主體地位不明確的現狀,那么就要想辦法改變這個現狀。教師只是在課堂中輔助學生學習的存在,課堂有效性指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積極參加課堂學習這個過程中來。并且要讓學生自己明確自己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將被動學習狀態該為主動學習狀態,明白學習是他們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受到老師教育被迫進行學習。只有學生明確了自己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更好的進行情感滲透學習。
(四)讓學生們互相討論情感體驗
小組討論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討論學習。
首先,教師根據學生差異來進行分類別,例如學習成績,學生性格,協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教師要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知識,盡量讓小組內成員具有互補性,使成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盡量讓組建的合作學習小組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實力均衡。這樣才能為接下來的小組合作學習奠定基礎,開展公平競爭。一般情況下一個小組內有4-6個小組成員,由組長,副組長,組員構成。組長是一個需要負擔責任的角色,要對組內任務進行合理的分配,并且積極促進所有的小組成員參與到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來,副組長則是要對組長的工作進行輔助,所以組長和副組長對于小組學習的成果來說也十分重要。
結語:
結合上文所述,中學美術教學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實施還任重道遠,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把美術教學滲透情感教育重視起來,對合適的教學策略充分利用到課堂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們的美商,提高同學們的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前蘇聯]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王曉毅.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