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婉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高中語文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地進行著革新。在此背景下,單元教學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在提高教學有效性和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展現出了巨大活力,而這也為選擇性必修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啟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有必要正視單元教學的意蘊內涵,以單元教學為助力來搭建一個高效化的選修性必修教學新常態,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有效性,讓學生獲得更多學習收益?;诖?,本文以高中語文統編版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對選擇性必修單元教學意蘊和實踐路徑進行了詳細探討,以期能夠給廣大教師同仁提供一些借鑒參考。
關鍵詞:高中;選擇性必修;單元教學;意蘊內涵;實踐路徑
在高中語文統編版教材的“選擇性必修”投入使用之后,如何開展選擇性必修單元教學,成為了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都亟待思考的問題。其實,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在本質上都屬于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主要是給參加高考的學生提供修習的,理論上來說,不參加高考的學生是很少的。所以,教師在對待選修性教學時,也要做到科學合理。而對于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來說,其內容主要是諸子百家中儒、道、墨三家古文,內容篇幅較長并且理解難度較大,如果教學方法運用不當的話,不但容易消減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也會影響后續教學的推進,而單元教學作為一種以集體建構思想為支撐的教學方法,能夠引領學生展開整體性的學習,將其滲入到該部分知識點教學當中,能夠引領學生以整體化、群體化的思路來進行古文學習,這不管是對于他們學習效果的提升來說,還是對于他們語文素養的發展來說,都將大有裨益。
一、單元教學的意蘊分析
(一)多個語篇內容,便于對比學習
對于單元教學而言,其主要是一種以單元語篇素材為對象的教學方法。相較于以往單篇語文教學來說,其有著更高的全面性和廣泛性特征。在該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以特定的目標或者主題來對單元內多篇文章展開閱讀與學習,使他們能夠在腦海中塑造出不同類型的情境與意境,進而讓他們能夠在多角度、多風格的情感思想帶動下去感受單元內各個語篇的思想內涵。與此同時,在該模式下,學生能夠從單元內每一個語篇的差異性、關聯性入手來展開閱讀學習,這對于他們閱讀思維以及認知能力的提升也是極為有利的。
(二)符合課標要求,促進素養發展
在新課改旗幟下,核心素養教育已經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為此,教師在開展選擇性必修教學時,不但要做好基礎知識的講述,而且也要圍繞思維品質、審美素養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教育做好教學模式創新工作,而若想實現這一目標的話,單純依靠以往言語直輸式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對此,教師不妨將視角放在單元教學之上,通過多個語篇的協同化教學來帶領學生感受語文知識的內涵精髓,為他們思維品質、審美意識以及文化傳承素養的發展鋪路搭橋。
二、單元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明確目標,指引學生方向
在單元教學實踐中,若想保證教學實效的話,必須要對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加以明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學習方向的正確性。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結合單元教學的語篇內容、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能力基礎來確立相關教學目標。同時,這些目標不但要涵蓋諸如聽、說、讀、寫等基礎技能目標,而且也要立足素質教育要求包含一些情感或者價值觀方面的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彰顯語文學科以及單元教學生的育人優勢,為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提供助力。例如,在選擇性必修《第二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可結合本單元的多篇諸子文學內容,本著素質與生本教育觀念,設置好三維化的教學目標:首先,在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虛詞、實詞知識;懂得如何進行文言文朗誦以及文言文斷句。其次,在過程與方法方面,要求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學習技巧;懂得如何閱讀和梳理古文內容,領悟其中的主旨要義;明白儒、道、墨三家的核心理論與辯論風格。再者,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能體會我國傳統文學以及傳統文化的魅力,激起他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逐步塑造其良好的文化傳承意識。通過以上目標的設定,保證整個單元教與學過程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收益。
(二)引入資源,助力學生理解
在單元教學模式下,如果教師只是結合教材語篇來進行授課的話,學生很容易出現興趣漸失的情況,不但影響著教學實效,而且也會給素質教育的落實埋下負面隱患。對此,教師有必要立足教育信息化的時代形勢,依據單元教學內容,引入一些與之相關的視聽資源,然后借助學生們熟悉且喜愛的信息手段進行展示,給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參照,幫助他們更加便捷和深刻地體悟到相關知識點的內涵精髓。例如,在選擇性必修《第二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便可依據信息技術之便,引入多樣化的視聽資源,來助力學生的單元學習。首先,教師可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展示一段“諸子百家”的視頻,讓學生能夠對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派別形成一定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圍繞儒、道、墨三大哲學體系,展示一些與之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源,如借助視頻簡介來讓學生重新解讀孔子、孟子,了解老子、莊子,解讀墨子等。同時,可借助電影《孔子》、動畫片《秦時明月》等片段來深化學生對三大哲學體系的處世之道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借助PPT來展示本單元的“諸子思維導圖”,這樣一來便可讓學生在寓學于樂當中理解諸子思想,進一步保證教學實效。
(三)有效設問,促進學生思考
客觀地說,包括語文教學在內,任何一門課程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處理問題的動態化、持續化過程。所以,在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有必要注重課堂設問的運用,通過有效的問題引導來引發學生對于單元學習的思考,從而讓單元教學以及素質教育效果均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選擇性必修《第二單元》教學中,教師可結合以下幾個層面的問題來引發學生對于單元知識點的思考:第一,語言梳理問題。本單元當中的語篇都是文言文,其中不乏一些難以理解或者古今異意的詞匯,這時,教師可巧設一些針對文言文語言的提問來引發學的語言知識思考,如“一日克己復禮”中的“一日”“民之從事”中的“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中的“幾成”“惡得不禁惡而勸愛”中的“勸”等,在古今意思方面有何不同?“見賢思齊焉”中的“齊”和“先齊其家”中的“齊”是怎么進行詞類活用的?“人而不仁”“任重而道遠”“死而不亡者壽”“吾為其無用而掊之”以及“故虧父而自利”中的“而”有何用法且意義如何?以此來豐富其語言積累。第二,諸子思想問題。本單元當中文言文作品中都蘊含著諸多關于儒、道、墨三家的諸子思想,如何解讀這些思想也是單元教學的重要目標。對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有必要提出一些關于諸子思想的問題,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如本單元語篇當中分別體現了儒、道、墨三家的那些思想?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他們的立身之道?通過此舉來進一步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為學生閱讀思維以及語文素養的發展奠基。
(四)設置任務,引導學生探究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重視任務教學的開展,以此來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為核心素養教育的落實奠基。這也為選擇性必修單元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啟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有必要立足單元教學之特點,積極設計一些趣味性、探究性的學習任務,指引學生展開單元探究實踐,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把握到單元教學內容的內涵,為他們語文素養的發展保駕護航。例如,在選擇性必修《第二單元》教學中,教師也可設計一些探究性的任務,如教師可結合情感以及價值觀教育目標,指引學生展開“諸子思想現實意義分析”的探究任務。期間,教師首先可結合學生興趣愛好、語文能力等方面的實情,在班內劃分出多個4-6人的文言文小組,各組有差生比例要趨于均衡,以此來保證整體的學習實效。然后,教師可指引各組對本單元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治國平天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用之用”“兼愛”等古文詞句展開分析思考,探究其文中意義和現實意義如何。然后,教師可指引各組依次闡述各自的答案。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一方面可指引其他小組進行觀點補充;另一方面可結合其中的閃光點和不足點進行總結性評價,分析其中諸子思想的現實價值意義。通過此舉,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單元學習效果,而且還能為他們思考、創新、協作以及處理問題等能力的發展奠基,這對于他們語文素養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五)多樣實踐,鞏固學生認知
諸多教育實踐證明,語文教師若想保證教學實效的話,單純依靠課堂授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輔以多樣的實踐活動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將所學新知更好地內化為能力與素養。所以,在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也要注重多樣實踐的引入。例如,在選擇性必修《第二單元》教學中,教師可設置一個“辯論活動”指引學生對儒、道、墨三家思想的現實運用意義展開辯證探討,期間,教師可將學生分為正反方兩組,各組需結合自身對于這些思想的認知進行辯證討論,以此來深化他們的單元知識認知。與此同時,教師還可設置“諸子文章朗讀”“諸子思想議論文創作”等活動,從而將單元學習和學生的語文技能訓練聯系在一起,進一步鞏固他們的單元學習認知,提高其學習實效。
總之,以單元教學為助力來開展選擇性必修教學是很有必要的。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正視該模式的價值意蘊,在教學實踐中,以單元教學為核心思路來對教學設計、教學模式等加以革新,從而在保證教學有效性的同時,為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做好奠基工作。
參考文獻:
[1]劉丹妮.感受邏輯的力量——統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第四單元專題學習設計[J].學語文,2020(06):31-34.
[2]羅丹,徐彩鳳,張秋玲.敢教日月換新天——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專題學習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20(28):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