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摘要:社會形勢不斷變化發展,要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統治者就必須對統治思想政策作出調整,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西漢前期隨著各種問題的出現,為了自身需求統治者對統治思想作出了大的調整,用一種新思想取代道家的無為而治成為他們的主要任務。最終,他們將目光放在了儒家思想上。
關鍵詞:道家;儒家;轉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形勢的改變,道家思想很難再適應西漢社會的需要,統治思想的轉變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漢初的總體形勢
漢初,推行道家黃老思想為統治思想,但同時他們也不限制其他各家思想的發展。各家思想都在不斷地變化和完善,其中最特別的是儒家思想。漢代的新儒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完善發展起來的。經過各方的努力和大力支持,儒家思想最終取代道家黃老思想的地位而獨尊,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西漢前期統治思想完成了轉變。
二、轉變的出現
西漢初,統治思想的轉變從文帝時期就開始了,到武帝時期基本完成。雖說文景時期的主流統治思想仍為道家黃老思想,但是其他思想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特別是儒家思想有著取代道家黃老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的趨勢。漢文帝的思想中具有儒家思想的成分,史書記載儒生賈誼曾經向漢文帝提議“興禮樂”,并且草擬了基本禮儀制度。文帝對行禮樂和制定禮儀十分高興,雖然由于大臣的反對而取消了這些行動,但是這也表明儒家思想已經開始影響到統治者的思想并受到了重視。
賈誼是漢文帝時期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精通諸家之書,十八歲就能誦讀《詩》《書》等儒家著作。賈誼剛剛進入朝廷就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說明儒家思想和儒生的地位在不斷提高,儒家受到了重視。賈誼在臨死之前痛陳時弊,他警告漢文帝封國問題,漢文帝深受啟示,開始推行一些積極有為的政策,限制打擊諸侯王。
文景時期,無為而治的一些弊端開始不斷顯現出來,當政者開始推行一些積極有為的政策以挽救統治危機。諸如,勸趨農桑發展生產,要求各級官吏督辦百姓從事農業生產,還實行了“入粟拜爵”政策。“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農業生產獲得極大發展。打擊諸侯王及地方割據勢力。文帝聽從賈誼的建議,削弱諸侯國勢力,景帝三年,命周亞夫平定了七國叛亂后,七個強大的諸侯國被分為若干小國。加強備戰,準備反擊匈奴。他們推行了令民入粟于邊、募民徙遷塞下和造苑養馬等一系列措施。整頓吏治,嚴厲打擊腐敗官吏等。漢景帝時,打擊不法官吏更為堅決。針對官吏的違法亂紀,專門制定了處罰方法。“吏及諸有秩受其官屬所監、所治、所行、所將,其與飲食,計償費,勿論。它物,若買故賤,賣故貴,皆坐臧為盜,沒入臧縣官。”宏揚儒學,起用一些儒生。比如賈誼、晁錯等就是在這時被起用的。文帝拜通《書》的申公為博士。韓嬰通《詩》學,亦被拜為博士。除此外《書》《論語》《孟子》等皆授有博士。在景帝時,《春秋》也被立為官學,研習《公羊春秋》的胡毋生、董仲舒被任為博士。
三、儒學的發展
文景時期,儒學得到中央統治者的支持有了較大發展,除此之外,這一時期儒學在地方也獲得了巨大發展。一些地方官員和諸侯王對儒學也大力提倡,如梁懷王劉揖,作為文帝少子,他特別喜好《詩》《書》。還有河間王劉德對儒學的發展在諸侯中貢獻很大,他收集了許多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等,他還學舉六藝,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多和儒生交往,山東諸儒多跟他交往密切。儒學在西漢發展起來,并不斷挑戰道學黃老思想的地位。
武帝即位后,更是迫切要求改變西漢的統治狀況,擺脫各種危機。武帝大量任用儒者,并積極接受他們的建議進行改革,以將儒家思想推向統治地位代替道家黃老思想作為統治思想。武帝即位,任用好儒術的竇嬰、田蚡分別為相、太尉,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主持政府的要害部門。接受趙綰建議,試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們的隆儒貶道行為遭到了竇太后的阻撓而失敗,結果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皆下獄,自殺。丞相嬰、太尉蚡被罷免。武帝的第一次尊儒失敗。
四、轉變的完成
竇太后去世后,漢武帝才徹底擺脫羈絆,得以順利推行儒術,他重新起用武安侯田玢為丞相,推行儒術。“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蚡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向風矣。”漢武帝還大量任用儒生建立儒學。董仲舒等人改造儒學,將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皇權至上、綱常倫理等融入儒學。這些使得新儒學更進一步得到了漢武帝的垂青,迎合了漢武帝的需求,堅定了武帝推行儒學的決心。
漢武帝最終將儒家思想推向了統治地位,取代了道家黃老思想,儒術得到獨尊。自此,西漢前期的統治思想完成了它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紀[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