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女
語文課是學生的基礎課程,教師注重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言功底是核心。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在各個年級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實踐性。語用教學是語言素質培養的重要板塊,只有采取正確的教學策略,才能提升語用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因此,本文就基于筆者自身教學經驗,以小學語文為載體,對落實“語用”訓練,提升小學生語文功底這一問題進行一番個人觀點的說明與探討。
小學語文教師要合理設計教學方案,鞏固小學生的生字詞預習,開展小學生的讀寫實踐,擴寬小學生的語言積累,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
一、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現狀與分析
小學生的自控力比較弱,學習往往缺乏一定主動性,因此,日常的語用訓練要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只有多讀多看,才能獲得語感。一些小學生在閱讀時容易分心,和同桌交頭接耳,不能完整按照教師的閱讀教學問題去思考,這樣會導致閱讀效率下降。同時,在網絡化時代,視頻、電影、游戲等對于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學生吸收的都是快節奏的“文化快餐”,這降低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與興趣,導致學生的語用訓練效果難以提升。
二、落實“語用”訓練,提升小學生語文功底的方法
(一)鞏固小學生的生字詞預習,培養語用訓練的基礎
教師要鞏固小學生的生字詞預習,這是語用訓練的基礎和前提。語文教師要提前設計好學生的預習作業,打造高質量的預習教學,因為預習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更集中,更能發現自己學習中的掌握點和易錯點。具體來講,可以有如下內容:(1)生字詞的預習。學生可以跟讀錄音,糾正自己的錯音,并查字典來學習詞語的意思。(2)句子的預習。學生要將優美的句子進行勾畫,對于文意不理解的句子進行簡單標注。(3)作者生平的預習。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網上的查閱作業,了解作者的信息,大概掌握文章的大意。總之,布置好課堂的語用預習作業提升了學生對于重點的關注,為語用訓練打好基礎。
(二)開展小學生的讀寫實踐,提升語用訓練的強度
教師要開展讀寫實踐,合理運用教材中的作文進行實踐教學。習作單元的編排分為“導語”“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六部分,這六個組成部分相互銜接,構成一個以習作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傳動鏈,集中指向核心習作能力的習得,其圍繞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這條主線,將各項學習材料作為一個整體,帶領學生經歷“從發現到嘗試再到綜合運用”的完整過程。學生在不斷練習中能養成能及時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的習慣,提升語用訓練的強度。
例如,在講解《盤古開天地》這一課的時候,筆者開展了小學生的讀寫實踐。《盤古開天地》是中國傳統的神話,學生對其故事很感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可以將其拓展為多種形式的寫作實踐。學生可以結成小組,一起針對一個題材進行自己對題目的講述與討論,將自己的思路與素材與大家分享。大家互相討論自己的想法,可以為每一個人都帶去更多思路。學生也可以對故事進行擴寫,即在原來的文章上增添細節和描寫。比如,對盤古形象的描寫、對開天地具體的動作描寫,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口頭的交流和加工可以繼續進行二次寫作,不斷提升語言的優美度。言語實踐活動是一種結構化、階梯化的實踐活動,經歷由知到行、由學習到學會的過程,呈現為一種整體性的實踐活動。
(三)擴寬小學生的語言性積累,增強語用訓練的質量
為了增強學生的語言積累,教師要擴寬小學生的語言積累。教師要指導學生適當地背誦一些語句和段落,更要讓學生在背誦過程中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而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學生又可以通過閱讀來積累一些名言警句,提升對文章的理解深度。教師還應該為學生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專門開設“讀書角”“精讀書房”“讀書分享會”等,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積累,增強語用訓練的質量,讓學生有話可寫。例如,在講解《蟋蟀的住宅》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就擴寬小學生的語言性積累,像這一句“蟋蟀鉆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勞,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門口休息一會兒,頭朝著外面,觸須輕微地擺動。”將蟋蟀描寫得很仔細,其動作、外貌如現眼前,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積累,并整理同類的語言和文字,增強語言的質量。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合理構建課堂,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日常要有積累的好習慣。教師應當采用讀寫結合的語用教學策略,為學生設置訓練環境,讓學生在不斷優化的教學中獲得提升。
本文系2020年大田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語用訓練的研究”(TKTX-20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