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輝
摘要:隨著反洗錢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反洗錢風險管理在銀行業風險管理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我國銀行業整體風險管理水平較高,風險管理意識逐步加強,反洗錢風險管理受到了越來越多管理者的重視,但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關鍵詞:銀行? 反洗錢? 風險管理
目前,商業銀行在我國經濟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金融體系龐大但結構明晰、分工明確,金融業作為高風險行業之一,在經濟經歷高速增長期后,各銀行對風險管理越來越重視,可以說各家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銀行的可持續性發展。反洗錢風險管理作為銀行風險管理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其重要性已經不容忽視,但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經過一定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學習,我對銀行目前反洗錢風險管理現狀進行了總結歸納,并提出優化風險管理的建議。
一、銀行業反洗錢風險管理現狀
(一)風險管理架構完整,普遍能做到合規管理,但在有效地識別、評估洗錢風險方式方法上有所欠缺。通過調研,多數銀行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清晰完整,可以滿足合規的要求,行內制定了一定的內控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規避風險,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為:1、銀行業反洗錢風險管理出發點即目的,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僅僅把反洗錢操作的合規性作為風險管理的目標,而對于識別和控制洗錢風險的重要性認識不夠。2、高管對反對洗錢風險的認知和對員工引導不夠。高級管理層作為政策及制度的先行者,若對洗錢風險認識不到位,對工作的指導方向就會存在一定的偏差。3、反洗錢工作與其他工作相比,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情況。通過調查,只有國有大行的反洗錢工作有專門的部門來做,分支機構反洗錢業務集中由專門部門統一處理,其他銀行機構多數為內設部門兼職反洗錢工作,由于存在崗位變動,會不利于反洗錢工作的有效開展。4、反洗錢工作內容未與銀行的合規文化完全融為一體,部分反洗錢內控制度獨立于其他業務條線的內控制度,員工培訓工作未能以提高員工反洗錢水平為出發點,培訓內容及深度不夠,如培訓側重操作層面的較多,涉及洗錢風險管理、洗錢風險評估較少。
(二)對洗錢風險的有效識別、評估存在一定問題。根據《金融機構洗錢風險和恐怖融資風險評估及客戶分類管理指引》,部分銀行未建立測量洗錢風險敞口的統計工具,對高風險及較高風險客戶,無法精準有效地進行識別與評估。對于業務風險高的產品或業務種類,對其流程的設計及產品銷售環節的風險無法進行有效識別,產品評估及后續風險控制需進一步加強,風險評估指標需要進一步完善。
(三)風險監測方面存在不足。部分金融機構無法將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黑名單置入核心業務系統,無法對名單進行實時更新。缺乏內部審核監督機制或內部審計工作流于形式,未能體現發現風險、控制風險的目的。缺乏對客戶開展持續調查的工具,沒有創新性的工具,影響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客戶身份持續識別的工作效果。銀行系統應具有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黑名單,并對名單內容進行監控,與行內的業務系統相結合,在業務受理前或受理中,及時進行比對。
(四)應對風險的能力有所欠缺。對高風險業務或產品類型,關注度不夠,業務流程或操作步驟的問題可能導致洗錢后果的發生。對洗錢典型案例分析不夠,追溯、奢侈、分析、追責等制度流程未建立齊全。對洗錢案件無預案,對洗錢風險發生后,是否能妥善應對無法保證。內、外部溝通機制存在一定的欠缺,對行內各部門、各層級之間溝通渠道不暢或溝通不及時均有可能導致信息不對稱,對外溝通時,對監管部門應建立相應的溝通機制,確保監管風險降到最低。
二、做好反洗錢風險管理的建議
(一)自上而下糾正觀念,樹立防控風險意識。無論是高級管理層,還是各反洗錢崗位人員,均應對反洗錢風險管理樹立正確的觀念,將洗錢風險控制與行內各業務、產品風險管理相結合,與企業合規文化相結合,進而引導教育所有金融從業者在做好合規管理的基礎上,加大對洗錢風險識別工作
的關注。
(二)繼續完善風險管理架構,完善系統功能。首先,應按照《指引》內容,從落實風險管理的角度對已有的各項工作規章制度進行梳理,提高對客戶、業務、產品進行風險評估的能力。其次,完善系統功能,加大成本投入。建立更加全面、完善的反洗錢系統功能,逐步提高對高風險客戶、高風險業務的監測分析水平,同時建立持續性的監測分析技術手段。最后,合理優化反洗錢資源配置,反洗錢工作資源應與產品特性及風險接納能力、技術手段相適應,建立高效的反洗錢協作團隊,提高反洗錢工作的效率與質量。
(三)優化行內業務流程,提高監測能力。首先,應提高培訓的效率與質量。員工反洗錢意識的培養、工作能力的提高離不開高效的業務培訓。其次,建立高效地評估機制及完整的指標設計。客戶、產品、業務等的風險識別與監測關聯緊密,應充分利用工作資源與信息,對客戶進行動態風險評估及管理。最后,系統自動評估與人工監測分析相結合,實現人機互補,建立系統關聯性及數據的共享性,各業務系統與反洗錢系統相關聯,客戶交易及其他信息可隨時共享,提高風險評估的針對性與準確性。
(四)增強內外部溝通,做到信息共享,防范洗錢風險。反洗錢信息的溝通與共享在實際操作中占據關鍵的地位,反洗錢信息更新較快,監管新制度新辦法層出不窮,我們應建立內外部溝通機制,建立典型案例追溯、審查、分析、追責的制度流程,與外部監管部門及時報告重要反洗錢事項,提高轄區內反洗錢風險控制能力。
三、結合自身談反洗錢風險管理
通過在金融機構幾年的工作實際,我對反洗錢工作及反洗錢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認識與了解。行內完整有效的反洗錢內控制度為機構反洗錢的合規操作奠定了基礎,管理架構及各部門明確的分工為提高反洗錢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駕護航。然而如何提高對洗錢風險的有效識別能力,提高對風險的評估能力及應對能力是值得我們持續探索的。如何提高反洗錢意識和工作水平,是我們各層級需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關注時事動態,了解監管方向
2021年2月5日,央行開出2021年第一號罰單,中信銀行因未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等四項原因被處罰款2890萬元,14名相關責任人也一并處罰。處罰原因一是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二是未按規定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三是未按規定報送大額交易報告和可疑交易報告;四是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以上四項違法事由都是踩了《反洗錢法》的紅線。近年來反洗錢監管力度不減,央行此前披露的反洗錢工作成績單顯示,2019年處罰機構525家、罰款2.02億元;2020年,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因反洗錢工作不力,被處千萬級罰單;今年初,支付機構國通星驛被罰沒近7000萬元。從處罰結果可以看出,“單位+個人”雙罰制已經體現明顯,2021年中信銀行罰款中涉及14名責任人,罰款金額在2.5萬至8萬元不等。
應及時關注與反洗錢有關的時事動態,了解監管方向,有利于提高銀行員工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有利于加強反洗錢內部監督管理,進而有效防控監管風險。
(二)嚴格執行反洗錢制度相關規定
應熟練掌握人行反洗錢相關制度,努力提升員工的職業素養,將制度有效地應用于實際業務中。如客戶身份識別工作,應遵循“了解你的客戶”的原則,在開戶或變更環節執行嚴格的身份識別制度。對身份存疑的客戶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身份識別措施,如為核實異地客戶開立賬戶及網銀的用途,可以要求其提供工作證明、在本地的水電費繳費憑據等資料,對聯網核查存在異常的,要求提供輔助證件、公安局出具的戶籍證明等。
(三)具備職業敏感性,關注風險事件
為做好反洗錢風險管理,相關人員應具備一定的職業敏感性。比如日常在使用手機關注一些公檢法部門的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頭條新聞等信息時,出于職業的敏感性,如果遇到“通緝”、“涉案”等字眼時,應留心看看發布的單位或個人名稱是否在本機構開戶。若發現在本機構開立賬戶的,應及時開展進一步的盡職調查。同時在柜面身份識別過程中,如遇身份可疑,或具備疑似電信詐騙行為特征的,應妥善進行處置,必要時報警處理。公安機關很可能會因為銀行提供的重要線索而抓獲犯罪嫌疑人,銀行也可以為公安機關的破案做出貢獻。因此,具備一定的職業敏感性,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及洞察力有利于做好反洗錢風險管理工作,善于發現身邊或網絡上一些可能與反洗錢有關的“特殊”事件,充分開動腦筋,發揮主觀能動性,會使得反洗錢風險管理工作輕松
而有趣。
(四)提高崗位人員責任意識,增強履職能力
提高崗位責任意識,應做到“耳聽八方,眼觀六路”,隨時撲捉銀行各業務條線、各崗位遇到的異常客戶信息,做到有效發現、識別、控制風險。提高崗位人員的履職能力還應做到細心、耐心,如我們在整理每一份賬戶的檔案時都要仔細審核信息要素是否齊全。只有不斷提高崗位人員責任意識,增強履職能力,才能有效識別風險,進而控
制風險。
隨著反洗錢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反洗錢風險管理在銀行業風險管理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我國銀行業整體風險管理水平較高,風險管理意識逐步加強,反洗錢風險管理受到了越來越多管理者的重視,相信在所有銀行人的共同努力下,反洗錢風險管理水平會更上一層樓。
(作者單位:滄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鄲分行)
參考文獻:
[1]羅靜媚.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的研究與實踐[J].今日財富,2020(10):73-74.
[2]蔡寧偉,李峰.金融機構反洗錢最新監管規定對標研究——基于人民銀行《法人金融機構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管理指引(試行)》與銀保監會《銀行業金融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對比的視角[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9(06):7-11.
[3]劉亞軍,劉晨晨.我國銀行業洗錢風險管理體系框架及機制構建研究——基于巴塞爾協議風險監管框架分析[J].西部金融,2019(04):60-63.
[4]張玉,張宏.銀行業金融機構反洗錢風險管理現狀分析[J].河北金融,2015(05):64-66.
[5]文潔. 商業銀行國際貿易結算方式反洗錢風險管理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4.
[6]王明禮.銀行業金融機構反洗錢客戶風險分類管理工作探析[J].黑龍江金融,2012(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