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20年以來國際局勢和國家關系發生了重大轉變,國際中心逐漸向東方偏移。偉大復興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傳承,“四史”內容的再回顧可以幫助我們找尋復興的秘訣和法寶。本文從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四史”知識的必要性入手,闡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給“四史”知識引入高職院校的時機和契機,并對“四史”內容引入路徑做探討分析,旨在對“四史”知識引入高職校園思政教育過程提供有效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四史”教育;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接見回國駐外使節時強調,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放眼世界,我們面對著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1]。變局之中的青年學生肩負著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數量多,規模大。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共計普通高等學校2740所,其中高職(專科)院校1468所[2],占比53.6%。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學生還有著鮮明的特點,例如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學習能力存在不足,對國家治理關注不多,社會事務參與度較低。2018年普通專科在校生入黨比例為1.24%,僅為普通本科在校生入黨比例的五分之一[3]。分析原因,正是因為對國家發展歷史缺乏足夠了解。所以將“四史”知識引入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學習中,是具有現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的。
一、引入“四史”教育的必要性
(一)學業水平的發展制約了高職學生的憂患意識
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錄取分數線低于本科學校。高職學生的學業水平相對較低。高職學生對書本知識掌握不牢,對國家歷史發展及奮斗征程模糊不明,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經驗知之不多、關心不夠,對其所肩負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與使命領悟不深,對境外敵對勢力的阻撓和威脅警惕不足,憂患意識淡薄。歷史當中蘊含著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智慧與經驗。不管是對個人發展還是國家前途都有借鑒意義。了解中國建設發展的歷史,才能明白偉大復興的不易,才能時刻保持警惕,以憂患意識保持社會主義蓬勃昂揚的生命力。
(二)學習能力的欠缺給了歷史虛無主義可趁之機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其中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群體占比18.8%,接近五分之一[4]。近些年歷史虛無主義借助互聯網向高職學生的思想陣地發動進攻。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互聯網歪曲歷史,抹黑民族英雄。高職學生對未知領域知識往往缺少循證求實的方法,很難看清歷史虛無主義背后的不良政治意圖,在思想上受到侵蝕,失去客觀公正的判斷力。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可以幫助高職學生形成正確歷史觀,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受不良信息誘導。
(三)泛娛樂化的社會風氣模糊了高職學生的信仰
生產力的提升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也愈發繁榮,自媒體井噴式發展,各類娛樂節目層出不窮。在利益的驅動下,有些娛樂節目過度宣揚娛樂主義和享樂主義等膚淺的價值觀。一些媒體為博眼球制作大量劇情浮夸,內容失實的節目,甚至在一些影視劇和游戲產品中出現了歪曲歷史的情節,影響到學生對人生價值、思想境界、精神信仰的認知。高職院校學生處于自我價值觀形成期,思想活躍,個人理想目標及價值導向易受環境影響。泛娛樂化風氣的滲透降低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審美情趣。革命先烈、歷史英雄、民族苦難與復興不易被娛樂化內容取代,使部分學生失去了個人信仰,對國際關系、政治形態、黨的領導和歷史經驗不明所以,對世界局勢和國家大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歷史機遇造就了“四史”知識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良好時機
百年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打壓沒有停止過,社會主義制度在夾縫中求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想法設法阻礙中國的發展進程。自2017年始,全球格局發生重大改變,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逐漸站到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的一舉一動成為世界關注的核心。身處變局之中的學生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關注國家命運的發展。他們渴望參透中國命運及世界政治走向。知來路,方能識前途。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早已可以從歷史中看出端倪。“四史”展示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在血淚中不斷成長壯大的發展史;新中國史反映了中華民族如何從站起來走向強起來;改革開放史是中國共產黨開拓創新,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革命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生根發芽的成長史。其中有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有高瞻遠矚的改革大師,有熠熠生輝的戰略智慧,有印證真理的歷史必然。“四史”知識的學習和了解能夠讓青年學生品史明智,不受極端、偏面甚至不良意圖的信息影響,利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去看待歷史問題,深刻認識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具體內容和重要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變局中找準個人地位,將個人價值實現融入到國家發展進程中,共同成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迫切需要“四史”教育的參與。
三、“四史”知識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路徑探索
(一)利用高職院校思政課程主渠道
思政課程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現階段高職院校思政課程體系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組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各門課程都會涉及到“四史”內容的講授和解讀。但目前的融入方式、程度和范圍大多由任課教師根據授課內容自由安排,課程之間缺少系統性的呼應,單獨展開不能相互印證,不能詳細、完整的展示中國發展全貌。例如《形勢與政策》課程中涉及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不結合國家發展史和改革開放史,就不能講清楚國際格局的變遷及新時期特色大國外交的緣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不結合黨史和新中國史,就無法全面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內涵,和民族復興與個人發展的關系。所以將“四史”教學納入高職思政課程體系,配備具備專業能力的教師,詳細制定“四史”教學培養方案、教學目標和任務要求,可以充分發揮學校思政課程主渠道的作用,幫助高職專科學生用更短的時間全面了解國家發展進程,感觸到發展智慧中的魅力和精髓,從歷史中為自己找尋未來發展的方向。
(二)開展環繞式浸潤教學
“四史”知識理論性較強,部分概念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不高,同時熱衷于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四史”教育完全可以結合高職院校學生性格外向,動手能力強的特點,開辟第二課堂教學,將課堂由教室延伸至全校范圍,將“四史”教育融入到高職學生日常生活中,使“四史”知識入腦入心,實現全員、全時空、全方位育人。例如在學校中成立“四史”研究社,鼓勵社團、劇社排演歷史革命題材節目,全面再現中國發展重要歷史節點和革命先輩的精神風貌。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每一座城市,涉及到每一所高校,“四史”教育可以充分開發城市發展歷史中的閃光點,發掘校史、城市史中關鍵元素,將其與黨和國家發展史想融合,利用紅色人物和歷史事件元素打造主題場館,剖析國家命運與個人發展間的關系,在學校范圍內創作全時空學習環境。2017年,淮南師范學院深挖淮南紅色歷史,并結合淮南城市歷史,投資籌建了淮南師范學院黨史教育館,圍繞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脈絡,集中展示了淮南區域黨的建設[5],將校史、城市史、國家史相結合,打造特色校園環境,利用無形之手進行特色教學。
(三)用“四史”知識豐滿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高職院校學生屬于技能型人才,往往有著較強的職業目標。他們的職業規劃中現實利益和自身興趣是首要影響因素。將“四史”知識與國家現實需要相結合,再現革命先輩對于走向光明和真理的堅持,對于克服艱難和險阻的決心,可以讓學生明白中國的發展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休戚相關。將“四史”知識內容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伴隨學生學習、實習、培養、擇業、就業的全過程,既是教育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要求,又有助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聯系起來。用國家發展作為自己職業規劃的照明燈,才能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發展,有助于學生盡快找到求職藍海,實現雙贏的局面。
(作者單位:淮南聯合大學)
作者簡介:張洪艷(1987.2-),女,漢族,安徽淮南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
參考文獻:
[1]侯麗軍.習近平接見2017年度駐外使節工作會議與會使節并發表重要講話[N/OL].央廣網,2017-12-28,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1228/t20171228_524080156.shtml.
[2]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名單[R/OL].(2020-07-09).http://www.moe.gov.cn/ jyb_xxgk/s5743/s5744/202007/t20200709_470937.html.
[3]鄧希泉,李倢,徐洪芳.中國青年人口與發展統計報告(2018)[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8,32(04),5-13.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0-09-29).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5]陳宏亮,臺紅.民間紅色藏品轉化為黨史教育資源路徑研究——基于淮南師范學院創建“黨史教育館”的實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9,21(0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