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英



為了提高歷史與社會在中考第一輪考點復習效率,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復習課中嘗試采用三把“年代尺”來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等歷史與社會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脈絡尺——再現歷史事實,梳理歷史脈絡
復習時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運用“年代尺”,以時間為主線,以歷史階段為依托,增強學生對時間信息、歷史事件的時序性、歷史階段特征的認識。課程標準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時序,展現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基本脈絡。(見圖1)
該考點涉及的時間跨度大、朝代多、內容多,考試要求為B級。學生對這塊內容的了解往往雜亂無章。配合著這把脈絡尺,首先請學生在這把脈絡尺上填寫空白處缺失的朝代,觀察年代尺之后,設計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的問題:
1.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的王朝有哪些?
2.統一的王朝有哪些?
3.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及其建立的少數民族是什么?
4.處于分裂、多個政權并存的時期有幾個?
通過年代尺的梳理并以設問的方式對整個考點所涉及的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和眾多朝代的更替的時間順序就有了新的認識。采用年代尺來梳理朝代更替時序,培養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
二、比較尺——挖掘內在聯系,探尋歷史規律
運用“比較尺”,顧名思義通過年代尺的呈現方式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首先:年代尺上要標出重要的歷史事件,把每個事件的重要知識梳理清楚;然后:上求原因、背景,下尋結果、影響;最后:分析比較異同點。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鞏固、提高,以便形成知識網絡,從而將分散歷史知識系統化,已達到歷史復習的真正目的。
馬克思說過:“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事件放在同一平面加以研究、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例如:(見圖2)
同樣發生在19世紀中期,中日兩國面臨的處境何其的相似,都遭受殖民侵略,都被迫打開了國門。通過對比年代尺一目了然,這時我們可以有選擇的加入一些歷史知識,進行比較,化解難點、突出重點。比如設問:(1)、面對困境,中日都選擇了向西方學習,兩者在學習西方上,又有什么不同?(2)、日本的崛起,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從中日的發展上,可以對現在中國給予怎樣的啟示?比較能出“真知”、能出“新知”,只有比較才能明是非,辨真偽,知美丑,識善惡,放在年代尺上比較更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認識、理解歷史現象,掌握歷史知識,發現和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學會學習。
三、主題尺——進行主題探究,實現板塊整合
主題尺的教學方式是以年代尺為依據,以學生的興趣為引導,以探究性學習為形式,把歷史內容設計成多元化的“主題”。將時序與主題完美的結合,通過探究相應的“主題”,掌握歷史知識、發展歷史思維、強化歷史意識、培養科學態度、培育創新精神的能力和歷史理解能力。
以《匯入工業文明大潮的中國》為例:該課由 “屈辱的歲月”、“悲壯的抗爭”、“師夷長技以制夷”、“從維新到革命” 四個部分組成。采用了“遭受欺負—奮起反抗—尋求救國之路”的設計思路。(見圖3)
這種設計,強調了歷史教學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了解近代中國曾經經歷過的屈辱和苦難,了解中國人不屈不饒的抗爭精神,激發學生民族的自尊心和愛國感。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立意是高的,但是忽略了相關歷史事件在時間上的先后順序,容易造成了學生時序上的混亂。在中考歷史復習時,為了盡量避免這種混亂,并加以整合,所以采用了“主題尺”的教學方式,即每一把年代尺上確定一個主題并加以探究。
四、使用年代尺應注意的問題
簡簡單單的一把年代尺,可以把古今中外歷史,盡在“尺寸”中,小尺可以發揮大作用,但是在使用時應注意:
第一、以課標為靈魂,以考試說明為主題。小小的線段不可能包羅萬象,毫無主次輕重只會適得其反,使原本不夠清晰的思維更加混亂。因此年代尺的設置要求與考點對號入座,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
第二、歷史階段的劃分要科學、清晰。或以標志性的事件為準或以朝代更替為標,關鍵在于弄清楚年代尺上歷史事件的遞進關系或前因后果,才能真正達到理解和消化。
第三、中外歷史知識串聯時,要注意歸納。年代尺呈現的是縱向的歷史,復習時需要在此基礎上認真的分析、比較、聯系和歸納,從而加強視角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復習的質量。
通過“主題尺”進行歷史探究,把握某一時期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征,實現板塊的整合。從而達到培養歷史學科復習中的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麗水市實驗學校 浙江 麗水 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