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乃瑋
摘要:中國民族器樂合奏形式自古有之,不過如今大眾所熟知的民族管弦樂隊起源于20世紀初。管樂聲部作為民族管弦樂隊的重要組成聲部,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發展、完善。如今,管樂聲部樂器組成基本定型;演出作品的數量、內容與內涵得到擴展和豐富;人員組成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在此基礎上,管樂聲部將在樂器、演奏者、作曲等方面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管樂聲部? 民族管弦樂隊? 歷史? 現狀? 發展
中國傳統樂器合奏這一表演形式,從“八音皆備”的先秦時代就已出現,而目前中國最早的吹管樂器是新石器時代的賈湖骨笛。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吹管樂器不斷出新、組合,并在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中不斷豐富完善。不過當今大眾所熟知的民族管弦樂隊演奏形式起源于20世紀初。時至今日,管樂聲部已成為民族管弦樂隊“吹、拉、彈、打”①四大聲部之一,并不斷豐富自己在樂隊中的作用。
一、民族管弦樂隊管樂聲部的歷史發展
我國樂器合奏自古有之,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管弦樂隊這一合奏形式起源于20世紀初。1840年之后,西方列強的入侵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西方的西洋管弦樂隊的編制、配器等音樂理論知識在中國的傳播。
1.1840年之前
樂器合奏最早出現于先秦時期,可大致分為“鐘磬之樂”和“竽瑟之樂”。其中,“竽瑟之樂”中用的最多的管樂器為笙、竽,樂器種類并不多。
漢魏時期,中原與西北地區通商聯絡加強,在演奏形式、樂器種類方面出現較為明顯的西域風格。該時期演奏形式主要為“鼓吹樂”和“絲竹樂”,前者使用的樂器可分為吹奏和擊奏兩大類,吹奏部分主要使用排簫、橫笛、胡笳、角等,其中部分樂器具有西北游牧民族特色。后者管樂器主要使用笙、竽、簫這種竹制吹奏樂器。
隋唐時期邊疆各民族音樂和中原漢族音樂交流頻繁,出現了九部樂、十部樂這兩種音樂表演形式。根據敦煌壁畫《東方藥師凈土變》樂舞圖所描繪,管樂部分有篳篥、尺八、排簫、笙、笛等樂器。唐中期出現坐部伎、立部伎,坐部伎主絲竹,立部伎主吹打。其中立部伎所用樂器,大致有笛、笙、篳篥、排簫、豎笛等吹奏樂器。
明清時期宮廷樂隊漸漸衰敗,民間器樂合奏,諸如弦索樂、吹打樂、絲竹樂等合奏形式發展較快。這些器樂合奏形式之中,絲竹樂使用的管樂樂器通常有笙、笛、簫等,廣東音樂作為絲竹樂下的一個類別,應用的管樂樂器更為廣泛。吹打樂以管樂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管樂樂器主要有大小嗩吶、笛、笙、簫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1840年之前,中國就已經出現器樂合奏形式。唐宋之前,器樂合奏以宮廷燕樂為主。唐宋之后至明清時期,宮廷音樂日益衰微,民間器樂合奏的地位日益上升。其中,管樂聲部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樂器種類方面,通過中原與其他地域持續不斷的文化交流而不斷豐富,相繼出現了篳篥、嗩吶這種帶有西域風格的樂器。
2.1840年至新中國成立
20世紀初,中國國家政體轉換所帶來的文化變遷之一,是傳統音樂展演場域的轉化,并導致延續數千年的部分傳統音樂的消逝[1](P68)。原先存在的宮廷燕樂和軍隊中的傳統鼓吹樂逐漸退出大眾視野,一些民間器樂合奏形式出現改變,為現代民族管弦樂隊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當時,我國部分大中城市陸續組建了一些民間音樂社團,上海大同樂會便是其中之一。該樂隊由32人左右組成,其中管樂組笛子1人、直笛2人、排簫1人、笙2人、塤1人、篪1人、倍司管2人,一共10人。拉弦樂組二胡4人,弓胡2人,幢琴1人,一共7人。彈撥樂組琵琶4人,小忽雷2人,大忽雷2人,雙清2人,中阮2人,箜篌(72絲弦)1人、大瑟(50絲弦)1人,共14人。打擊樂組人數不定,據史料記載,其中包括大鼓、小鼓、海鑼、小編鐘、方響、薄鈸、卜魚、缶琴、巴打拉等樂器[2](P9)。由于受到當時社會、國情等方面的影響,人員編制并不固定。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繼民間音樂社團之后又陸續出現了一些“國樂合奏”,比如1935年秋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廣播電臺音樂組國樂隊。起初,該樂隊演奏曲種主要是廣東音樂、江南絲竹,之后引入北方吹打樂器,并逐步完善了這一合奏樂隊的體制建設,成為20世紀上半葉最早將南方絲竹樂器與北方吹打樂器融合并存、混編使用的民族器樂合奏團隊。1937年抗戰爆發后該樂隊隨國民黨遷往重慶,1949 年以后,一部分成員隨國民黨去了臺灣,成為臺灣“中國廣播公司國樂隊”的骨干和臺灣國樂隊的火種[2](P9-10)。
總的來看,這一時期是現代大眾熟知的民族管弦樂隊的創立時期。在進入20世紀后,中國的民族管弦樂隊編制“受到了西方‘交響樂隊’的影響,漸漸趨向統一”[3]。由于大部分民間音樂社團或者國樂合奏是以絲竹樂為基礎發展而來,對管樂聲部而言,當時的樂器種類并未定型,常用的樂器只有竹笛和笙,嗩吶并未列入樂隊。
3.新中國成立之后
新中國成立之后,民族管弦樂隊得以在安定的環境中發展。其中有名的樂隊包括中央廣播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前衛民族樂隊。
中央廣播民族樂團是我國第一個專業化的民族管弦樂團。現在大眾所熟知的民族管弦樂隊拉弦、彈撥、管樂和打擊四大聲部為基礎的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基本結構,便是原中國廣播民族樂隊在我國著名的指揮家、作曲家彭修文先生率先確立和奠定的結果。上海民族樂團于1956年冬成立,它的成立,汲取了大同樂會以來“國樂合奏”的經驗,以音色柔美、風格鮮明、演奏精湛而著稱。前衛民族樂隊成立于1955年,其樂團建制主要是山東地區民間器樂傳統和軍旅文化的結合。
總而言之,新中國建立之后,民族管弦樂隊有了長足的發展,各個聲部逐漸充實、完善。其中管樂聲部經過發展、完善,樂器的組成逐步確立為嗩吶、笙、竹笛三種管樂樂器為主,排簫、塤等管樂樂器為特色樂器的形式。
二、民族管弦樂隊管樂聲部的現狀
現如今,民族管弦樂隊由管樂、拉弦、彈撥和打擊樂這四個聲部組成,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其中,管樂聲部經常運用竹笛、笙、嗩吶這三種樂器在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四個不同的音域聲部吹奏出的和聲效果,使得民族管弦樂作品的整體音響產生厚度和立體感。
1.樂器配置
樂器配置方面,管樂部分基本由竹笛、笙、嗩吶三種樂器組成,有時會加入巴烏、簫、塤等特色樂器。其中,竹笛是中國本土旋律樂器,發音婉轉動聽。目前樂隊普遍使用曲笛和梆笛,有部分樂隊會添加新笛這種十一孔樂器。嗩吶同樣為旋律樂器,但音色高亢嘹亮,穿透力強。在民族管弦樂隊中,高音聲部和中音聲部傳統嗩吶和加鍵嗩吶并存,次中音和低音聲部普遍采用加鍵嗩吶。笙作為中國古老的和聲吹奏樂器,發音清悅高雅。目前樂隊一般使用改革鍵笙和大型的中音笙、低音笙。
2.樂隊編制
樂隊編制方面,劉文金先生于2010年提出過88人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人員配置設想:
管樂樂器組(22席):短膜笛1,長膜笛2②,新笛2,高音笙4,中音笙3,低音笙2,高音嗩吶2,中音嗩吶4(含次中音),低音嗩吶2。
彈撥樂器組(26席):柳琴4,琵琶6,中阮8,大阮6,揚琴2。
打擊樂器組(6席):定音鼓、排鼓、镲類樂器等。
拉弦樂器組(34席):高胡8,二胡10,中胡6,大提琴6,低音提琴4[4]。
從以上人員配置方案中可以看出,管樂樂器組的編制占整個樂隊規模的四分之一(22/88),足見管樂部分的重要地位。不過目前有部分樂隊視演奏的具體情況分配演奏人員,開始為了表現演奏曲目中民族音樂、某一種或幾種樂器的獨特魅力來分配演出人員。
3.演出作品
談論民族管弦樂隊的情況,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是演出作品。現階段,民族管弦樂隊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一種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音樂演奏形式。其演出的作品不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形式還是內容,都努力回應當今時代普羅大眾對藝術審美的要求。首先,眾多演奏作品傳達出的思想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在傳遞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陸續出現描繪自然風光、探索人類情感等方面的民樂作品。其次,民族管弦樂的作品創作不再一味照搬西方交響化的創作方式,轉而開始追求某一種或幾種民族樂器獨特的演奏表現形式。其中管樂聲部從之前的強調主旋律、充當和聲鋪墊,到如今可以用來突顯英雄形象的《戚繼光》、描繪地方景觀的《錢塘江·大潮》、傳遞中國形象的《中軸》等。
三、民族管弦樂隊管樂聲部的發展
一支民族管弦樂隊要想演出成功,不僅需要各演奏者的相互配合,也需要民族音樂作曲家不斷創作出適合民族管弦樂隊演奏的作品。有鑒于此,筆者站在管樂聲部的角度,通過樂器、演奏者、音樂創作這三個角度,提出對民族管弦樂隊的展望。
1.傳統管樂類樂器的改進和創新
對傳統管樂類樂器的改進和創新,在民族管弦樂隊成立的初期就開始進行了,并一直持續到現在。但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民樂工作者手中的傳統樂器仍需要進行持續不斷的改進和創新。筆者認為,中國管樂樂器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
第一,中國傳統管樂樂器在改良后可以方便地吹奏半音,但僅能做到按孔發音,無法做出抹音、彈指等技巧。筆者建議,在以后的樂器改進與創新中,既要做到便捷、準確地吹奏半音,也要盡可能地保留原先傳統樂器指法技巧所能帶來的音響效果。
第二,中國的傳統管樂樂器設計朝體系化發展。現如今,各個樂器制作廠家之間以“商業機密”為由,不愿公開最新的樂器改進創新成果。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管樂樂器的改進和創新腳步不一、參差不齊。筆者建議,在以后的民族傳統管樂樂器改進和創新中,各個樂器廠家應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在尊重各個樂器制作廠家個性的基礎上制定出管樂生產、制作的共性標準。
第三,借鑒西方樂器的形制來改進或創新中國管樂類樂器。在樂器的改良與創新方面,民族音樂工作者應當抱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心態。對于西方樂器,既不能抱有全盤接受的心態,也不能為了一味強調民族性而對西方樂器發音、制作等方面的優點視而不見。
2.管樂類樂器改進后演奏人才的培養
改進、創新后的傳統管樂類樂器需要有演奏者進行實際演奏和相應教學來推廣,否則新改進的傳統樂器只會成為一個供人觀賞的花瓶,驚艷世人一段時間過后最終被世人所遺忘。以竹笛為例,現在的竹笛主要以六孔竹笛為主,但在新中國建立之后,民樂工作者們曾陸續發明出七孔笛、九孔笛、十孔笛,甚至加鍵新笛。但很少有哪一種新發明的竹笛能夠取代六孔竹笛,從而成為中國流行傳統管樂樂器。推而廣之,那些新改進的樂器,就算設計得再巧妙、制作得再科學,沒有會用的演奏人群和科學的教學流程,也只能抱憾退出人們視野。因此,筆者建議,新改進、創新出來的樂器,如果經實踐證明科學有效,就應盡快建立相應推廣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樂器批量化制作、指導教材編訂、相關演奏人才培養等方面,盡可能做到新改進的樂器能有演奏者進行使用和推廣。同時,也可以考慮將民族管樂樂器引入中小學音樂課堂,在對中小學生進行音樂啟蒙教育的同時,間接培養使用新改進樂器的演奏人才。
3. 加強民族管弦樂隊樂曲的創作
民族音樂的創作與民族管弦樂隊息息相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作曲工作者們創作樂曲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民族管弦樂隊的演出質量。我國現階段的音樂教學中,近乎所有作曲專業的學生學習、接受的是西方作曲體系。中國民族現當代樂曲的創作中固然會用到西方的和聲、復調作曲方式,但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形制、音色的不同,決定了西方的配器方法對民族樂器并不適用。由此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某些民族作曲人士在作曲時搞不清民族樂器的音響特色,把西方樂隊配器方法生搬硬套在民族樂隊之上。筆者建議,應盡快整理民族管弦樂隊管樂部分主要樂器的配器方法,同時在各大院校推行并在日后逐步添加整理諸如塤、簫等特色樂器的配器方法。結合西方的和聲、復調作曲方法,最終形成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管樂樂器配器法。
四、總結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民族管樂器自古有之,并在歷史發展中與其他種類樂器組合出富有特色的合奏形式。民族管弦樂隊中的管樂聲部作為有別于西洋管弦樂中銅管類和木管類的獨特部分,在音色音域、演奏技巧等方面能讓世界觀眾感受到獨具特色的魅力。隨著“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中華民族優秀音樂文化傳統必將走向繁榮昌盛。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也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中國文化、喜歡中國音樂、喜歡上民族管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我們期待著民族管弦樂發展將迎來一個蓬勃的新時代。
注釋:
①這里指民族管弦樂隊的四個聲部,分別指代管樂聲部、拉弦聲部、彈撥聲部和打擊樂聲部。
②短膜笛即梆笛,長膜笛即曲笛。
參考文獻:
[1]錢建明.中國民族樂隊建制研究(1950—2005)[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2]周曉曼.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形成與發展初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2:9-10。
[3]王建元.對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編制多元化與創新的思考[J].音樂探索,2003(4)。
[4]劉文金.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發展——創作、編制[J].演藝科技,2010(11)。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