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簡要分析了我國全民閱讀的現狀,闡述了現代公共圖書館建設和閱讀服務模式,提出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由館內向基層傾斜,從“靜”態向“動”態轉換,為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發展提供精準化服務。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全民閱讀;服務創新
新時期,全民閱讀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不斷充實,方式不斷創新,影響日益廣泛,建設“書香社會”“書香市(縣、區)”等成為全民閱讀最為響亮口號。作為全民閱讀主陣地的公共圖書館,通過不斷創新發展思路,提升服務效能,實現服務水平質的飛躍和提升,彰顯圖書館的地位和擔當。
1.全民閱讀現狀分析
2021年4月23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為81.3%,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9.4%;城鎮居民的圖書閱讀率為68.3%;農村居民的圖書閱讀率為49.9%。各地全民閱讀品牌活動異彩紛呈,國民參與度日漸攀升,對公共圖書館、社區閱覽室、社區書屋、城市書房等公共閱讀服務設施的知曉率、使用滿意度日漸增高,其中對公共圖書館的使用滿意度最高,達76.7%。但是,成年國民只有2.4%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而有40.6%的認為自己的閱讀量一般,37.0%的認為自己的閱讀量很少或比較少。
以上數據,說明我國國民閱讀率、閱讀方式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參與度、滿意度逐漸增長。更說明,全民閱讀主陣地的公共圖書館還有很大的服務提升空間。圖書館要想得到公眾認知,達到全民知曉、全民參與,就要規劃好更加親民的建設模式,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資源,提升更加多樣化的服務功能,拓展更加廣闊的服務空間。
2.公共圖書館建設架構與服務延伸(以洛陽市為例)
公共圖書館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把探索立體多元化的建設模式、開展多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方向。
2.1 公共圖書館建設更加親民。2013年以來,在洛陽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中,市圖書館和各縣(市、區)圖書館新館實現全覆蓋,摒棄“舊藏書樓”格局,充分考慮全民閱讀服務的發展趨勢和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環境更優雅,功能更完備,空間更舒適,服務更規范,現代化程度更適合時代發展的需求,讀者到館率隨之增加。2017年以來,洛陽市實施“書香洛陽”建設提升工程,致力于打造“15分鐘閱讀圈”,全市各區縣先后建成204座“河洛書苑”城市書房。每座書房面積幾十平方米至1000余平方米不等,內置各門類圖書數千冊、報刊20種以上,自助借還、自助辦證、電子閱讀以及各類便民設施齊全,讀者憑讀者證或身份證可刷卡進入閱讀,成為城鄉居民閱讀休閑的“精神糧倉”。
2.2 總分館制體系建設逐步普及。洛陽市各縣(市、區)在建設圖書館新館的同時,將鄉鎮文化站圖書室提升為圖書館分館,分年度將村農家書屋提升為圖書館支館(服務點),以縣館為總館、鄉鎮分館為紐帶、村支館為服務點的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初見成效,實現資源共享、統借統還,每年定期對基層館的圖書資源進行補充調整,為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提供了活動陣地和館藏資源。如今洛陽市 2997 個村農家書屋的平均館藏量超過2000 冊,總藏量達 550萬冊左右??h圖書館充分發揮業務引領作用,組織基層培訓、講座展覽、誦讀征文、流動服務走基層等多種閱讀推廣活動,讀者到館率、閱讀量、參與人次均得到普遍提高。
2.3延伸閱讀途徑不斷創新。圖書館利用圖書流動服務車,為基層館配送圖書、指導活動、舉辦講座等,每年閱讀服務走基層活動30-50次,打通閱讀服務“最后一公里”,將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各圖書館逐步打破單一的服務模式,閱讀服務逐步向信息化、網絡化延伸。圖書館均建有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一方面將自身的閱讀資源向社會各界推介,一方面紛紛與各類圖書商家、閱讀平臺、閱讀群體聯合,開辟網上閱讀陣地,適時組織專題閱讀、信息推送、新書推介、網上展覽等網上閱讀推廣,提升讀者參與度與滿意率。2020年疫情期間,圖書館做到線下閉館防疫、線上閱讀不停,如系列線上閱讀、展覽、圖書分享、知識講座等,提高社會參與度和圖書館的影響力。
3.實現圖書館服務效益最大化的對策
一個地方的公共圖書館囊括了巨大的紙質文獻和電子資源,每個縣級圖書館少則幾萬冊圖書,多則十數萬、幾十萬冊。隨著信息時代的邁進,圖書館信息傳播呈現多元化趨勢,電子書、讀報機等數字借閱下載設備成為圖書館的必備設施,方便的移動終端微閱讀成為潮流。圖書館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發揮信息源作用,顯現閱讀服務社會成效,真正成為地方的“知識中心”“學習中心”“信息中心”。
3.1 發揮信息源作用。圖書館如何轉變服務理念,以獨特的整合整序功能,利用館藏圖書資源和電子信息資源,更好的開展閱讀服務,是當前公共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各地要遵循“統籌兼顧、惠及全民”原則,突出“以用為主”主題。一方面,特色資源建設。在館藏特色上注重綜合性、公共性和地方性,根據當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狀況形成特色資源。如洛陽各縣區圖書館整合館藏資源,在本館和城市書房建有地方文獻閱讀專架、旅游圖書專架、黨史閱讀專架等,既符合經濟發展和政治需要,也符合讀者需求。另一方面,區域性共建共享。如2021年洛陽市圖書館分別與焦作、濟源、平頂山、三門峽等四城市圖書館共同協商成立了洛陽都市圈公共圖書館服務聯盟,在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大型閱讀推廣活動以及特色專題數據庫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將極大提升五市公共圖書館閱讀資源共享水平。第三,網上閱讀平臺建設。“互聯網+”時代下,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閱讀設備以其含載量大、便攜帶、功能全逐步成為館外閱讀主要工具,視頻、音頻、圖片、文字成為人們閱讀主要內容,人們的電子閱讀、云閱讀、云視聽傾向越來越明顯。各級公共圖書館都在嘗試建設和逐步完善閱讀服務平臺,實現網站、數據庫、新媒介等工具的創新融合,尤其是在最為方便的網站、微信公眾平臺、云平臺上,針對不同閱讀群體的需求,舉辦信息推送、新書推介、展覽講座等網上閱讀推廣活動,提供更為便捷、優質、高效和特色化的閱讀服務。
3.2 服務模式由“靜”轉向“動”。以“藏”為主、突出“靜”特色的傳統圖書館模式已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在鄉村振興和文旅融合時代背景下,圖書館要以“動”的姿態,用流動服務模式進基層、入景區、送服務到群眾家門口。
服務好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五大戰略之一。鄉村要振興,文化須先行。縣區級圖書館要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找準定位和結合點,轉變服務理念、服務方式,變傳統的“送文化”為“種文化”,真正體現主陣地作用。首先是服務主體轉向基層群眾。完善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為廣大基層提供普惠性服務。其次是基層文化人才培養培訓。通過定期培訓,提升他們的服務意識和個人素養,學會圖書管理、閱讀推廣和服務技能。其三服務好產業發展。找準切入點,有條件的建立送書聯系點、服務點,開展系列圖書閱讀、文化展示等活動,沒有條件的要定期組織送書上門、信息推送、引介專家指導等服務。
服務好文旅融合。當前,全域旅游、鄉村旅游、特色旅游、紅色旅游等新業態呈顯發展熱潮。圖書館應將文獻閱讀服務、數字資源服務、閱讀推廣服務植入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項目,深挖地方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挑選突出地方發展史、紅色文化史、歷史掌故、相關人物等書籍,建設富有地域文化內涵的特色書屋、民俗書吧、景區書吧、紅色旅游書屋等旅游文化空間,為鄉村文化游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文化內涵。
新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要跳出“傳統圖書館的圈子”,積極應對新挑戰,做好創新型頂層設計,找準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建設中的定位,負起應有的擔當,打破圖書館服務效能提升的瓶頸,走進基層與鄉村振興結合,走進景點與旅游產品結合,走進公園與群眾文化結合,推進行走閱讀、休閑閱讀、全民閱讀,為建設書香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鄭麗珺.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的有效探討[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9(3):128.
[2]汪金川.縣級圖書館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定位與效能提升[J].當代旅游,2019(4):79-81.
[3]鄧勇勇.河南省洛陽市縣級公共圖書館建設現狀研究[D].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9.
作者簡介:李萬軍(1969.7-),1989年畢業于鄭州大學圖書館學系,現任河南省宜陽縣圖書館館長,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