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保 李桂華 張珊珊 張鵬 王萌萌
摘要:目的:研究在肝癌診療中分別采用超聲與CT檢查的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01月至2020年 月期間我院收診的80例肝癌患者,以上所有患者均采用超聲、CT行診斷,其結果與手術或者病理活檢對比,互比兩種檢查方法的效果。結果:定性診斷中CT增強遠優于超聲診斷(P<0.05);在報告肝內占位中卻相反,超聲診斷高于CT增強(P<0.05);但是在準確率和誤診率中CT增強和超聲檢查互比差異微小(P>0.05)。結論:超聲和CT增強在診斷肝癌都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是在定性診斷中CT檢查優勢更加突出,為此在臨床診斷肝癌中,必要時應聯合實驗室檢查,以此來提升檢查準確率。
關鍵詞:超聲;CT;肝癌;診斷;效果
惡性腫瘤中肝癌在臨床中較為常見,肝癌的高發位置在肝臟上皮、間葉組織等,為此對患者的健康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肝臟局灶性結節增生屬于良性肝癌,由于早期無明顯特異性表現,為此常常被忽略,大多數患者是通過體檢被發現[1]。但是伴隨著時間的增加,良性肝癌的癥狀會逐漸顯現,主要表現為右上腹部疼痛、右上腹包塊等一系列不適癥狀,通過相應的檢查發現肝臟右上腹有質地硬的腫塊,同時表面光滑,存在壓痛感覺,疼痛感覺會伴隨呼吸上下移動,鑒于此該病應盡早確診,并盡快得到相應的治療方可保障患者健康[2]。為此本次將選擇臨床中應用較廣的兩種檢查方式(超聲和CT)應用于診斷肝癌,并互比兩種檢查方式的效果,旨在為臨床診療中積累豐富的經驗,以供同行參考,材料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我院收診的80例肝癌患者,男性和女性構成比為68:12;年齡跨度在46歲至74歲區間,平均(63.8±3.6)歲;80例患者中43例患者伴有慢性肝炎疾病史。本組所有80例患者中均在我院行手術或者病理活檢證為肝癌;具備同一時段內(檢查時間間隔不大于2周)的術前超聲和CT檢查資料和AFP檢查。
1.2剔除標準(符合任一條即排除)
(1)資料不全者;(2)對超增強CT檢查過敏者;(3)合并其它嚴重惡性腫瘤者。
1.3方法
兩組肝癌患者均行AFP(甲胎蛋白測定)檢查。
1.3.1超聲檢查
80例肝癌患者均具備相應超聲檢查結果且超聲圖像質量在乙等以上,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超聲儀器:邁瑞彩色超聲儀,型號:DC-8E,采用凸陣式超聲探頭,行腹壁檢查,頻率3.5MHz至5MHz。詳細記錄患者肝臟情況,內容:腫塊的數量、大小以及位置等,腫塊周圍的血管情況。
1.3.2 CT檢查
在檢查前要告知患者禁水和禁食>6h,保持空腹的狀態。
CT儀器:有CE公司提供,64層螺旋CT儀器,首先為患者行常規CT掃描,層厚5mm;再行增強掃描,在患者的靜脈注入對比劑(碘海醇),劑量80ml至100ml;速度控制在3ml/s;電壓為120千伏,電流為150毫安,螺距為1.50毫米為患者行掃描,重點掃描患者肝臟結節的數量、位置以及大小等相關信息,做記錄。動脈期影像10s至30s;門脈期影像在31s至120s。
1.4觀察指標
肝癌診斷標準[3]:其一,具備超聲、增強CT、增強MRI以及選擇性肝動脈造影中出現兩種典型影像學表現,并結合甲胎蛋白測定(AFP,Alpha Fetoprotein)>400ng/ml,即可作為臨床診斷標準;其二為肝穿刺活體組織或術后病理結果為陽性,以上條件符合一條則被確診,本研究選用標準二作為最終標準。
統計超聲以及CT在診斷肝癌的結果同時與手術或者穿刺病理結果相互比。分析在診斷肝癌中的準確率以漏診率。準確率=定性診斷率+報告肝內占位率。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展開詳細分析,數量數據采用(%)體現,x2對其進行檢驗,如P值<0.05,則表示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所有80例患者AFP檢查中其中45例患者為陽性(56.25%),35例為陰性(73.75%);
在定性診斷中CT增強遠優于超聲診斷(P<0.05);在報告肝內占位中卻相反,超聲診斷高于CT增強(P<0.05);但是在準確率和誤診率中CT增強和超聲檢查互比差異微小(P>0.05),詳細數據見表1。
3討論
我國肝癌的發病率較高,早期發現率低,大多數發現時病情已經到達晚期,故盡早確診、盡早治療,不僅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亦能降低病死率。肝癌又稱原發性肝癌,指肝細胞或者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病發惡性腫瘤,對于肝癌的診斷會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診斷、影像學結果,最為可靠的檢查方法為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為實驗室中常用指標為AFP,且特異性高,應該被廣泛用于臨床肝癌的篩查、治療、預測復發中。影像學中以超聲、CT增強、MRI、選擇性肝動脈造影。其中以CT增強以及超聲臨床中應用較廣,具有經濟、便捷、無創傷性,同時可以用于肝癌的篩查、診斷,甚至是治療[4]。
雖然AFP是臨床篩查、診斷肝癌的重要指標,但根據相關研究指出,AFP的檢查結果有30%至40%的假陰性或者抵值。本次研究結果中45例患者為陽性(56.25%),陰性(73.75%),與相關研究相一致[5]。為此在AFP基礎上,診斷肝癌還需依賴影像學檢查,對于影像學來講,超聲和CT增強臨床應用較為普遍。
超聲優勢為直觀、簡單、經濟、快捷等,對肝癌初篩中效果顯著,不僅可以直觀發現占位異常以外,亦能能夠彩色血流、頻譜分析、造影等對血流灌注的狀態行準確的觀察,故準確性較高。本次研究中定性診斷結果為77.50%,報告肝占位為11.25%,漏診率為11.25%,通過多年診斷經驗分析漏診原因如下:首先是受到檢查設備的影響;其次是受到檢查方法的影響;再次因為小的肝臟占位其影像學特征并不典型同時與合并患者肝內結構、肝臟背景發生改變。
通常情況下,當超聲診斷出肝內占位后,可以為患者行CT增強檢查,通過顯影動脈期增強、門脈期消退的表現,再聯合實驗室相關檢查,可確診。此外CT檢查較超聲較長更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其一,CT在檢查腫瘤轉移中說服力更強;其二,CT三維成像、容積掃描可以準確的確定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腫瘤血供等信息。但是CT檢查依然存在一定的誤診率,可能與CT檢查對腺瘤、纖維瘤難以鑒別小肝癌;難以鑒別多發性、單發性肝癌和肝血管瘤有關。
綜上所述,超聲和CT增強在診斷肝癌都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是在定性診斷中CT檢查優勢更加突出,為此在臨床診斷肝癌中,必要時應聯合實驗室檢查,以此來提升檢查準確率。
參考文獻:
[1]孫玉華,韋勇鋒.超聲檢查與CT增強掃描對健康體檢人群肝癌檢出率的對比分析[J].慢性病學雜志,2020,21(10):1594-1596.
[2]王敬敏,李潛,王雁,劉琪,趙紅梅.超聲造影與增強CT對原發性肝癌診斷準確率對比[J].實用癌癥雜志,2020,35(05):853-855+859.
[3]潛瀟,陳方紅,宋晶晶.超聲聯合增強CT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及準確率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9,57(20):123-125+129.
[4]徐小蘭,劉振華,王微,符春榮,符芳婧.超聲造影與增強CT對小肝癌的診斷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9,33(06):598-600.
[5]許文哲,邢國靖,王延珍,田鵬,翟玥,李季,許夢瑩.CT增強與超聲造影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