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儀 周佳音 孫嬌嬌 周俊宏 陳浩然
摘要:線上科普是指依托于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科普方式,相比于傳統科普方式具有受眾廣泛、傳播迅速、形式生動等特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針對新冠病毒及其防治方法的科普內容迅速成為了公眾的迫切需要。本文從科普活動現狀切入,分析和探討了開展線上科普活動的具體模式。同時,本文考察了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線上科普的作用與意義,力求為今后線上科普活動的開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線上科普;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科普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8-395
科普,全稱科學普及,表現為利用各種媒體技術將專業、艱深的知識以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呈現和傳播,旨在傳播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和理性精神,提高公眾素質。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1995年5月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以此兩者為基調開展的文化教育事業使得我國國民文化水平普遍提升,為在國內開展科普活動提供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更大的空間。時至今日,依托于信息、媒體、網絡的發展而豐富起來的科普活動讓科普事業事半功倍,科普活動在線上和線下兩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一、科普活動的開展現狀
(一)科普形式多種多樣,科普效果參差不齊
近年來,科普形式多種多樣,在線下,既有《Nature》《科學》等科普雜志,也有天文館、博物館等科普場所。在線上,則有微信公眾號推送、微博文章以及各平臺的短視頻,其中還不乏科學權威的信息發布主體的作品,有影響力的視頻或文章點擊量甚至可破億次。尤其在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之際,公眾通過網絡平臺及時獲取疫情信息、防護知識,參與互動、交流,網絡為公眾積極參與科學傳播帶來了豐富的科普資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利用抖音App發布短視頻,解答了“新冠肺炎時期戴口罩是防誰的?最重要的是誰戴?”這兩個核心問題。雖然有了這些新形式的科普內容,但這并不代表著科普活動已經盡善盡美,線下科普活動成本高、耗時長、見效慢,線上科普活動質量參差不齊、信息真假難辨、互動幾不可見,由此,科普活動的開展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而此次新冠疫情事發突然,不少群眾面對疫情感到焦慮、慌張、手足無措,不少謠言更是讓人陷入圈套,這無不在提醒我們日常生活中注重應急科普教育、確??破招Ч闹匾耘c必要性。
(二)線上科普大放異彩,線下科普不可替代
科普活動的開展主要有線上和線下兩個渠道。線上科普活動是指依托網絡通過各類新媒體將科普信息發布傳播,線下科普活動則是指通過傳統渠道,如紙媒、展覽等進行的科普知識宣傳。在我們開展的一項300多人跨區域、跨年齡的調查中顯示,有82.81%的被調查者選擇線上作為其獲取科普信息的渠道,遠遠超過線下的17.19%的選擇者。兩相較下,線上科普活動打破空間壁壘,迎合現代人的活動習慣,方便快捷,獲取量大,已逐漸超越線下成為科普信息傳播的主營地。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線上科普渠道的大勢發展并不意味著線下科普的完全湮滅,我們的調查還顯示講座交流、場館展覽等線下科普形式仍然是大眾的選擇,線下科普教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仍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眾科普意識提高,科普信息供需不平衡
目前科普信息的傳播確實更加廣泛快捷,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對知識的需求度和包容度不斷上升,一系列傳播知識與傳播科學的活動隨之展開,人們對科普知識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但大眾期望接收的科普信息和傳播初端發布的科普信息的適配仍存在問題。一是數量上無法滿足,盡管依托于線上產生了眾多節目、視頻、文章等信息,但真正科學、質量上乘又被大眾接收到的科普信息只是海量資源中的冰山一角,很多線上科普活動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上激不起一點浪花,看似數量眾多,實則根本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二是內容上無法達到大眾期望值。大眾的需求是多樣的,但目前開展的科普活動是有限的。以此次新冠疫情發生前后的線上科普為例,新冠疫情爆發后,關于新冠病毒的各種信息以各種渠道快速傳播,但當疫情和緩,出現了新的話題,平臺就會恢復日常的運營模式。簡言之,目前線上的大部分平臺對于科普信息的傳播只是“兼職”,還缺少專業性和權威性,而“全職”的權威科普渠道少之又少,且線上的爆炸式科普信息容易呈現出雜亂無章的態勢,大眾日常的科普需求往往找不到合適且長久的供應。
二、線上開展科普活動的具體模式
(一)雙線聯動,“知”“行”合一
線上科普活動主要通過網絡平臺整合推廣科學知識,運用文字、視頻和圖片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大眾傳播科學知識。線上科普利用了新媒體信息傳播快速便捷、具有廣泛性、畫面可操控性強的優勢,較好地滿足了瀏覽者的視覺體驗,還可將視頻、文字、音頻等多種呈現方式融為一體,兼顧了嚴謹與趣味,動靜結合,使用戶擁有既獲得知識又不感到乏味的動態體驗,能夠更好地起到科學傳播的作用。
但是線上科普雖然具有顯著優勢,但是在體驗感、收獲感方面仍然無法與線下科普形式相較。由此我們探索出線上“知”+線下“行”的雙線聯動科普模式,將科普資源最大化,發展例如線上學習科普知識,線下開展體驗活動鞏固科普知識的模式。這樣不僅提高公眾的參與度,也讓人直觀感受到線上科普的成果,提高科普的效用。正如面對新冠疫情,線上平臺可以采用比賽制、積分制、獎賞制等形式吸引公眾主動進行應急科普學習,而后再于線下有秩序地展開例如親子互動、趣味問答等體驗活動,這樣綜合運用線上多平臺視頻文章投放與線下實踐體驗活動,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向公眾普及科普知識,讓線上科普不再只是空中樓閣,真正落實到現實操作之中,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提高大眾的科學素養與文化認識。
(二)多方合作,攜手共進
線上科普在篩選信息時知識的正確性與權威性極為重要,如今的線上科普信息往往還存在著科普內容缺乏實用性,科普人員缺乏權威性,科普信息缺乏科學性等問題,同時,又由于網絡發布信息的門檻較低,導致各類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等有關部門和相關領域的專家是科普的權威和主要力量,但基于地域與資源限制,類似講座交流的線下科普形式又不能及時地覆蓋多方需求,線上科普的出現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難題。由此,我們認為可以與政府、專家等建立長效的溝通合作機制,打造多方合作的品牌效應,為線上科普運行提供堅實的保障。
實踐中,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相關部門和多方權威專家在2020年全國科普日重點推出了科普日云平臺,該平臺不僅有云端觀看現場直播、科普視頻、云游科普日現場、參與知識競賽、科普課堂等多種線上活動,還有科技專家、科普專家就疫情防控等公眾關注的問題進行解答。但值得注意的是,科普合作模式應當是長期的、穩定的,對于公眾的應急科普教育更不能只限于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而應當持續不斷的開展,為大眾獲取應急科普知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技術加持,聚焦熱點
信息時代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趨向數字化,網絡在人們生活中的占比越來越高,線上科普的多種形式主要依托于網絡,這也符合當下數字化時代的進程。一方面,科普內容的制作方式越來越多,H5、AR技術等新媒體技術為創造科普內容提供了新動力;另一方面,由此產生的科普形式越來越多,推文、視頻、云參觀……多樣的科普形式便于公眾直觀迅速的看到相關的科普知識,這也完美化解了傳統科普方式的弊端——形式呆板,傳播滯后存在感弱,內容冗長等。通過這些新興技術的單一或是交融使用,科普信息的趣味性也相應增強,不僅可以為大眾提供其關心與感興趣的內容,也有利于傳播大眾必須要了解的內容,例如應急科普教育、時事熱點、生活常識等,通過多平臺、多主體把科普知識帶入群眾身邊,讓公眾在生活的間隙就能有效了解科普知識。
三、線上開展科普活動的價值意義
(一)服務大眾生活,提升全民素質
相比線下的科普渠道,線上開展科普活動的優勢體現于即時高效、方便快捷、渠道多樣、獲取量大,同時公眾還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科普學習。一方面,公眾可以利用多樣APP與大數據技術主動選擇性搜索自己不了解的知識;另一方面,信息化時代下,無時無刻都有海量信息包裹著我們。微信公眾號推送、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渠道可以讓公眾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無選擇性地吸收一定的科普知識。這在短期內可以解決公眾在現有學習、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難題,長此以往,有助于公眾形成不斷學習的習慣,引導人們遠離“快餐型”信息,逐步提高全民的綜合性素質。
尤其在疫情等緊急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根據疫情防控政策,我們不便出行,博物館、科技館等線下科普場所也陸續閉館,線下科普受阻,這時線上開展應急科普教育就顯得極為重要。一是線上新媒體平臺可以快速幫助公眾及時獲取事件動態與防護知識,及時對偽科學、假消息進行辟謠,減輕謠言帶來的次生輿情災害。二是通過線上云打卡、AR參觀等形式與技術,即使在居家防疫的情況下,群眾也可足不出戶參觀科普場館。
(二)打造科普社會,形成科普生態
首先,科普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時間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新時代下,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依托網絡所建立的線上科普渠道必然給予公眾一個耳濡目染的空間與環境,促進公眾形成共同的科普意識,在社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的科普生態。其次,科普體系的完善還可以動員全社會力量??破罩R本身所要求的權威性與專業性要求政府、企業、專家之間形成溝通、合作和聯動機制,開辟新型的線上科普活動形式,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公眾理解科學,將獲取科普知識作為一種習慣而不是負擔。最后,線上開展科普活動還可以最大化地整合、利用社會資源,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不僅是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線下科普難以進行,日常生活中也有可能因為地域、路途、金錢等因素,線下科普無法覆蓋全社會。但在線上,任何人都可以觸及到科普資源,如前所述,AR等技術已經把線下資源轉化成為了線上資源,手指一動即可享受不一樣的體驗。同時,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若不是網絡平臺每日強調口罩的正確戴法并及時對民間謠言進行辟謠,防疫期間我國社會也不會形成一種全民防疫的自覺與不信謠、不傳謠、不信謠的社會氛圍。
(三)建設創新型國家,凝聚全民族力量
2007年,我國發布《關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因此,開展科普活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何為國家科普能力?文件中提到國家科普能力表現為一個國家向公眾提供科普產品和服務的綜合實力。主要包括科普創作、科技傳播渠道、科學教育體系、科普工作社會組織網絡、科普人才隊伍以及政府科普工作宏觀管理等方面。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與發展,我們不難看到我國科普報刊、科普場館、基層科普場所等線下科普渠道的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和成果。由此,目前來看,建設線上科普體系將是未來科普事業發展的重點,此舉有利于開拓國家新型科普渠道,挖掘潛在的科普動力,是順應新時代新要求的必然舉措,更是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保障。而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時,依托網絡的線上科普渠道更有利于快速傳播相關信息,提升疫情防控的應對效果,樹立公眾的應急意識,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同面對難關。
四、結語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新媒體技術日臻完善,為科普活動由線下發展到線上提供了大量新方法、新形式,使其得以擺脫傳統科普形式的種種缺點和不足。同時,摒棄固有的、傳統的單一科普方式,利用多形式、多合作、多渠道的方式開展科普活動已經是大勢所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們發現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開展應急科普教育具有緊迫性,且線上開展科普活動超越時空地域限制的突出優勢開始顯現,這也預示著線上開展科普活動的模式探索是可取的,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
(華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