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偉
摘 要:本文以合肥市懷寧路下穿天鵝湖隧道工程為例,對地鐵結構上方基坑開挖施工工藝,流程等進行分析研究,最后給出施工要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基坑開挖;施工工藝;流程;要點
0 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地下快速干道開發也處于建設高潮時期,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在區間地鐵隧道上方進行土方開挖施工,當開挖卸載時會導致隧道上浮,影響地鐵行車安全,施工風險非常大,傳統的基坑施工工藝已不能滿足其安全要求。
1 工程概況
合肥市懷寧路下穿天鵝湖隧道工程北起南二環,南至祁門路,為城市主干路,雙向六車道,全長約1公里,為雙孔型式,結構寬度30.4 m,隧道凈高4.5 m。天鵝湖隧道結構垂直上跨地鐵3號線,上跨位置地鐵管片覆土深度17.4 m,與天鵝湖隧道底板豎向最小凈距7.5 m,因此涉軌段基坑需下挖約10 m。
2 基坑開挖施工工藝分析
按照懷寧路下穿天鵝湖隧道工程施工安評報告的要求,地鐵上浮允許值為11.5 mm。傳統基坑施工工藝無論是圍護開挖還是放坡開挖,都無法對地鐵結構上浮進行有效控制。為解決土方開挖卸載造成的地鐵結構上浮問題,本項目將涉軌段基坑利用圍護樁分成四個倉進行開挖,開挖到位后,采用壓底板與圍護樁形成“門式”框架抑制土體上浮的施工工藝。涉軌段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2道支撐進行圍護,同時在隧道兩側分別設置1排隔離樁,涉軌段基坑用隔離樁分為4個區域,每個平面分區內土體開挖豎向分4層,每層分為3塊,按照“先兩側,后中間”的原則進行土體開挖,并分部澆筑坑底壓板。壓底板與隔離樁采用植筋方式連接,最終與隔離樁形成“門式”框架結構。
3 施工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
3.1 涉軌段基坑施工工藝流程
圍護樁、隔離樁施工→冠梁及混凝土支撐施工→Ⅰ部分分層開挖→鋼支撐安裝→Ⅰ部分分層開挖至設計標→施工Ⅰ部分壓底板→Ⅱ部分分層開挖→鋼支撐安裝→Ⅱ部分分層開挖至設計標→施工Ⅱ部分壓底板→中間圍護樁鑿除→Ⅰ、Ⅱ部分隧道主體結構施工……→施工Ⅳ部分壓底板→拆除基坑中間圍護樁→Ⅳ、Ⅴ部分隧道主體結構施工。
3.2 施工操作要點
3.2.1 靜壓鉆孔灌注樁施工方法
利用全套管對樁身進行保護減少圍護樁施工對既有地鐵結構的擾動。
(1)導墻施工。為了提高靜壓旋挖鉆樁孔口的定位精度并提高就位效率,在樁頂上部施作混凝土導墻。導墻板厚不小于50 cm,強度等級為C20混凝土,導墻板的寬度應保證導墻的整體穩定,并滿足圍護樁的施工精度要求。導墻達到強度后,才可進行灌注樁施工。
(2)鉆機就位。移動套管鉆機至正確位置,使套管鉆機抱管器中心對應定位在導墻孔設計樁位中心。
(3)取土成孔。施工時采用鋼護筒作為套管對樁身進行保護,在樁機就位后,吊裝第一節鋼套管在樁機鉗口中,校正鋼套管垂直度后,磨樁下壓鋼套管,壓入深度約為1.5 m
~2.5 m,然后用旋挖鉆從鋼套管內取土,一邊取土、一邊繼續下壓套管,始終保持套管底口超前于開挖面的深度≥2.5 m。第一節套管全部壓入土中后(地面以上要留1.2 m~1.5m,以便于接管),檢測垂直度,如不合格則進行糾偏調整;如合格則安裝第二節套管繼續下壓取土。如此繼續,直至設計標高,進入設計標高后改用旋挖機配合進行開挖,直至設計孔底標高。
(4)鋼筋籠制作、吊放及混凝土澆筑。鋼筋籠在加工場內焊接成型后分段運至現場,在孔口用汽車吊吊放,下放前檢查鋼筋籠的垂直度,確保上下節鋼筋籠連接時中心線保持一致。鋼筋籠入孔時應慢慢放下,嚴禁擺動碰撞孔壁。孔口連接時要保證焊接質量,整孔鋼筋籠下放完畢后焊接吊筋,確保鋼筋籠的平面和標高準確。
樁身混凝土澆筑前試驗室人員應現場檢查混凝土的塌落度,保證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動性,在灌注過程中按試驗要求做混凝土試塊。混凝土采用罐車運輸,吊車配合導管灌注。灌注開始后,應緊湊連續地進行,嚴禁中途停工。
(5)拔管成樁。邊澆注混凝土邊利用引拔機提升套管,應注意始終保持套管底低于混凝土面不小于2 m。在灌注將近結束時,由于導管內混凝土柱高減小,超壓力降低,而導管外的泥漿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相對密度增大。如在這種情況下出現混凝土頂升困難時,可在孔內加水稀釋泥漿,并掏出部分沉淀土,使灌注工作順利進行。在拔出最后一段長導管時,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樁頂沉淀的泥漿擠入導管下形成泥心。為確保樁頂質量,在樁頂設計標高0.5 m~1 m以上。
3.2.2 冠梁及鋼筋混凝土支撐梁施工
(1)冠梁及混凝土支撐施工。冠梁和鋼筋混凝土支撐同步施工,確保支撐體系的整體性。先挖除圍護樁頂土方,鑿除樁頂混凝土至設計樁頂標高,然后將混凝土支撐底標高以上土體全部挖除,再進行混凝土冠梁及混凝土支撐的制作。混凝土支撐澆筑混凝土的下承層承載力需滿足要求,確保混凝土支撐呈直線,保證軸心受力。具體工藝流程如下: 施工準備→測量放樣、定位出鋼筋混凝土支撐的中心位置→破除基坑內路面、挖除土體→破樁頂部劣質混凝土、樁基檢測→冠梁及混凝土支撐鋼筋綁扎→安裝冠梁及鋼筋混凝土支撐模板→澆筑冠梁及支撐混凝土。
(2)支撐的拆除。待隧道主體混凝土澆注完成后并達到設計強度的100%時,可拆除相應鋼筋混凝土支撐,鋼筋混凝土支撐拆除采用繩鋸配合人工手持風稿進行,鑿出的鋼筋采用氧割進行割斷,鑿除時,破成2 m~4 m左右的分段,吊車調運至場地上方,再采用振動錘破碎成小塊便于裝車運出。
3.2.3 土方開挖施工
在完成圍護樁、冠梁及混凝土支撐施工后,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開始進行基坑土方開挖。基坑開挖施工時,按照水平分倉、豎向分層、預留核心土的原則實施。按圍護結構,分成四部分,按Ⅰ、Ⅱ、Ⅲ、Ⅳ的施工順序進行。
每一分倉土方開挖豎向分4層,第1層整體開挖至冠梁以下,開挖深度約1.5 m;第2~4層開挖深度約3.0 m,分為3塊,先對稱開挖區間上方兩側土體,再開挖區間正上方土體。
3.2.4 壓底板施工
壓底板采用C35補償收縮早強混凝土澆筑,厚度為80 cm。鋼筋混凝土壓板與隔離樁采取植筋方式連接,植筋用的膠粘劑必須采用A級改性環氧類或改性乙烯基脂類的膠黏劑。每根隔離樁在壓底板上下兩層主筋的位置,各植入4根φ22鋼筋,間距20 cm,植筋錨入樁體內長度不小于50 cm。綁扎壓底板鋼筋后澆筑混凝土,壓低板最終與隔離樁連接形成“門式”框架結構,保護地鐵結構不上浮。
3.2.5 預壓水帶
在壓低板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前,為盡量抑制基坑底土體上浮,待混凝土壓板混凝土初凝后,在上方臨時壓重穩定坑底土體,使用2 m×3 m×6 m的PVC專業橋梁預壓水袋滿鋪一層,并進行注水壓重。水袋壓重工藝流程:
基底清理→水袋鋪設定位→水袋充氣輔助展開→水袋注水加載→日常安全巡查→水袋卸水 →水袋打包拆除。
3.2.6 基坑監測
基坑施工過程中對基坑及區間隧道的監測十分重要,必須選擇專業的監控量測單位對基坑及隧道進行監測,并與地鐵單位共同建立監測成果交流群,每天將監測數據上傳,通報監測結果。并一起制定綜合應急預案,確定監測預警值及應急措施。采用“底層-結構法”結合有限元理論進行分析,得出每一工況安全控制標準并制定預警值與應急措施。
4 結語
懷寧路下穿天鵝湖隧道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工藝要求,分倉、分塊、分層施工,并加強監控量測工作。目前涉軌段隧道主體已基本完成,地鐵結構上浮僅3.95 mm,遠小于安評報告的允許值11.5 mm,達到了安全跨越地鐵3號線的目標。有效控制地鐵隧道變形,圓滿完成涉軌段基坑的施工任務。本施工工藝對于跨地鐵段基坑開挖施工有較強的指導性,尤其適用于城市環境,施工場地受限,周邊環境復雜,安全風險大、社會關注度高的工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