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表達。對藝術符號的理解不僅取決于藝術符號,還在于與之密切的民族文化的辨識與認同。通過回顧蘇珊 · 朗格的藝術符號理論,從認知、語用、情感三個層面對藝術符號的文化特質進行綜合判定。研究表明,藝術符號的理解在形式上體現為解讀者與創作者在特定語境下的文化對話,在內容上體現為文化的復現與創新。
【關鍵詞】 文化因素;藝術符號理解;文化對話
【中圖分類號】J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2-0052-02
蘇珊 · 朗格的藝術符號理論認為,藝術符號是“人的情感意象的投射”[1]51,其語義內容蘊含著特定的文化伴隨義。在解讀藝術符號所負載的文化信息時,由于解讀者和創作者在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經驗等方面很難完全一致,在藝術符號的理解上雙方的認知基礎存在差異。應該以哪一方的文化為參照來考量語用層面的理解適當性呢?又該如何看待解讀者的主觀義值與創作者所屬文化空間之間的矛盾呢?
首先,本文從哲學視角對藝術符號的內容屬性進行界定:藝術符號指創作者實現自身情感意象投射的載體,同時具有指稱義、含義和伴隨義。其次,論述了蘇珊 · 朗格的藝術符號理論,在此基礎上對其所負載的文化特質進行綜合判定,即從認知、語用和情感等三個層面對藝術符號理解過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價值及其導入路徑進行論證。最后,從文化交流視角對藝術符號理解過程中解讀者和創作者之間認知基礎所存在的差異進行闡釋。
一、哲學視域下的藝術符號理解
藝術作品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產物,兼具物質層面的現實意義和藝術層面的審美意義。英國哲學家波普爾通過區分意識和意識的產物,提出“三個世界”學說: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人類精神產品的世界。這三個世界相互作用,因而這三個世界都有實在性[2]。就人類精神產品世界而言,其內容包括客觀知識與客觀藝術作品,是精神世界與物理世界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具化了的意識,具現包括語言、藝術、電影、音樂等一切的人類意識活動的產物。藝術作品在范疇上屬于人類精神產品的世界,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產物。人類精神產品的現實性是由精神世界與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的,這意味著藝術作品兼具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屬性特質。
藝術兼具現實符號和藝術符號的雙重結構,是一種“表達人類經驗的符號活動方式”[3]。藝術是能指和所指的統一體,即藝術理解過程包含兩個層面內容:能指層面的現實意義和所指層面的審美意義。其中,藝術作品的物理層面內容體現為其能指,“有現實的指稱和含義,是藝術意義的必要構成”[4]。如迎財神、貼門神等民俗藝術的表現離不開物質載體,其表象的形式結構“總是以直觀的可感的形象訴諸于人們的視野”[5]。藝術作品在物質層面的含義體現為對物理世界中的人、事、情景等的表達。然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本質在于能把情感符號表達出來”[6]23。
二、藝術符號的文化伴隨義
德國文化哲學家卡西爾將藝術看作是“一種符號的語言”[7]。卡西爾看來“人是符號的動物,人正是在符號活動中構建起了一個文化的世界”[8]2。藝術作為人的符號化活動產物,對其符號意義的理解不能脫離其文化背景。
(一)文化因素在藝術符號理解中的價值
藝術符號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它的形成與發展同創作者所在的特定文化語境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它蘊涵特定文化的理解定勢,其意義的張顯體現為解讀者和創作者之間在特定語境下的文化對話。
首先,藝術符號的形成與發展受特定文化的影響。例如,楊亭通過分析秀山花燈說唱詞的語義內涵,認為秀山花燈藝術符號既反映出“土家民族文化特性始終伴隨著該民族的人們”,同時這一藝術符號“在傳承中日益積累并固化為該民族特有的文化表象”[9]。許愛珠,沈詩妤對民間宗教文化在弋陽腔形成中的作用進行研究,他們指出“戲曲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藝術,不僅在起源上深受宗教的影響,在戲曲發展成熟之后,依然與之互為作用”[10]。李春艷,胡明琪對全山石油畫中民族文化元素的發展脈絡進行探討,指出“油畫民族畫……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民族精神、民族審美情趣和民族文化價值取向”[11]。
其次,文化影響著人們對藝術符號的理解。例如,“龍”在我國的神話、繪畫、小說等諸多領域廣為流傳,象征著神權、高貴、吉祥。然而英格蘭文化中“圣喬治屠龍”的故事廣泛流傳于西方的雕塑、繪畫、文學等領域,圣喬治殺毒龍拯救百姓,“龍”象征兇殘、邪惡。因此,同一藝術符號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有不同文化伴隨義。
最后,文化符號理解的內容體現為文化間的對話。蘇珊·朗格認為藝術符號不同于表達邏輯推理的“理智符號”,是對創作者主觀思想與情感的表達。藝術符號賦予了創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可感知的形式從而能夠為他人所理解。綜合卡西爾對藝術本質的看法,得出藝術符號的理解同時涉及創作者與解讀者的文化知識背景。“人們正是根據文化來確認自己的文化個性”[12],解讀者與創作者各自的文化個性彰顯出不同的理解定勢,這種差異決定了要正確理解與把握藝術符號的文化伴隨義需要解讀者能夠辨識藝術符號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并將其與自己的文化個性進行比較。
(二)文化因素在藝術符號理解中的導入路徑
文化因素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在藝術符號理解中發揮作用的?兩個問題的回答將加深人們對藝術符號所負載的文化伴隨義的辨識與理解。王臻對先例現象進行了綜合研究,指出“先例現象天生具有情感性、認知性、套式性和復現性”[13]155。它是人的“認知基礎的重要成素”[14]67,解讀者通過訴諸先例現象背后的理解定勢才能真正理解該文化現象。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作為先例現象的構件,是實現文化因素附著到藝術符號上的有效路徑。
先例文本的復現是實現文化因素導入的重要手段。從來源上看,先例文本指民族文化中的標識性文本,這些標示性文本凝結著該共同體的理解定勢,充當共同體成員的認知基礎。先例文本通過在藝術符號中的復現,其所負載的文化因素也隨之導入到藝術符號當中。漢文化中的《三國演義》《西游記》等經典文學作品,以及具有時代氣息的詩歌、電影、音樂、藝術畫作等作品能夠作為先例文本的重要來源。
先例情景的復現是實現文化因素導入的另一重要手段。它是指歷史上曾經發生的或藝術創作中所虛構的情景,通過認知加工以心理留存物的形式存在于民族文化共同體中,并進一步地以理解定勢的方式作用于共同體成員的行為、認知和情感。《圣經》作品中猶大為了30銀幣而背叛耶穌是一個典型的先例情景,猶大以親吻為暗號暴露了耶穌,導致耶穌被捕。這一情景進一步發展成為“標準”的、“理想”的背叛情景,經過人們的認知加工,在意指方式上“猶大”演變成“為利益不惜出賣親友”的代名詞,情感上負載了“猶大的背叛是卑鄙的”。
文化因素的內容蘊含于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之中。文化因素以此為介質,以復現的形式實現文化的記錄、演化與傳遞。藝術對情感的價值訴求決定了藝術符號的所指絕非是對客觀世界的簡單復制,而是體現在對情感的表達和傳遞。創作者通過雕塑、音樂、寫生畫等藝術形式實現先例文本或先例情景的復現,意在傳達這些先例現象所蘊含的情感意義。這要求解讀者能夠辨識出藝術符號中的先例元素,在此基礎上真正實現對藝術符號的理解。
三、結論
藝術符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負載很多信息。基于對藝術符號理解過程中文化因素的價值及其導入路徑的論證分析可以得出,藝術符號的文化特質首先指向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理解定勢,是該共同體成員的認知基礎。藝術符號負載的情感意義的表達是通過訴諸先例現象來實現的。一方面,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所具有的情感性和認知性說明了其蘊涵著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情感體驗,是文化因素導入到藝術符號中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情感體驗是通過解析附著在先例現象上的理解定勢來實現的。創作者借助先例現象將其情感投射到藝術符號上,這要求解讀者能夠辨識出負載著創作者情感的先例現象,進一步地解析出先例現象所蘊含的情感態度。然而,由解讀者和創作者在文化背景、文化知識和社會經驗等方面存在差異。因而,在語用層面上藝術符號的理解實質上體現為不同文化個性之間的對話。
參考文獻:
[1][6]蘇珊 · 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杜汝楫.“三個世界”的學說——波普哲學介紹之一[J].哲學動態,1982,(6):33-37.
[3]楊文虎.藝術符號的心理學思考[J].學術月刊,1993,(10):68-73.
[4]崔梅.攝影藝術符號的語義及其文化信息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2(6):40-42.
[5]陳繪.民俗藝術符號的生成與特征[J].藝術百家,2006,(4):183-184.
[7]盧潔,熊明.湖湘傳統文化藝術符號設計研究[J].求索,2015,(10):184-188.
[8]卡西爾.人論[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9]楊亭.作為藝術符號的秀山花燈戲劇的文化闡釋[J].藝術百家,2010,(6):113-117.
[10]許愛珠,沈詩妤.民間宗教文化對弋陽腔形成與發展的影響[J].藝術百家,2017,(4):206-211.
[11]李春艷,胡明琪.全山石“民族化”油畫語言探究[J].藝術百家,2017,(2):198-200.
[12]河清.文化個性與“文化認同”[J].讀書,1999,(9):101-106.
[13][14]王臻.語言先例現象探索[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袁哲,男,漢族,云南昆明人,助教,文學學士,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專業,研究方向:阿拉伯文學、教育學、文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