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笑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不斷發展,文化與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彼此交融、不可分割的聯系。文化創意產品的出現不僅滿足了現代人對于文化的需求,更肩負著傳承歷史、傳播文明的歷史使命。本文意欲用文化功能論的觀點,以西安文化創意品牌“忒色西安”為例,討論文創產品對于非物質文化的保留、對物質文化的歷史記錄和傳承以及文創產品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如何促進經濟良性循環等問題。
【關鍵詞】 文化功能論;文化產業;忒色西安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2-0060-02
文化功能論認為,一切文化都是有功能的。[1]不難發現,文化在每一個社會發展時期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和影響。如何利用人類對文化的需要來發展文化,輔助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當今文創產品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文化功能論的基本內容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與人的需要有不可分的關系。人類有機體的需要是第一個基本需要,從而形成了基本的“文化迫力”。由于需要而形成迫力,這種迫力迫使人們靠著有組織的合作及經濟的、道德的觀念,而滿足生理的需要,之后,又從中生發新的需要,又產生新的文化迫力。所以,人類若一旦失掉了他們的經濟組織和工具就可能會立即餓死。[2]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需要論”旨在強調文化對于人類重要性,它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附屬品,而是人類生產生活中重要的一環,甚至影響了人類進步發展的歷史。從人類開始播種第一顆稻谷,文化就隨之產生了,它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文化已然成為了人類發展的左膀右臂,不可或缺。
在現代社會,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物質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人們對文化的感受力降低,這就使得文化與產品的結合成為了一種必然。文化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生活的必需品。在現代社會,文化承擔著調解個人生活的作用。因此,文創產品的作用與影響也日益擴大,它肩負著傳承歷史、傳播文化的使命。文化創意工作者給予那些難以保留、即將失傳、不便于傳播的文化以物質形式,滿足了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同時也增加了文化的價值與影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下西安文創產品的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展現、表達、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間[3],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族特性。由于它自身依托人的存在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記憶為主要表現,并以口耳相傳、言傳身教作為文化鏈得以傳承和延續,它的脆弱之處也就在于難以繼承和傳播。就繼承和延續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離不開滋養文化生長的特定的地理空間,因此培養非遺傳承人應該是首當其沖的。其次,讓更多的人接納某種特殊的文化同樣也至關重要,這不僅需要這一文化本身具有獨特性,更需要有一種適合大眾的接受方式。而文創產品就是將“無形”化為“有形”,承擔了一部分繼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
以西安的文創品牌——“忒色西安”為例,它的文創產品中包含了對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包括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及歌謠諺語等民俗。它將民俗活動的現場完全以圖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在諸如明信片、書簽等文化產品中,雖然圖畫是無聲的,但豐富的色彩和人物形象給予了消費者感官的刺激。這種通過圖像所體現的戲曲表演藝術給人帶來的快感,激發消費者想要親臨現場一睹真實面貌的欲望,進而無意間傳播了陜西特有民俗文化,同時也提升了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感受力和審美能力。這完全符合了創作團隊“畫一個西安給世界”主題,因為“活態”的非物質文化才能具體地、生動地展現一個地區所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三、西安文創產品對西安古城文化的“歷史紀錄”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指出: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記憶而維護著的社會共同經驗。人不能離開社會生活,就不能不學習文化。文化得靠記憶,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記憶力上不能不力求發展。我們不但要在個人的今昔之間筑通橋梁,而且在社會的世代之間也得筑通橋梁,不然就沒有了文化,也沒有了我們現在所能享受的生活。[4]西安是著名的文化名城,六朝古都,為人類社會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鑲嵌在文物古跡和文獻書籍中,更是存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記憶中。而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于記憶的認同和保留是極其微妙而又十分重要的,隨著世界的“物化”和人的“異化”,越來越多的東西被給予標簽,又瘋狂的被替代和重復,而存在于人們靈魂深處的民族記憶確實難以消除的。一個恰當的方式能夠幫助文化更好地展現和傳播。
“文化本來就是傳統,不論哪一個社會,絕不會沒有傳統的”。[5]“忒色西安”的文創產品最大的優勢就是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保留,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陜西的文化風貌,采取的同樣是圖像的形式展現,但所選取的題材有所不同。以其中的兩樣產品為例,一是“大秦帝國”系列,作者將發生在古都長安的歷史事件,如秦王掃六合、張騫出使西域、貞觀之治等,用故事串聯起來,再以手繪地圖(或者是圖畫)進行某些情節的情景再現,這樣使得歷史事件的畫面感就十分強烈。當游客拿著手繪地圖在歷史古跡前游覽時,仿佛回到了故事發生的年代,現場感便隨之產生。另一例是名叫《咥在西安》的美食手繪地圖,它以地圖的形式呈現了西安美食的分布情況?!耙?、食、住、行、用”在人類這五項基本需求中,“食”處于前列,這是人類基本的生理需求,是具有普遍認同感的共同記憶,是一個地區自然地理、民族風貌、社會風俗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綜合體現,同時也是認識一個地區的最直接入口。該文創產品名字中“咥”字是陜西關中平原地區對于“吃”這個動作的稱呼,極具有地方特色,也展現了關中人的豪爽與直率。在手繪地圖中標記美食而形成的美食地圖,具有時空感。即便是城市拆遷,這份記憶也將因為這張圖紙永遠留存在人們心中。
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結構—功能論所認為的,文化是一個整合的系統。在一個特定共同體的生活中,文化的每一個因素都扮演一特定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功能。[6]因此,一個文化整體不是文化元素的簡單組合,而是文化因素彼此融合互相影響的結果。當我們面對一個文化整體時,不能忽視文化因素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內在聯系,這正是我們感受、體會、接納一種文化的密碼。
四、文化的兼容并包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在滿足人類的需要當中,創造了新的需要,這就是文化最大的創造力和人類進步的關鍵。[7]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文成公主入藏,以求通過和親的方式達到政治上的和平統一。她從長安出發,不僅帶去了中央王朝統治邊疆的政治使命,還帶去了中原的絲綢、陶瓷、農作物,帶去了中原文化。因而成就了一段“和親”的佳話?,F在對于我們來講,文成公主入藏不過是一個歷史話題,它可能會永遠地停留在歷史課本中。對于拉薩和西安這兩座城市來講,也許再難發生如此“親密”的關系,而“忒色西安”創作團隊利用這個歷史話題實現了兩座城市穿越時空的擁抱。他們所創作的是拉薩的手繪地圖,并且在地圖上展現了藏傳佛教、唐卡等具有濃郁西藏特色的元素,為“日光之城”——拉薩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度展庵恰肥掷L地圖的宣傳語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文成公主從長安將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帶到了西藏。一千三百多年后,我們將西藏畫了下來,并帶回來長安。”這樣的文創產品真正地實現了文化穿越時空的發展,當然,這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
“一帶一路”熱潮也成為了文化發展的契機,正如當年的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的同時,文化發展也毅然決然的向前邁進?!斑靼病钡陌l展規劃也同樣值得注意。“畫一個世界給西安”迎合了時代發展中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關聯的,都是具有功能的、動態的。不難發現,不管是文化與文化之間還是文化的內部元素之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性和相似性,而如何在普遍聯系中追尋特殊,這正是我們需要思考和發現的,打破時空的局限才能獲得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文化創意產品在創造和滿足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在創造文化消費者。文化創意產品屬于創造性的產出,獨特性與超越性是這類產品的重要品質。
文創產品能夠誕生的“初心”在于人類本質上對于文化的訴求,基于此,我們應當思考文化如何滿足人們的需求,如何形成與經濟互動的循環發展模式,不能忽視的是文化在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中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傳承發揚民族精神、文化風貌是文創產品的核心。
參考文獻:
[1]黃淑娉,龔佩華編.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3.
[2]黃淑娉,龔佩華編.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3.
[3]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02):103-109.
[4]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鄉土重建[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21.
[5]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鄉土重建[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53.
[6]黃淑娉,龔佩華編.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3.
[7]黃淑娉,龔佩華編.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