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蘇州古典園林以其自然山水風格著稱,是兩千年來文人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社會思想、價值觀、人生追求和審美情趣的結晶。蘇州園林也以“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著稱,具有人為構建的空間審美特征。通過對蘇州古典園林空間關系的探討,可以發現蘇州古典園林的空間營造手法和空間審美觀念。
【關鍵詞】 蘇州;古典園林;空間美學
【中圖分類號】TU98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2-0083-02
一、蘇州古典園林的發展概況
“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于江南,重點在蘇州”,①蘇州古典園林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據史料記載:“江南未聞有私園。直至東晉,吳郡始以顧辟疆園稱于時” ②五代時期,貴族、官僚在蘇州的造園活動盛極一時;北宋末年,宋徽宗于蘇州設立應奉局,當時蘇州造園風氣已較為普遍;南宋時,富饒的蘇州園林別墅不斷興建,造園之風大盛;明清是封建社會末期,蘇州的造園活動也達到一個新的高潮,從明嘉靖至清乾隆之間,大小官僚地主爭相造園成為一時風尚。后社會動蕩,封建社會漸衰,昔日名園雖屢易其主,但都保存著原來的面貌,或裝飾,或予以改建。
二、蘇州古典園林的空間美學成因
(一)空間美學思想的溯源。空間既是一個哲學概念,又是一個美學范疇,既高度抽象又具體存在,從宏觀天體到微觀塵埃,都存在于空間之中。追本溯源,發掘空間在人們意識中的潛在雛形——空間觀,顧名思義,空間觀是一種感知空間的觀念。中國自古以來就對空間的概念有著深刻的理解, 從老子的一句名言可以看出中國人的空間觀念:“誕殖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闡明了虛無的空間意義,老子的空間觀念認為,空間里存在兩種力量,它們是即對立又和諧的統一體,營造空間的真正目的是,用實體即建筑或者器皿來襯托空間無的價值,“無”才是空間中有用的、可用的。
1.中國宇宙觀的根本之氣。《易經》的宇宙觀:“陰陽二氣化生萬物,萬物屆稟天地之氣以生,一切物體可以說是一種‘氣積’”。③先秦哲學創造了中國文化“氣”的宇宙,氣,可感而不可見,是虛,是無,是《老子》所說的不可道的“道”,這構成了中國文化和中國美學的特點,虛空在具體審美對象中的重要性,就如繪畫中對空白的重視,建筑中對門窗的重視,人物中對神、情韻態的重視,及韻外之味,景外之景的重視。
《莊子 · 人間世》說: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里提到的虛就是虛空的意思,這種關于空間唯道集虛的觀念,對后世的園林藝術有很深遠的影響。空間里的氣韻生動,也是中國美學的最高標準。
2.中國宇宙觀的根本之陰陽。陰陽,是宇宙最概括和最基本的劃分,陰陽由氣而生,陰陽理論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構成,一陰一陽之謂道, 白為無,黑為有,陰陽是相對的,同時又相生相克。有與無也是實與虛, 是具體事物與宇宙的直接關系,如建筑物的墻壁、門窗等。器皿的實體與中空,而聯系這有與無的是氣,氣將有與無一以貫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是中國哲學對立統一的最大特點, 由此誕生的虛靈說,直接開啟了后世的意境論。
(二)傳統造園之自然觀。古人從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產生了以天人合一為指導理念,成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并對其影響深遠,提醒世人應該尊重自然規律,行事作為順應自然的發展。以及中國宇宙觀和文化的總綱。蘇州古典園林造園的最高原則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因人的情感而包容了感性和生命,孕育并上升為具有巨大容量和輻射力的審美意象。
1.儒家自然觀之景物比德。“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這是有關自然山水的審美命題,追溯到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儒家認為山具有“仁者”的品格,水具有“知者”的品格。他們將山水與人的品質進行對比,并認為其有契合之處,從而將山水引向更高的審美高度,將自然界的美視為人品格上美的特征,這就是山水比德的意境。儒家比德思想對文學、繪畫和中國古代園林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儒學保留傳承并將《詩經》的比興手法加以強化,不僅山水可以與人的品格進行比較,也將植物的特性與人的品格進行比較結合,這樣就使花草樹木具有觀賞和寄托人們高潔品質兩個層面的含義,這種方式即稱為景物比德。
2.道家自然觀之道法自然。道家從超功利的思想出發,將審美視為自然的存在,道家反對人工修飾的美,主張無為的自然之美。道家所指的自然是順其自然發展的規律,人為不加以過多的干涉,是無為之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強調人與自然的聯系以及對自然的順從,萬事萬物要符合自然的規律, 自然之趣,“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是指景觀按照基本的自然狀態進行布置。“因山構室,就水架屋”“隨曲合方”就是指雖經人工經營,但原地形地貌仍然如舊,在景物的細節處理上,也體現出“道法自然”,園林中疊砌假山時仿天然巖石的紋脈,減少人工拼貼的痕跡,以求自然情趣。
3.釋家自然觀之意外之象。禪宗認為,佛教不能用文字來傳達,只能用隱喻來理解,這為園林形式中有限的自然中的景觀空間包含了可以提供給人的無限的審美感受,禪宗認為,“介子是心,須彌是萬卷。納之于心,何所不可。”即限制性的規定越少,給人想象的空間就會越大,只有將一切都簡單化到極致的時候,才能給人留出最大的思辨空間,反映在園林上就是講究以小見大,咫尺山林。禪需要用心去體會,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擺脫表象,看到初衷,造園也需要用心去體悟, 因此,設計要注重含蓄美和意境美。從而由景象中產生情感,再由情感中感悟意境,感受韻外之致、象外之象的意蘊。
三、蘇州古典園林空間美學的特征
(一)空間適宜之美。為了滿足園林主人觀賞景色,賞游休憩的需求,園林中的建筑類型多且造型復雜。《長物志》“室廬”總論中文震亨提及:“隨方制象,各有所宜,寧古無時,寧樸無巧,寧檢無俗”。④是指建筑的模式是根據使用的類別和不同的功能來確定的,各自有其最適宜的做法。園林居住空間要符合自然和生活的要求,使建筑美與生活美相結合,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即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空間序列之美。蘇州古典園林作為一種空間藝術,不僅要考慮園林中的固定點是否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更要考慮游客在游覽過程中能否收獲動態效果。墻壁、門洞和從窗戶或墻壁射入室內的陽光所形成的黑白光影給人們帶來了期待和驚喜,形成有等差、有節奏的空間安排。這就要求把分散的景物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空間序列,即把園林中分散的景點連接成片段的線條,由此形成的線條就是園林中的觀景路線。觀賞路線的形式一般由園的大小決定, 鶴園、暢園、網獅園等小型園林多按環形、封閉式組織;與大型園林相比,如留園,其空間序列組織更為復雜,園林中存在多個相互關聯的子序列。這種序列具有循環迂回的特點,采用靈活多變的觀賞路線和綜合的空間序列組織形式。
(三)五感觀照之美。五感觀照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運用人的五種感官,即眼耳口鼻的功能,真切生動地體驗蘇州古典園林的藝術魅力。園林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五感合一, 其中最基本運用的手法是通過協作調整不同要素的關系,從而激起游觀者對于形、聲、色、味、觸的不同感受,給人們帶來愉快的精神盛宴,塑造出不同的空間形態,是成功的造園必備的條件。
(四)物境、情境與意境之美。游園離不開情感,因為關懷的主體是包含情感的主體,主體的情感因素會對游觀的效果產生影響。在游園者觀賞過程中,情與景是合二為一的,從一般情況來說:“情”在園林美學中包含有三層不同的意義:一是指由景生情,此處的“情”指情緒反應,如興奮、低落等。二是指化景為情,即人對于景象所產生的感情,這種包括各種情感的狀態,如聯系、記憶等。三是反映人對于事物的審美、意趣、等的心靈狀態。如前所述,“情”有三個層次的內涵。 情與景的結合,不是情感反應與風景的結合, 這里的情是因風景的觸動而自然產生的,即景生情,是指景物對于主體的刺激。情與景的結合,應該是心靈與景物的相互契合,讓景物升華為一種境界,游觀者也可以從中獲得豐富的體驗, 情與景交融的“境”,是在心靈中重建屬于主體的空間。“情”由“景”生,共同產生了中國傳統園林所蘊含的美學意境。通過將悠遠的意境寄托于風景之中,追求形象之外的情趣,將心境與物境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心靈的能動作用,從有限的物態景觀中體驗無限的生命本質。
四、結語
本文以蘇州古典園林為中心,探討其空間美學觀念,通過園林的發展概況、園林空間美學的成因、園林空間美學的特征,分析總結了蘇州古典園林空間的適宜、序列、五感觀照、與意境之美,并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傳統儒道釋的思想觀念。蘇州古典園林是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研究歷史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并加以分析總結,來促進民族文化的個性和發展,達到傳承中國傳統園林精神的目的。
注釋:
①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典藏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頁。
②童寓:《江南園林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頁。
③宗白華:《美學與意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頁。
④(明)文震亨著,陳植校注:《長物志卷一 · 室廬海論》,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版,第36-37頁。
參考文獻:
[1]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
[2]戴孝軍,唯道集虛 老莊的空間美學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J].美與時代(上),2013,11.
作者簡介:
陳揚楊,女,漢族,河南汝州人,東北師范大學設計學專業,設計學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