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智裕
終身體育教育思想指的是,通過系統教育讓個體接受終身鍛煉的觀念,即使在沒有教師監督、指導的情況下,體育鍛煉也能夠由個體自發完成。近些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攀升,為應對社會人才需求變化,高校開始嘗試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在此情況下,終身體育教育思想與高校體育教學逐漸實現融合發展,幫助越來越多的學校完成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選擇探討分析終身體育教育思想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
1 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的關系
1.1 差別
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兩者的差別主要表現在體育鍛煉目標和體育鍛煉項目兩方面。在體育鍛煉目標方面,高校體育的目標為促進在校大學生全面發展,確保學生的身體素質通過體育教學得以提升;終身體育的目標則強調個體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水平,其就有全民、普及、終身等特征。在體育鍛煉項目方面,高校體育的項目主要是參考體育教學大綱來確定,盡管高校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所參加的項目,但整體不會超出學校制定的教學大綱;終身體育的項目則根據個體的實際情況靈活變動,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個體可以選擇不同的體育鍛煉項目。
1.2 聯系
隨著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近些年高校體育教學方面正在逐漸融入終身體育教育思想,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在高校體育教學實際開展的過程中終身體育思想為其提供指引。這實際上就是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之間的聯系,即終身體育教育思想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影響越來越深遠,終身化已然成為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在開展高校體育教學時,體育教師嘗試對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進行培養,不僅可以有效地鏈接社會體育和現代體育教學,還可以為學生進入社會之后的長遠發展提供切實保障。
2 基于終身體育教育思想實施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具體策略
2.1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在開展具體體育教學活動時,受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的影響高校體育教師可嘗試宣傳終身體育教育思想,利用課前導入環節詳細地解釋終身體育的特點和內涵,讓學生對其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為他們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奠定基礎。其次,高校體育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課后體育活動給予一定關心,除了在課堂上將體育鍛煉技能、技巧傳授給學生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開展集體的體育鍛煉活動,以便幫助他們將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養成,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2.2 明確高校體育組織教學原則
基于終身體育教育思想,高校體育教師在開展具體教學活動時應明確組織教學原則,根據以下幾項原則具體改革高校體育教學。一是個性化原則,對于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性高校體育教師應充分尊重,在教學活動中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二是多樣性原則,高校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的同時,還應注意將傳統教學組織形式優勢在現代體育教學中發揮出來,以此來確保不同學生的個性化教學需求均得到滿足;三是開放性原則,除了要對校內教育高度重視之外,高校體育教師還應加強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盡可能地幫助學生走出校園。
2.3 創新高校體育教學組織方法
近些年,隨著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的持續深化,高校體育教師受其影響不斷嘗試創新體育教學方法。但不可否認現階段部分高校體育教師在開展具體活動時,仍會選擇使用較為陳舊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參加體育教學的積極性。在此情況下,高校體育教師可嘗試選擇將體育教學的組織方法創新,將體育社團引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來。在師資力量、教學實施等允許的情況下,高校體育教師還可以嘗試引入俱樂部的組織形式,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教學積極性的同時,拉近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距離,滲透終身體育理念于高校體育教學。
2.4 高校體育教師發揮指導作用
在開展具體教學活動,高校體育教師的素質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的滲透?;诖?,為確保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的有效融合,應將高校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提高,確保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其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首先,高校體育教師在日常開展具體教學活動之余,可通過進修、自學等方式來實現自我充實,將自身的教學水平切實提高,進一步掌握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為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的切實提高提供保障。其次,高校應重視高校體育教師的培訓工作,將體育教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結合終身體育教育思想進一步完善,以此督促高校體育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切實融入終身體育教育思想。
3 結語
本文研究發現,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可嘗試采取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明確高校體育組織教學原則、創新高校體育教學組織方法、發揮高校體育教師指導作用等措施,來達到基于終身體育教育思想實施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為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切實保障。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體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