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燕

摘要:目的:探討對剖宮產產婦采用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在預防其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中的臨床效果。方法:對照組為常規護理,觀察組應用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結果:觀察組產婦術后下肢腫脹疼痛以及DVT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100.00%,對照組為90.00%,P<0.05。結論:對于剖宮產產婦采用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可有效預防術后DVT發生,并可提升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剖宮產;DVT;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預防
宮產術后產婦需要在一段時間內臥床,再加上手術創傷影響,導致術后容易出現DVT,對于產婦的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甚至可能引起肺栓塞,增加了產婦的死亡風險,所以需要關注產婦DVT的有效預防。與常規護理模式相比,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中能夠實現醫護人員的緊密協作,通過團隊化服務模式為患者提供更為全面和科學的護理[1]。以下將分析對剖宮產產婦進行醫護一體化護理在預防術后DVT發生中的實際效果。
1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本院80例剖宮產產婦,依據護理模式分組,觀察組:40例,年齡22~41歲,均值為(28.6±1.5)歲;孕周37~41周,均值(39.2±0.2)周。對照組:40例,年齡22~40歲,均值為(28.5±1.6)歲;孕周37~41周,均值(39.3±0.2)周。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為常規護理,由護士結合產婦的具體狀況提供飲食指導、心理疏導、母乳喂養指導和健康知識宣教等;觀察組應用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方法為:(1)醫護一體化小組:醫生及護士共同組建一體化服務團隊,從而形成固定搭配,各個醫護服務小組需要管理數名產婦,采取24小時的持續負責制為產婦提供護理服務;(2)醫護共同查房:晨晚間交接班以及查房都需要由醫護小組成員共同參與,在進行查房前全面掌握產婦的病情狀況和相關臨床資料,幫助主管醫生更加全面的掌握產婦的實際病情狀況。在進行查房過程中,由醫生詳細對產婦目前的病情狀況給予說明,在此過程中護士可進行提問,進而更好地對相關護理措施進行整改以及優化;(3)醫護一體化健康宣教:充分結合產婦產后的實際情況,由醫護小組協作制定個體化的健康宣教方案,期間采取口頭講解、現場示教和文字材料多種方式結合的手段,更好地提升健康宣教效果;(4)醫護一體化并發癥護理:術后48小時屬于產婦DVT發生的高危時段,需要加強持續的病情監測,了解其生命體征指標,鼓勵產婦適當進行活動避免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從而預防下肢DVT;(5)醫護一體化出院指導:由醫護人員共同對產婦出院前的情況作出評估,并制定相應的出院指導方案,告知產婦出院后的注意事項。
1.3評價標準
(1)統計2組產婦術后下肢腫脹疼痛以及DVT的發生率;(2)對比2組產婦的護理服務滿意度,依據問卷調查結果劃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行SPSS19.0分析,數據標準差為( ),組間數據行t/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效果對比
觀察組產婦術后下肢腫脹疼痛以及DVT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
2.2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100.00%,對照組為90.00%,P<0.05。
3討論
產婦隨著孕周時間增加血液成分發生變化,例如抗凝血酶水平下降以及纖維蛋白原等水平提升,導致血液出現高凝狀態[2]。剖宮產術后的臥床時間相對較長缺乏肢體活動,因此靜脈血流速度進一步減緩容易引起靜脈血栓,所以加強科學的護理服務預防術后DVT發生具有重要意義[3]。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的運用中進一步對護理服務的內涵進行了拓展和深化,實現醫生與護士的緊密協作和共同配合,從而為產婦提供全方位的個體化指導,更好地規避術后DVT的風險因素并降低DVT的發病率。本次對比結果表明,觀察組產婦術后下肢腫脹疼痛以及DVT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并且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的運用可提升剖宮產產婦的臨床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對于剖宮產產婦采用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可有效預防術后DVT發生并可提升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張白玉. 醫護一體化模式在產科剖宮產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健康必讀,2018,11(32):78.
[2]楊柳影. 醫護一體化模式護理對剖宮產術后產婦切口疼痛及并發癥的影響[J]. 醫療裝備,2020,33(5):188-190.
[3]張錄明. 醫護一體化模式在產科剖宮產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9,19(32):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