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露
摘 要:隨著網絡空間成為人們精神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愛國主義的發展也順應時代潮流,從現實空間擴展至網絡空間。新時代需要從堅持內容為王、創新傳播形式、瞄準重點群體、完善立法監管等多方面思考,掌握好意識形態主動權,促進網絡愛國主義有序發展。
關鍵詞:網絡;愛國主義;有序發展;理性愛國
網絡愛國主義在新時代有長足的發展,也面臨著多元網絡思潮析沖擊、資本邏輯滲透、法制建設滯后等挑戰,網絡愛國主義“合法性”遭受質疑,話語權受到干擾,監管也不得力,如何促進其有序發展,成為穩固、壯大愛國主義這一中華民族精神核心,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堅持內容為王,匯聚網絡正能量
堅持用網絡賦能愛國主義,不斷擴展愛國主義的內涵、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內容,培育廣大網民的家國情懷。一是捍衛國家共同利益唱響網絡愛國旋律。堅持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準確、全面把握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基本內容,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網絡為重點內容,講好、講實、講活“能”“行”“好”的故事。與國防教育相結合,突出強化憂患意識、國家總體安全意識的教育引導。二是加強民族認同凝聚培育網絡愛國文化。在發展中明確愛國主義主題,立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加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宣傳引導,在網絡積極開展“四史”教育,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引導網民正確認識并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增強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三是保持世界眼光激發賦活網絡愛國力量。加強對世情、國情的正確分析傳遞,做好面上的宣傳工作,教育引導網民準確把握當下國際形勢和基本國情,既立足實際,又不落后于時代,用全局性視野辯證看待網絡背后的價值觀。
二、創新傳播形式,把握宣傳話語權
要緊跟時代,貼近網民的媒體使用習慣,以創新的形式提升網絡愛國主義的現實解釋力,激發愛國主義的思想魅力。一是創新融媒體產品,使主流價值觀傳播更生動。著眼于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充分發揮融媒體作品涵養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作用,在創作中抓住熱點調動情感,通過網民更喜聞樂見的產品包裝和推廣,提升內容信息的到達率。二是建好網上教育基地,使網絡愛國主義更鮮活。通過愛國主義先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重要紀念日等專項網絡教育場館、基地的打造,開辦云課堂、云展覽,營造網絡愛國主義浸潤式宣教氛圍;通過微電影、短視頻、VLOG、表情包等新興表達方式塑造愛國主義在網絡的影響力品牌,形成更具網絡特色愛國主義文化;三是善于借力新式傳播媒介,使網上網下互動更有效。教育宣傳部門要通過主動參與網絡社群建設,積極傳播理性的愛國觀,把握愛國主義教育的主動權。在國慶等重要事件節點,通過線上線下聯動開展“歌唱祖國”“表白祖國”“我是護旗手”愛國主義儀式,擴大愛國主義影響范圍。善用短視頻、直播等平臺,以使用頻率更高、更符合網民接受習慣的互動式媒介,用好融媒體傳播矩陣,提升內容到達的有效率。
三、瞄準重點群體,融合潮流新趨勢
根據當下媒體分眾傳播的特點,注重找準網絡愛國主義話語表達與不同人群的心理接受舒適度間的“融合點”,使愛國主義在網絡傳得開、傳得遠。一是對青少年,注重“網感”表達方式。要在他們喜歡的、關注的網游、網劇、B站等媒介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用青少年習慣的更感性直白、更“萌系”、更科幻的話語風格以表達愛國主義及其背后的價值觀,通過改變愛國主義話語表達體系提升表達的親和力、增加親近感。二是對黨員干部,要將新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融入黨性鍛煉。要強化黨員干部對愛國主義事件網絡參與和正向引導,在觀點表達中站穩政治立場;始終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避免愛國主義輿論的抽象化;要發揚斗爭精神,主動與網絡上各種打著“愛國主義”旗號辱罵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論作斗爭。三是對網絡意見領袖、網絡大V等有影響力、號召力的新人群,加強愛國主義的網絡浸潤,避免資本邏輯宰制影響。通過不斷增強議題設置和話語引導力,引導他們抵制非理性的愛國主義言論,避免排他主義、盲目愛國、狹隘愛國等非理性情緒的群體化影響;對關涉國家大事、領土主權等政治問題不指手畫腳,不煽風點火帶節奏,不隨意轉發和評論未經官方證實的輿論信息;引導他們有理有據、有禮有節地發表愛國言論、表明中國立場,利用他們在網絡的號召力、影響力最大限度地聚合網民思想,在網絡沖浪中深化對愛國主義的認知、增強認同、強化實踐養成,主動唱響互聯網愛國主義主旋律。
四、完善立法監管,增強愛國責任感
一是要積極主動探索良性機制,推進網民參與和動員制度化。完善網絡輿論監督機制,構建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評價指標體系,打通網絡輿論規范執行渠道,促進網絡輿論引導體制機制的良性運作。二是加快推進完善網絡立法,營造理性愛國的網絡空間。加強網絡平臺管理、自媒體監管、網絡輿論規范及追責等方面立法,使愛國主義輿論有法可依;在網絡加強對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英雄烈士保護法等與愛國主義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宣傳,構建完備的愛國主義法律體系。三是發揮大數據、5G、區塊鏈等技術優勢,引導網絡言論健康有序走向,提高網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強化網絡治理中人防與技防的結合,持常態化輿情監控制度,通過數據治理有效疏導、控制負面輿情,營造清朗、積極的網絡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