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丞成
摘要:隨著新課改形勢的要求,如何進行歷史教學,如何優化歷史教學,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同時,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義務教育改革浪潮方興未艾。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前提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在學科中的滲透是學科教學的重點。本文探討了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育中核心素養的滲透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滲透
引言:在課改前的教育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人沒有重視歷史課程。在這種價值觀驅使下,歷史課一直被認為是一門輔助學科。新課改后不僅使學生得到了發展的機會,教師也得到了發展的重要機會,凱洛夫教育學家指出:“誰能讓孩子們學習興趣的穩定和持久,誰就能教育孩子成長”。由此可見,興趣對學習有著特殊的驅動作用,教師必須改變以往填鴨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改變傳統歷史教師的觀念、教學方式,提高其專業素質,增加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興趣,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的內在體現
歷史教學不僅可以使初中生具有良好的鑒別力,還可以通過回顧人類的發展歷程,吸收更豐富的歷史經驗,使初中生心智更加睿智、更加敏銳,教師應摒棄基本的教學方法,采用注重培養學生素質的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學習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做出客觀的評價,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對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正確認識,在初中歷史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素養也是教學中最重要的目標。不單單要把歷史問題放置在時間與空間的背景之中以進行學習和探索,在這一過程中更要對有關歷史資料中保函的精神進行充分的吸收,以求能夠對其做出更為深入的發掘,與良好的歷史價值觀背景之下完成各種核心素養的教學滲透。
二、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基礎和出發點
對于初中歷史教師來說,自身的素質和思想觀念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其言行是學生模仿和學習的樣本。中學生要想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形成核心素養,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狀況。教師必須自覺滲透核心素養觀念。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注意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引導學生分析事件和歷史問題,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歷史知識的運用更加合理,使學生逐漸有了歷史思維,核心素養是落實德育根本任務的重要措施。德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教師的素養。首先,教師要有家園的情懷和責任感,以高尚的道德成為學生的楷模,以高尚的言行影響學生的道德修養。他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專業能力,還要在言論中對國家、社會和學生負責。言行要有修養,道德意識要有提高,要做到以德服人。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不僅要認真研究課程規范,準確把握立體目標,尤其是態度和情感價值觀的表達,更要用心細致地理解歷史素養的內涵,把握歷史核心素養與具體目標的內在聯系,明確課程實現核心素養的途徑。在設計“五四運動”教學目標時,不能簡單地設定“五四運動”的過程。如通過教學體現“弱國無外交”的原則,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理解“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的道理,讓學生努力學習,樹立遠大理想,這一目標設定不僅具體明確,而且實現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新課程背景下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合理的創設問題
歷史知識的許多理論都是從歷史的發展變化中總結出來的。將歷史事件與這些理論知識相結合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方法,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科學地看待歷史事件,而且要通過歷史現象分析歷史事件的根源。在《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如果你是漢武帝,你將采取什么措施來推行大一統”。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學生通過換位思維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僅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設身處地感悟歷史的素養。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單純的理論教育是學生不感興趣的。初中歷史教科書中的知識大多是歷史朝代的變遷。這些朝代讓學生一個一個地背。學生不僅在機械記憶中容易混淆,而且由于沒有興趣,記憶效果較差。因此,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師需要站在學生認知的角度,熟悉學生的興趣愛好。雖然有些學生記憶力不好,但他們對歷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背景故事非常感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詳細描述歷史朝代,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性缺陷,然后結合歷史知識來講解。這種教學方法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在歷史課堂核心素養也會有所提高。
(三)情感體驗有效與教學結合
歷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還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歷史,進而體驗某種歷史感受,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融入教學,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學生能理解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電影、圖像等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感受。創設有聲、有形、有象、有文的教學情境,它不僅可以激發碩士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在體驗、感知和思考歷史的過程中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評價,形成鮮明的歷史觀。課余還可以創作和演奏歷史作品,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扮演歷史角色,與歷史人物對話,評判出歷史的價值,培養學生以當時的歷史角度去認識和理解有關的歷史問題。
(四)注重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授課過程的安排,教學反思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在課前階段,在歷史教學中具有前瞻性,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有針對性的方法,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師的預測和分析能力,課中反思具有控制性,不僅可以保證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還可以提高教師的應變能。課后反思,即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后的反思,是一種批判性的反思,能夠促進教學體驗的提高。課后反思是一項非常重要階段,大部分的經驗都是通過課后反思積累起來的。
四、結語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滲透需要初中歷史教師的長期努力才能實現,也需要初中歷史教師不斷優化和完善初中歷史教學。創新歷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和世界,以達到提高初中生歷史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剛.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J]報刊薈萃(下).2017(7)
[2]平忠穎. 新課程背景下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 名師在線, 2019, 79(06):80-81.
[3]王戈朝.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J]. 新課程, 2017(18):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