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娟 郭振榮
摘要:對于學生而言,初中這個學習階段,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模式,提高專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成績。本文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進行思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應用能力;全面發展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關注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完整的教學體系
由于深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校對學生的教學方式十分的單一,只是一味地注重學生的成績提高,對學生其他的素養沒有過多的重視。在教學中,教師采取填鴨式教育,只講重點考試需要的知識,對于考試不考的知識一筆帶過或者干脆不講。學生只是學習了考試所需的知識,而對于其他素養的提高沒有絲毫的學習。
(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由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枯燥性以及學生的年齡正處于愛玩的階段,學生對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而當今電子設備的普及,使得學生對于學習更加的失去了興趣。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策略
(一)錘煉知識基礎,培養職業素養
教師的專業知識要足夠多,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學習,學習專業知識,不斷地培養自身的職業素養。在教學中,如果不懂得如何使用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這時候,就需要向別人請教、網上查閱相關的知識。同時,在教學中還要學會與實際相結合,在與實際結合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審美性教學,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階段學生的審美正處于形成的重要階段,語文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審美。審美能力是一個人所必須具備的,審美對于一個學生的一生來說是重要的,因此,學習如何審美很重要。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同時培養了自己的探索能力。
例如,在講解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時,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回憶四季中自己認為,最美的風景,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討論,互相感受美的景象,讓學生思考你認為什么樣子才是最美的景象,這樣學生在學習文章的同時,培養了審美意識與探究能力。
(三)情感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的掌握層面上,而對學生的情感不關注不夠,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應以學生的生活情況為基礎感受文章的內容,讓學生對生活的了解結合到學習之中,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做到感同身受,從而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專業素養才得到提升、學習成績更好。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的時候,在學生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進行討論,本文父親給“我”的一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如果父親沒有那么做,那么“我”的一生也許會是什么樣子?教師要求學生在了解文章的基礎上,講講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給出自己的回答,從而學生在對文章知識更加了解的情況下,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
(四)多手段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多手段進行情境創設,幫助學生理解,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電影或者給學生播放一段音樂等。音樂可以幫助學生心情愉快,放寬自己的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所學習課文的特色,尋找合適的音樂。
例如,教師在講解九年級上冊《鄉愁》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相思的古典音樂,讓感受作者濃烈的思想情懷。學生感同身受,營造了教學氛圍,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形象性教學,發展學生的直觀思維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生動地教學生,結合先進的網絡資源,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結合多媒體教學資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安塞腰鼓》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給學生展示安塞腰鼓的現場氛圍,展現陜西當地的氣氛,學生產生視覺上的沖擊,從而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得牢固,學生觀看視頻,仿佛身臨其境,從而更好的了解文章內容,使得學生了解到各個地區都有自身的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理解進行描述,通過采用多樣的方式,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
結束語:綜上所述,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使得學生的成績得到很大的提高,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得學生對學習更加充滿斗志,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秦桂榮.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01):151-152.
[2]王英.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思考[J].學周刊,2020(14):59-60.
[3]王俊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思考[J].名師在線,2019(35):80-81.
[4]王順宏.初中語文教學中關注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