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華




摘要:運動教育模式是美國著名的體育教育學家達利爾·西登托普提出的一種課程和教學模式,目前這種教育模式已經發展成為教學方法清晰、教學目標準確的教學體系。本文通過對運動教育模式在初中體育課程中的應用,探索運動教育模式對初中生運動參與度的影響。
關鍵詞:運動教育模式;初中生;運動參與度
生命在于運動。但是在目前的初中教學中,體育課卻不被學生們所重視,有些初中生對于體育課甚至是能不去上就不去上,更有甚者會以身體不適為理由來逃避運動。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主要還是教授和引導,留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比較少,導致體育運動對于初中生的吸引力度不夠。而運動教育模式能打破這一死板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性得到自由的發揮,使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產生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
1. 運動教育模式概述
運動教育模式,是國外運用非常廣泛的一種體育課教學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教授達利爾·西登托普提出。運動教育模式的是以競賽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通過將學生分成一個個的小組,然后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借由體育競技中特有的刺激感來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
運動教育模式不像中國傳統的體育課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沒有明顯的單元劃分,而是將這一個學期體育課的所有內容合理規劃,形成一個整體。這種教學模式一改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們自由的組成一個個小組,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內進行體育知識的交流的訓練,然后各小組之間再進行比賽,將比賽作為基準,檢查學生對于體育課內容的掌握。在比賽過程中,小隊成員之間榮辱與共,不但鍛煉了協調意識和團隊意識,還增進了體育知識。這一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們感受到運動的樂趣,體會到運動精神,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對于運動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全體學生對于運動的參與度。
2. 運動教育模式對初中生運動參與度影響的研究過程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課題名稱為“運動教育模式對初中生運動參與度的影響”,所以考慮到研究需要,本研究選取了臨安某中學的七年級兩個班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其中七年級十班的44名學生作為實驗組,七年級十一班的47名學生作為對照組。實驗班中男生共22人,女生共22人;對照組中男生共25人,女生共22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法
為了保證本研究的結論的科學性,筆者在研究前期的準備過程中搜索了知網(CNKI)、萬方、維普等文獻數據庫,從中搜集了幾十篇與本研究內容相關的文獻,然后通過進一步的篩選、查閱、歸納整理,得到了一些能支撐本研究順利開展的資料。這些資料為本研究提供了強力的理論支撐,保證了研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2.2.2 專家訪談法
為了研究的順利開展,在初步擬定研究方案之后,以本研究課題的相關內容向相關領域內的專家和學者請教,請教研究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對研究方案進行修改,確保研究順利開展的同時,讓研究更加科學有效,更有參考價值。
2.2.4 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在研究過程通過統計軟件(SPSS 22.0)對回收問卷的數據進行錄入,然后利用軟件對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最終通過表格形式表示出來,保證研究數據的科學性和可信性。
2.3 實驗方案
2.3.1 實驗目的
在初中的體育課堂中進行試驗,通過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后的變化,研究運動教育模式對初中生運動參與度的影響。
2.3.2 實驗設計
(1)選取變量
本研究實驗選取了班級變量,即選取兩個班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性別變量,即將一個班中的學生按照性別分成男生組和女生組;時間變量,即在樣本在實驗前和實驗后所產生的變化。本實驗將以上述三組變量作為分類變量進行試驗的設計。
(2)控制無關變量
為了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在實驗的過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變量外,需要對其他無關的變量進行控制,盡量減小其對實驗結果產生的影響。所以在實驗過程中,作為實驗組的班的體育課要采用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方法進行上課,而作為對照組的班的體育課不需要做任何的改變,完全按照原有的節奏進行上課,即不改變教學方法也不改變教學進度。為了避免教師因素的影響,兩個班均由同一個老師上課。而且在實驗開始之前挑選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班級的時候,需要注意挑選整體情況相近的兩個班,例如同一年級,人數差不多,男女性別比例相同或相近,整體運動水平大致相同等。
(3)實驗工具
本實驗主要采用的工具是調查問卷,選用的是研究工具是華東師范大學的汪曉贊博士的“初中生體育學習興趣評價量表”。該表在體育教學研究的領域里應用比較廣泛,同時也有著較高的信效度。
(4)實驗步驟
在實驗開始之前,先運用“初中生體育學習興趣評價量表”來收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將作為實驗的基礎數據。
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減小無關變量的影響。對照組的體育課不需要做任何的改變,完全按照原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進行上課,而實驗組的體育課要采用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方法進行上課。實驗班在上課之前,老師需要讓學生明白運動教育模式應該怎么上課,這樣的話能更容易讓學生跟上教學節奏,在課程上能更加積極主動的配合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跟學生交流的方式獲取學生對于新教學方法的感受,然后根據學生的反饋來完善教學的方法,從而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提升實驗數據的準確性。
在實驗結束之后,要再次運用“初中生體育學習興趣評價量表”來收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信息,將收集到的數據作為實驗的結果數據。
2.4 實驗結果及分析
2.4.1 實驗之前數據
通過統計軟件SPSS 22.0對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實驗之前的數據的結論:對照組和實驗組的運動參與度不存在顯著的差異。這個結論基本可以說明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學生對運動參與度是差不多的,為后續的實驗步驟奠定了基礎。
根據表中數據的變化,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實驗組的數據有顯著的變化,實驗組的學生對運動的參與度顯著提升(P值小于0.05),而對照組的數據則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運動教育模式對初中生的運動參與度有一定的影響,其對于初中生提高運動參與度有著重要的作用。
(1)性別因素對初中生運動參與度的影響
從表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組的男生在實驗前后的運動參與度有著較大的差異(P值小于0.05),而對照組的差異相對實驗班就小了很多,而表中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女生在實驗前后對于運動的參與度均沒有表現出較大的差異(P值大于0.05)。上面數據說明了運動教育模式對于初中男生運動參與度的影響要大雨女生。
(2)運動教育模式對初中生體育消極興趣的影響
在初中生體育學習興趣水平量表中,有一部分題目是針對學生的體育消極興趣的。通過這些題目的實驗前后數據,可以得出下表。
通過表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實驗前后的初中生的體育消極興趣沒有太大的差異(P值大于0.05),這說明運動教育模式對體育消極態度的改善作用很弱。
3. 運動教育模式對初中生運動參與度的影響
3.1 運動教育模式對于初中生運動參與度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初中的體育課程中應用運動教育模式,對初中生的運動熱情有著明顯促進作用。相比較于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確實是更先進且人性化的。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傾向于死板,對學生的個性發揮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進而導致了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情減退。但是在運動教育模式下,體育課的課堂氛圍會顯得更為和諧、自由,在固定分組和以比賽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再是只跟著老師的引導,在體育課上占據了主體的地位,這能使學生更加有參與感,也能更好的融入到課堂中去,從而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提高對運動的參與度。
3.2 運動教育模式對初中男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影響大于女生
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情況都是不同的,這也導致了這一時期的男生和女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有一定的差異。研究表明,男生在運動方面的熱情高于女生,這不僅體現在生理方面,還體現在心理方面。初中階段的男生,身體生長比較快,而且在心理上也更傾向于表現自己,所以這個階段的男生往往表現出較為強烈的運動欲望,而這種運動欲望經過運動教育模式的進一步擴大,會使男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得到明顯的提高。初中階段的女生相較于男生來說,會更加傾向于內斂,所以對運動的熱情不及男生,在運動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初中女生對于運動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跟男生相比,提升幅度就小了很多。
3.3 運動教育模式不能改善初中生體育消極興趣
體育消極興趣,就是對體育課興致缺缺,更有甚者會逃避體育課,沒有生命在于運動的那種積極感。體育消極興趣會影響體育課的教學質量,也不利于初中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而且遺憾的是,運動教育模式對體育消極興趣的初中生并沒有太大的改善。運動教育模式確實會提高整體學生對于運動的熱情,但是在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過程中,這種分組的教學模式會讓教師無法準確的把握每一個學生的情緒,從而導致教師無法精確的關心和指導到每一個學生,學生不能及時化解消極情緒和消極的行為,就會導致其對運動的興趣缺缺,甚至還會出現運動熱情消退。
結語
運動教學模式對初中生運動的參與度是有一定影響的。運動教學模式能提高初中生整體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對初中生運動的參與度起到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對初中女生和對體育消極興趣的學生沒有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所以在運用運動教育模式的時候,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對于運動的態度,合理開展。于此同時,也要求體育老師也要不斷充實自身,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體育課作為初中課程重要的一部分,全體師生都應該重視起來,體育課的教學也要講究因材施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融入到課堂中去,真切的體會到體育課的樂趣。
參考文獻:
[1]萬巖林.運動教育模式在初中生體育學習興趣發展方面的影響力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30):51-52.
[2]張海景. 運動教育模式對高中生運動參與度影響的探索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3]周小勇.運動教育模式在我校實施策略的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0(24):39-40.
[4]卓志超.運動教育模式引入小學體育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