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賽亞
摘要:建立行政事業單位當中的內部控制制度,是規范評估機構運作行為,有效防范風險的關鍵,同樣的能夠有效的衡量行政事業單位當中所具有的運作管理水平方面的重要標志。 行政事業單位應建立內部控制目標,建立內部控制原則,并且需要建立內部控制方面的要素以及相關的內容,以執行有效的內部控制,以減少管理層面的風險,堵塞經營層面的漏洞。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制度;防范執業風險
當前,國內行政事業單位數量眾多,競爭激烈。此外,越來越多的外國行政事業單位陸續登陸,導致競爭形勢更加嚴峻。如何有效利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資源,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是國內行政事業單位面臨的重要課題。要建立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的重點和內容是什么,內部控制應建立哪些方面。
1.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所具有的概念
內部控制貫穿于行政事業單位管理的全過程,是行政事業單位管理的重要標志。建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將其發展成為一個能夠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進行有效約束的機制,涵蓋所有運營和管理工作,使全體員工能夠自覺遵守該制度,并在規范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更有效地實現行政事業單位設定的目標。本文認為,內部控制是行政事業單位現代管理的范疇,是行政事業單位的一種自律行為,是風險控制、制度管理和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總稱。約束職能部門及其員工的業務活動,以實現既定的工作目標,防范風險。
完善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是規范評估機構運作行為,并且能夠有效防范風險的關鍵所在,同時還是衡量行政事業單位運作管理水平的主要標志。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從檢查單位的管理人員在工作當中的業務目標,業務風險,防止舞弊行為等。因此,需要有效建立中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并提供相應的防范實踐風險的措施。
2.內部控制的目標
2.1保證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行業當中的規范能夠得到有效的執行
這不僅是行政事業單位要實現的宏觀目標,還是在具體業務實施過程中要牢固落實的具體目標。制定國家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以確保行政事業單位的穩定運行。行政事業單位需要進行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只是能夠很好的保證其自身所具有的經營所具有的法律保護情況,而且可以確保自身經營的審慎性。
2.2保證把各種風險控制在合適的范圍當中
風險無處不在,而且始終存在。風險控制是行政事業單位的具體目標,也是內部控制的核心目標。將風險控制在適當范圍內,可以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實現目標,有效的給穩健經營創造下相對堅實的基礎。
2.3保證單位當中的各項經營活動能夠有秩序的進行
保證單位制定所具有的每一項管理方面的制度,并且相關的制度與措施需要不斷的進行預防以及控制,能夠更早的找到各種錯誤以及缺陷等,不斷的準確進行制定,以及采取和糾正相關的措施,不斷改善管理水平,準時達到并實現運營和管理目標。
3.建立內部控制應遵循的原則
3.1合法性原則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需要滿足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行政事業單位當中的相關的章程制度等。行政事業單位在建立內部質量控制的過程當中,應認真分析國家和地方有關法律法規,確保內部控制的規范性和法制化。制定的相關的標準制度需要滿足國家所具有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行業標準等,不得與之相抵觸。
3.2相互牽制原則
這意味著一個完整的經濟業務只能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制約關系的控制鏈接之后才能完成。在水平關系中,至少兩個部門或人員彼此獨立,因此該部門或人員的工作由另一個部門或人員進行監督。在垂直關系中,至少存在兩個或多個鏈接,上下級的關系不從屬于單一的條聯系,因此較低級別受較高級別的監督,較高級別受較低級別的約束。評估機構中的每個職位都應進行雙重責任交叉審查,這可以從專業和規范性的實踐行為的角度幫助和改進評估工作,并提高實踐質量。同時,這對于評估者相互學習也很有幫助。為了貫徹這一原則,我們應該避免僅控制錯誤而忽視工作效率的機械實踐,但是我們必須做到兩者相互牽制和相互配合,從而在實現前提下完成業務任務。確保質量并提高效率。
3.3崗位責任原則
崗位責任原則主要是表示著在進行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過程當中,需要根據每個崗位所具有的業務性質情況以及人員方面的需求情況,給予其所需要的操作任務與職責,嚴格的要求操作程序以及相關的處理程序等,并明確紀律規定和檢查標準。以便能夠有效的把職責、責任、權利、以及利益有效的結合在一起。
3.4系統全面原則
系統全面的內部控制為相對有機的一直控制系統。其在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當中的內部控制所具有的內容情況需要具有全面性特點,不能遺漏。如果一個過程在企業中失去控制,即使其他過程得到很好的控制,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另一方面,內部控制各部分應相互協調,形成有機體系。如果內部控制存在矛盾,執行者就會不知所措。
3.5成本效益原則
成本效益原則要求以最小的控制成本獲得最大的控制效果。實施內部控制時,評估機構應權衡內部控制的成本和由此產生的經濟利益。如果單位的收益大于其的成本,則需要建立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否則,單位的收益將會產生損失。換句話說,內部控制系統應有利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管理,但不應阻礙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活動。
4.內部控制的要素和內容
4.1建設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要加強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應注重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包括經營管理的概念、模式、組織結構、授權、分配方式和管理控制方式。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當中的所具有的資源管理政策方面的實踐,以及行政事業單位外部環境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僅僅在能夠建立相對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情況下,才可以有效的確保公司系統的執行情況,并且能夠有效的實現公司當中的內部控制目的。
4.2制定完善的崗位責任制度和規范的崗位管理措施
這是行政事業單位微觀運作的基礎。評價組織宏觀目標的運行有賴于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因此,考核機構應開展內部工作目標管理,制定規范的崗位責任制,嚴格的操作程序,合理的工作標準;根據不同的崗位,明確任務,為每個崗位分配相應的職責和權限,同時需要建立能夠相互配合、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工作情況。
4.3設定合理的授權分責
評估機構的業務由各級管理層和在職人員完成。賦予各級員工合理的權力是完成任務的基礎和保證。因此,評估機構應根據各自業務活動的性質和功能,以及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分級分散管理”、“有限授權”的內部管理制度。對人員的性質和職責,應規定相應的任務和職責;各級管理人員按照各自的職務權限開展工作,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工作。
4.4適當分離部門崗位職責
這是內部控制獨立性的具體體現。合理的職能劃分和適當的職責分工可以使每個部門的人員在各自的工作范圍內履行自己的職責并完成相應的任務。同時,一項任務不是由部門或個人從頭到尾完成的,而是需要相互合作和相互監督,以確保工作各個方面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評估機構在業務運作過程中應實行部門與崗位之間的職責分離制度。
4.5建立有效的內部核查制度
內部驗證系統是指業務運作過程中部門與崗位之間的不間斷連續檢查系統,即每個流程完成自己的業務,同時還要檢查前一個流程的準確性。在業務流程中遵守相互驗證系統可以減少工作錯誤并防止欺詐等情況產生。這也是改善業務審批程序和實施授權信用的重要手段。可以在業務流程中對評估報告進行驗證和正確簽署,并明確責任。消除了評估報告中的欺詐和違法行為,提高了行政事業單位評估報告的質量。因此,評估機構應當在各項業務活動中建立部門與崗位之間有效的相互核查制度,以確保部門與崗位之間的相互監督。
5.總結
科學有效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并不是對這些要素的簡單補充,而是一個可以動態響應變化環境的完整系統,它由這些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和互補的要素按一定結構組成。作為企業發展與進步的命脈,內部控制是行政事業單位發展的保證,以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經濟潮流中保持中立和穩定。希望更多的行政事業單位能夠認識到內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不斷建立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使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丹.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1(06):62-63.
[2]王翠芳.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優化路徑研究[J].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1(05):55-57.
[3]高成.論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的基本對策[J]. 商訊,2021(08):15-16.
[4]洪池.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不足及完善對策分析[J].商訊,2021(08):151-152.
[5]劉京.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1(04):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