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微 舒潔瓊 薛利權
摘要:互聯網金融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如第三方支付為人們支付行為節約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P2P網絡借貸平臺為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了融資貸款的便利性,眾籌平臺為人們創意作品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等;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也給投資者和消費者帶來了諸多風險,如第三方支付平臺在監管不力的情況下挪用客戶資金,針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這一重大問題,本文在分析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基礎上針對行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對策,為我國在這一行業的風險防范提供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研究
一、相關介紹
21世紀初便出現了網絡金融的概念,但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和網上銀行兩方面。隨著信息科學技術快速地向前發展,將互聯網、金融服務相結合,使得網絡金融的概念越發豐富、內涵越發深化。并且,電子商務和社交網絡這兩種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快速發展給互聯網金融帶來了空前的市場機遇和巨大的發展空間。進入2014年,互聯網金融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各種模式更是進行得如火如茶。以P2P網絡借貸為例:就P2P平臺數量而言, 2012年底,全國P2P平臺數量為240家,到2014年6月底已經上升到1200 家,到2014年底時該值為1575 家,然而,互聯網金融一方面在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其弊端、漏洞也不斷顯現。“余額寶”收益率一路下滑,由剛開始上線時6%的收益率已經下滑到4%多點;P2P平臺數量在增加的同時頻頻出現提現困難、倒閉或“跑路”等現象,在2012年時僅只有6家平臺出現問題,而2014年全年的該值則為275家,問題平臺數量的增加速度是呈幾何趨勢的;眾籌融資平臺的創意作品在展出過程中被侵權的事件時有發生。由于存在互聯網金融企業網站上項目信息披露不完全、投資者過于盲目、征信體系不健全、部分領域存在監管空白等原因,許多投資者損失較大,人們也逐漸認識到這一行業存在的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一)技術安全風險
主要表現包括:第一,外包管理風險。一方面,由于科技水平較為低下,我國互聯網的軟硬件系統多進口自歐美發達國家,是一大隱患;另一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在系統開發、運行過程中,由于機構的人才缺乏和資金不足,其業務技術支持基本都是通過購買第三方外部服務的方式獲得,如果外包服務管.理不到位,很可能給服務機構帶來信息泄密的風險;如果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外包服務中斷,則很可能會嚴重影響到互聯網金融業務安全穩定的運行。第二,系統漏洞風險。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應用系統和數據庫,在技術上都會存在一定的系統漏洞和隱患,如果這些漏洞被計算機病毒和黑客所利用,將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甚至有人專門尋找互聯網金融業務系統的漏洞,將其出售給黑客或病毒制造者,以此獲取高額收益。我國互聯網金融系統的安全防御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系統漏洞風險需要更加重視。第三,缺乏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在挑選方案時可能出現技術選擇錯誤的風險。當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安全出現問題時,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不成熟,有可能產生所選技術系統與客戶終端軟件不兼容,也有可能所選技術方案是被技術變革所淘汰而沒被我們察覺,這些都將會給我國互聯網金融帶來不可估量的風險。
(二)法律政策風險
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已有法律法規對互聯網金融的適用性較弱。例如,《巴塞爾協議3》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杠桿率等做出了規定,但是它對于互聯網金融中的新興業務模式起不了什么作用,限制性較弱,從而容易產生高風險的操作。第二,監管主體方面的法律法規較為滯后。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模式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由于互聯網金融涉及到的行業、領域和業務范圍等都比較廣泛和交叉性強,缺乏明確的監管主體。在此情況下,要么出現多重監管,要么出現監管空白,因此,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進行明確界定,極易形成監管的灰色地帶,隱藏了巨大風險。第三,交易流程方面的法律法規較為滯后。目前,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差不多都是基于傳統金融業務制定的,根本不能滿足當前需要。例如,互聯網金融中電子支付采用的規則都是協議,協議中說明了雙方的權力義務,然后簽訂合同,當出現問題時通過仲裁解決;但是,在缺乏相關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出現問題后所涉及到責任確定、承擔以及仲裁結果執行等難題,均難以得到解決。我們需要注意,由于我國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加上互聯網金融涉及到諸多領域,從而決定了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立法難度將遠遠大于傳統金融的立法,并且立法過程會更加復雜。
三、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建議
(一)加快推進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安全建設
目前我國的互聯網信息技術還處于較低水平,安全保障還存在較大問題,為保障互聯網金融的信息技術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引發信息技術安全風險,應該從政府、互聯網金融機構以及個人三個角度推進信息技術安全建設。第一,政府層面需要做的努力包括: 一是加快對計算機和互聯網核心技術的創新和開發,推進使用國產化設備,逐步實現自主可控;二是完善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保障的基礎設施,通過逐步完成信息安全產業化的系統性任務,從而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形成基于攻擊語境的主動防御體系;三是制定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的標準規范,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構建安全可靠的服務平臺,從而構建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運行的環境;四是推動信息安全產業鏈的安全合作,保證互聯網金融信息來源的可靠安全,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采取聯合方式防范化解風險。
(二)建立和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各個模式的發展起步時間不同、發展進程不一,雖然有的模式逐步配套了比較齊全的法律,但是大部分模式存在大量的法律空白。而且現行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的位階較低,多數屬于相關部門制定的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并不屬于國家法律層面的法律,其覆蓋范圍的作用效力有限。再者,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業態,現有的部分金融法律顯現出嚴重的僵硬性和滯后性,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求。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現已迫在眉睫,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明確各個模式的法律定位和監管主體,并且對業務流程加強監控。目前,只有第三方支付模式具有明確的法律定位和監管主體,其他模式均沒有。應盡快對各個模式的性質進行明確,明確監管主體和監管職責,使該行業發展.具備良好的法律環境。然后,在確定各個模式監管主體的情況下,可以監控各個模式的業務流程,掌握行業的發展和運營情況,為后期制定監管規則提供依.據并且可以防范風險的發生。
第二,形成多層次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實現監管有法可依。首先,盡量出臺一些部門規章或實施實則,彌補現有法律法規對這一新興行業的監管漏洞。其次,根據現實情況,及時調整不適應該行業發展需求的法律法規。再次,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組織形式、經營模式、資格條件、風險防范等內容進行規范,研究并出臺與信息數據開放、保密、使用等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以上步驟,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法律法規體系,對該行業的監管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構建互聯網金融與反洗錢之間的法律制度體系。互聯網金融的新興業務為洗錢犯罪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加大了反洗錢工作的開展難度,應該建立起互聯網金融與反洗錢之間的法律制度,將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P2P網絡借貸和眾籌業務等都納入到反洗錢監管范圍內,規范行業發展,堅決打擊各種試圖利用新興行業存在的漏洞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保障國家的利益。
參考文獻:
[1]羅明雄,唐穎,劉勇,互聯網金融[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2]許雯,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其防范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4.
[3]芮曉武,劉烈宏.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4) [M].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