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崢
摘要:傳統服飾是中國傳統服飾的國粹,是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畬族作為我國56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具有古老悠久的歷史,有其具有特征的民族特色濃厚的文化體系。本篇以安徽畬族傳統服飾圖案價值的研究為切入點,以安徽畬族傳統服飾為主要內容,深入了解與保護畬族服飾文化,從畬族傳統服飾的花紋、樣式、圖案、用色等從細分析,如何更好的創新傳承畬族服飾。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以及潮流文化元素在不破壞畬族服飾的文化內涵下更好的融入現代文化,為民族服飾潮流做一份努力。隨著國家經濟不斷發展,西方服飾不斷滲入,經濟全球化等因素下,致使傳統服飾文化資源遭到沖擊。安徽畬族的傳統服飾和工藝技術都面臨絕跡的境地,所以對安徽畬族服飾的保護,研究,發掘整理和傳承刻不容緩。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安徽畬族傳統服飾;傳承;保護;創新發展
1. 安徽畬族傳統服飾概述
她們是中國南方的游牧民族,是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是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畬民就不畏艱難險阻,從原始地廣東一直遷徙,至今分布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等地,即使在某個省的局限下,畬民的分布也是星羅棋布的。安徽省畬族人口主要集中在皖南寧國縣,約占總人口的30%
畬族的傳統服飾文化起源于唐宋時期,是畬族千余年來沉積下來的,古往今來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和思想傳承。創造了獨特、豐富、多彩的民族藝術和文化。是畬族千余年來的文化精神寫照。畬族的服飾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尤以畬族婦女的服飾特色最為顯著,并且因為地域、婚姻狀態、節日等從而呈現不同的流光溢彩。畬族服飾極具有代表性的則是畬族婦女的頭飾,畬民們稱之為“鳳凰髻”。她們用刺繡用的紅色絲縷纏繞辮子,盤在頭上,額前留劉海,并以百根銀簪搭配紅繩和珠穗一起垂墜下來,這樣裝扮的畬族婦女猶如一個個美麗的鳳凰。由于創作畬族服飾的設計者大多是畬族的勞動婦女,他們在設計圖案時往往隨心所欲、獨出心裁,山間的花草,林間的鳥雀,雨后的彩虹等等還有對生活中的最質樸的情感都能成為畬族人民創作的靈感來源。致使這些服飾圖案的風格往往是自由的、奔放的。通過這些圖案,給人們呈現出一幅幅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但是由于畬族這樣的一個少數民族,從社會、經濟、文化等等的因素來說,都處于一個中間位置,相對于那些人口偏多或者經濟十分落后的少數民族來說,受到的關注都是偏低的。此外,由于歷史上的大規模移民和文化歧視導致的文化劣勢,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文化的全球化加速了畬族的漢化程度。至今為止,純手工制作的畬族傳統服飾已經少之又少
2.安徽畬族傳統服飾的研究
通過對安徽畬族傳統服飾中花紋、圖案、用色搭配等等的研究,可以讓我們從中了解到安徽畬民的性格、喜好、審美、信仰等,從而進一步探究畬民的生活方式、圖騰崇拜等等方面。
畬族服飾是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畬族的服飾,絢麗斑斕,豐富多彩,是民族的外部特征,畬族女性服飾比男性服飾更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畬族人民崇尚鳳凰,因為鳳凰鳥被譽為白鳥之王,在古時是“見則天下安寧”的吉祥物。早在一千多年前,畬族人民就把自己的開基創業之地尊稱為“鳳凰山”,這種民族意識在很早就有了。所以畬族傳統服飾其主要特征體現在女性服飾上。女人的服飾以鳳凰的形式貫穿全身,叫做“鳳凰服”或者“鳳凰裝”?!傍P凰裝”由頭飾和服飾兩部分組成,大體圍繞著鳳凰展開,頭飾有鳳頭飾、大鳳頭飾、鳳鬃等幾種。頭笠上系的是像鳳凰一樣五彩斑斕的翎羽的各色珠穗在眼前垂墜下來。服飾大體分為上衣、裙子或褲子、攔腰圍身裙、繡花鞋等。上衣領部在條紋中間刺繡花卉或鳳凰圖案,胸部左右兩側三角區各繡一朵花卉或圖案;裙子左右兩邊開襟,裙子的下方繡有規則的長短不一的豎線條,在平時節日或特殊日子才會穿的盛裝上,裙子上部分前方繡有幾何圖案,平時的便裝則不繡;圍身裙,當地則稱之為攔腰,是畬族比較具有特色的單品服飾之一。圍身裙上面會有刺繡;鞋即繡花鞋,用黑布作面料,鞋面繡有幾何圖案和繡花圖案??傊?,畬族婦女打扮自己,就像美麗的金鳳凰。
畬族傳統服飾的圖案多樣且不受局限,畬族格式服飾的花紋,大體有分為植物紋樣,動物紋樣以及人物紋樣等。其中植物紋樣是最多的,主要是花卉蔓草紋且非常豐富,有牡丹、荷花、竹子、梅花等等;動物紋樣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鳳凰、鳥雀、祥龍、鹿、魚這類祥瑞之獸等等;人物紋樣則以表現一些民間傳說、戲曲故事等為主要內容。這些紋樣都與當地的農業生產有關也進一步反應了畬族從古至今長期的墾植文化。
畬族服飾以青藍、黑等為基調,多種色彩為輔助色添加點綴。輔助色中的基調大多數以紅色系列為主,黃色系列次之,高明度的綠色與白色點綴其中。這樣的配色使畫面明朗對比明顯富有生機。畬族人民崇尚黑、青色,正是他們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的表現,是世代服飾的底色,“夏尚黑”,歷史上可以追溯到夏朝,黑色同時也是道教“至陰部勤”、“太質無華”的含義。這就是她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所在。在服飾上以黑、青為主調,給人一種凝重深沉、莊嚴樸實的感覺,在各處加上一些色彩鮮艷的花邊,繡花,幾何圖案等進行點綴,構成民族服飾,是畬族人民的外在標志。維護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共同心理,鞏固民族感情和民族團結。
3.安徽畬族傳統服飾在現代所的傳承及保護現狀
通過對安徽畬族寧國云梯鄉畬族鄉—安徽境內最大的畬民聚集地的走訪,發現純手工制作的畬族傳統服飾及其配飾等已經越來越少了。新制的畬族服飾大多數用來吸引游客,多用于舞臺表演藝術。畬族盛裝的傳承也越來越“失真”,畬族人民日常穿著畬族簡裝的也越來越少甚至沒有,目前為止,已經悄然消隱甚至完全被漢化。畬族盛裝的風格也從清新簡麗、樸素自然的含蓄風格向夸張炫彩奪目、夸張奢華的風格轉變。在制作工藝上,原來的手工制作的服飾面料和編織、染料、裁剪、刺繡等等的手工藝都被工業生產所代替。隨著年輕人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交通條件的改善,互聯網現代媒體信息傳播越來越發達,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化加快等影響下,愿意學習傳承或者有時間學習傳承傳統文化的青年人越來越少,人們更愿意選擇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這種傳統服飾的手工技法也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在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當今畬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的空間在不斷縮減,畬民穿著畬族傳統服飾逐漸與畬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脫離了原生態文化土壤的畬族服飾已經退出畬族人的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從原來的生態體系中被剝離出來,而當作作為民族身份的標識被應用于需要彰顯民族性的特殊場合,成為一種民族身份的文化符號。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少數民族的發展就非常重視,在政策上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推進少數民族的傳承與發展,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使人們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也不斷加強,因此近幾年來也涌現了一些關于畬族的論文和書籍。但是在我國畬族主要聚居省份來說,安徽畬族服飾處于一個較為尷尬的位置,專家學者對于安徽畬族的服飾關注度不高,與其他省份對于畬族服飾的研究來比較,安徽畬族服飾的處境不容樂觀。
在當前安徽畬族傳統服飾藝術所面臨的處境下,對安徽畬族傳統服飾文化采取保護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推動畬語走進課堂,積極引導安徽畬族聚居區的云梯鄉畬族小學,將當代素質教育和畬族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使得畬族服飾文化藝術有進一步的推進,增強本民族的服飾文化認同感。第二:采取旅游經濟轉型,作為安徽畬族最大的聚居地,安徽省寧國市畬族鄉,目前已經投資建立了秋千文化園,畬族文化園計劃投資1.5億元,包括畬族風情園,農耕文化園等主題園。其中包括民俗文化戲臺、親水平臺、長廊、景觀亭、酒店、超市等設施,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一個集文化、娛樂、休閑、消費為一體的主體功能區。著力發展包括民族服飾文化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及民間工藝體驗項目,使得民族文化及工藝更好的被了解與傳承,并更好的帶動當地的經濟健康發展。
4.安徽畬族傳統服飾圖案的創新
對于畬族服飾圖案的創新,不應該僅僅是對傳統元素的堆積和復制,而是對這些圖案背后的文化內涵所表達出來的隱性語義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將以存在的紋樣進行創造和構建,在畬族服飾紋樣的組合再造,通過對設計元素,手段等進行加工整理,將這些圖案所代表的符號語義結構與現代設計元素進行有機的結合。將畬族這一民族的文化內涵等表達出來的同時與現代審美結合進行紋樣設計和編排。
由景寧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舉辦的畬族服飾設計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設計師們將畬族傳統服飾中所表達出來的文化內涵,畬族服飾的整體造型結構特征等與現代審美需求結合,創作出了一副副不完全是畬族傳統服飾但卻又充分體現了挖掘和展現畬族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資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的作品。它充分體現了現代設計的美感,深受人們的喜愛。為更好的推進畬族傳統服飾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一份貢獻。
4.1畬族圖案紋樣符號的整理與提取
畬族傳統服飾圖案的創新,首先就是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將畬族服飾的圖案加以整理并記錄下來,尤其是具有畬族服飾代表性的鳳凰紋樣,以大自然為主題衍生出來的圖案,例荷花、牡丹、竹子、松樹等等,以動物為主題衍生出來的圖案例如鳳凰、竹鹿、蝴蝶、鶴、獅子等等,以人物故事為主題的民間傳說、戲曲文化等等的紋樣,還有各種以崇拜信仰等所衍生出來的幾何圖案。這些圖案組成了畬族傳統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畬族文化習俗、社會生活、藝術審美等等的載體,形成了代表畬族的專屬符號。
4.2畬族服飾紋樣的編排與設計
畬族崇拜鳳凰,認為自己是鳳凰的后代。鳳凰崇拜在畬族的傳統服飾文化、民間傳說神話、禮儀民俗等之中都有很多的表現。對畬族服飾紋樣的創新設計有兩種思路。第一種就是不改變紋樣的樣式設計、用色、材質等等,將畬族紋樣的繡片用仿制等手段直接轉移到服裝上,以現代審美為依據,局部點綴服飾,起到點睛之筆,作為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傳達;第二種則以鳳凰植物等紋樣提取出的在不改變該紋樣的所指語義與內涵下以現代設計審美為依據利用歸納、變形、重組等設計手法對紋樣進行二次創新設計。并通過現代數碼印染的工藝等來應用到現代服裝的圖案設計中。
4.3畬族服飾紋樣的應用
通過對鳳凰和一些花草紋樣結構線條的提取,對其形態的基礎上進行放大、縮小、對稱等形成新的圖案,在現代審美下進行變化。
5.結語
中國傳統服飾是中國傳統服飾的國粹,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安徽畬族傳統服飾當然也不例外,然而畬族傳統服飾所面臨的現狀卻不容小覷,我們應該對民族的傳統服飾,有傳承弘揚的意識。在追隨主流服飾的同時同樣要珍視自身民族文化身份,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出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在如何創新畬族服飾圖案,更好的保護與傳承這一民族文化的同時,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研究以及實踐下去的。
參考文獻:
[1]曲義 吳曉沛.安徽畬族傳統服飾藝術現狀與傳承保護研究[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6.01.
[2]雷鳴.“延續”與“搖擺”:福建古田富達村色組的歷史境遇與文化調適.2018.05.23.
[3]上官紫淇.論福建畬族傳統服飾藝術及文化內涵.[D].太原:山西大學美術學院2008.06.
[4]安徽畬鄉云梯之窗.[J].畬族的服飾文化.2017.03.29.
[5]閆晶.畬族服飾文化變遷及傳承研究.[D].江南大學.2019.06.03.
[6]楊蓓 鐘瑋 張婉玉.基于符號學的梁涼山彝繡圖形設計與創新實踐[J].《絲綢》第57卷第三期.
[7]方澤明.傳承與涵化——近代以來閩浙粵贛畬族服飾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