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隨著媒介技術的日益強大,媒介平臺日益增多,新媒體生態環境已趨于完善。當代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擔負著國家的命運,影響著祖國未來的發展。在“人人皆媒”的時代發展趨勢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將直接影響他們對媒介信息的甄別與理解,對媒介知識的運用,以及在媒體上所表達的價值觀。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進行探究,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6-0219-02
一、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內涵界定
20世紀30年代,媒介素養的概念被正式提出。1933年,英國李維斯和湯普森在合作出版的《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的意識》中首次提出,應在學校層面加強對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并根據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1]。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今新媒體環境不斷趨于成熟,媒介技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媒介平臺也逐步增多。面對全民皆可使用的媒介平臺,面對新媒體技術形成的UGC(用戶生產內容)、PGC(專業生產內容)作品,大學生需要不斷提升媒介素養,不但要學會運用新媒體技術制作作品,還需要學會正確地甄別內容、解讀內容,合理應用新媒體技術。
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具體包括對多元化媒介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2]。當代,對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進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在大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吸納和理解知識的能力比較強,若擁有良好的媒介素養,就能夠在未來借助新媒體更好地傳播知識。其次,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和閱歷比較少,分析和判斷能力不夠,容易產生信息解讀表面化的現象。新媒體時代,信息井噴式呈現,大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媒介素養,就容易被虛假、不良輿論等信息所蒙蔽,或者長期沉溺于新媒體產品中,喪失奮斗的信念。最后,若大學生沒有良好的媒介素養,極易不當使用新媒體產品,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總之,對大學生媒介素養進行構建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
(一)對媒介信息的判斷力欠佳,理解力不足
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新聞、資訊信息的多元化,以及多方位解讀和二次重構。信息的“解讀”和“二次重構”包含著作者的主觀意識,若作者本身主觀認識不足,或者存在惡意誤導、擾亂社會正常秩序的不良意圖,就會生產出一些虛假資訊,歪曲事實。大學生如果無法甄別虛假信息和判斷事實真相,容易受其蠱惑。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呈現模式愈發多元,呈現形式愈發具有吸引力,這樣的信息內容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關注。但是,即便一些專業的新媒體推出了較為吸引人的優質產品,如果大學生自身的媒介素養不足,對內容解讀不夠深入,缺乏思考,也無法實現閱讀后的知識沉淀。
(二)過度依賴娛樂休閑渠道,不合理使用媒介
隨著新媒體環境的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利用新媒體平臺滿足娛樂休閑的需要,但其豐富的內容,以及多元化的游戲、影音、購物等休閑娛樂功能,促使一部分低年級、自控力不夠強的大學生對其產生依賴。他們在娛樂休閑活動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進而影響學業,造成了一系列不可挽回的后果。
大學生本身的認知不足,實踐經驗較少,而且一些低年級的大學生剛剛結束高考,期待能夠在大學中得到放松。這種不成熟、不穩定的心理狀態,容易使一些自控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受到新媒體環境下各種娛樂休閑活動的影響,沉溺于新媒體平臺中無法自拔。
(三)對法律規范認識不足,道德意識淡薄
當代社會,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增多,大學生獲取信息愈發便捷。但由此帶來的對法律規范的漠視、對道德意識的忽視,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問題。
在新媒體環境下,一些大學生道德意識薄弱,思想出現了偏差。例如,一些“黃賭毒”等不良信息披上“新媒體技術”的外衣,隱藏得更深,而這些非法信息在移動互聯網上可以實現裂變式的傳播,一些媒介素養差的大學生一旦關注這樣的信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會受到影響。再如,一些大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會利用新媒體平臺獲取一些論文資料,直接抄襲網絡內容,對他人的知識產權造成侵犯,同時違背了學術規范。大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社會,認知能力和實踐經驗有所欠缺,如果沒有良好的媒介素養,可能忽視法律與道德規范,從而在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引發種種問題。
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解決策略
(一)加強媒介引領,規范媒介環境
當下,政府、業界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士,應當積極構建良好的新媒體生態環境,對現存失范現象予以糾偏,形成良好的引導。政府應當在法律規范層面,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同時加強宣傳教育,可以采取舉辦講座、制作宣傳冊等方式,進行政策的推廣宣傳。
媒體應努力提升新聞產品的質量,不能為了追求流量、追求商業價值,而降低新聞的質量,甚至虛假報道。同時,還需要不斷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技術呈現方式,推出弘揚主旋律、主流文化的作品,借助對熱點事件的正確解讀與探討,讓大學生進一步理解新媒體環境,更好地強化其對信息內容的甄別能力,提升其媒介素養和對事件、新聞、資訊的理解度。
社會大眾應當作為新媒體環境的安全守護者,及時舉報媒介環境當中的不良輿論、虛假信息。同時,應當理性看待新媒體環境中的不良輿論、不實信息,不能形成從眾心理,以便更好地推動新媒體良性環境的構建。
大學生群體媒介素養的提升有賴于政府、媒體、業界人士、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只有萬眾一心,共同創造良好的新媒體環境,大學生才能夠放心地在新媒體環境中暢游。
(二)創新活動模式,提升媒介素養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對新媒體環境中的娛樂休閑平臺產生過度依賴的心理。因此,高校要積極開展多元化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當中提升媒介素養。例如,高校可以舉辦新媒體作品大賽,讓學生利用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媒介方式,制作出優質的新媒體作品。在比賽中提升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提升對作品理解度,從而提升媒介素養。再如,高校可以組建新媒體社團等,讓學生們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在指導老師的引導下,增強對媒介的運用和整合能力,提高信息處理能力,認識到媒介的傳播力。
高校還可以創新活動模式,和一些優秀的新媒體企業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模式,并組織學生參觀、實踐,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積累媒介知識,更好地提升媒介素養。
(三)結合思政課堂,形成體系化培養模式
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本質上和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要求、目的意義趨于一致,所以,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構建融入思政課堂,是當下高校構建體系化的大學生媒介素養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之一。
高校思政課程應當跟上時代潮流,及時更新、改革內容。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不僅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時代對大學生提出的新要求。思政課程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建立在構建體系化模式的基礎上,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在媒介運用的過程中,明確法律規范,確立思想道德觀念。思政課堂上,教師也可以以現實媒介熱點案例、備受關注的新媒體作品等為例,激發大學生的興趣,深化其對媒介知識和規則內容的解讀,以此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四)提高師資水平,組建強有力的師資隊伍
高校教師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引路人,在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就目前來說,在全國高校中,開設大學生媒介素養類專業課程的高校較少,很多高校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關注度并不高,同時,相關專業的教師本身也比較匱乏。因此,高校要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僅僅依靠思政課堂上的思政教師是遠遠不夠的,應當引進一些傳媒專業教師,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給出專業的引導意見,使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更加規范化、專業化。
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高校除了要引進專業的教師,還需要和校外的業界專家達成聯合教育模式,整合教育資源,以聘用業界導師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專業化的媒介素養培訓。
高校有必要組建專業化、強有力的師資隊伍,通過高校教師和業界導師的雙向配合,實現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高。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祖國未來的發展,因此,政府、高校、社會、家庭均需要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問題予以關注。應結合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從綠色媒介環境的構建、創新活動模式的引領、思政課堂的體系化專業教育、師資隊伍的構建幾個方面入手,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以保障大學生對媒介信息具有較強的判斷力、理解力,能夠合理使用媒介、運用媒介。社會各界必須認識到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重要性,并且需要結合高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有效的媒介素養教育,以促使其媒介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1] 大衛·帕金翰.英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超越保護主義[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2):73-79.
[2] 楊銘.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9(3):78-80.
作者簡介:張瑤(1991—),女,河南洛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