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煌
顛球,作為足球最基礎的技術訓練,對于扎實青少年球員的童子功有著特殊的作用,所以也稱之為基本功之首。一些南美足球強國對顛球很有研究,也很重視。比如說世界球王貝利(巴西)、馬拉多納(阿根廷),世界巨星羅納爾迪尼奧(巴西)、梅西(阿根廷)等人,都是顛球高手,全身上下任何一個部位都能很好的控制住球。以下是筆者就足球基本功顛球項目的幾點論述。
1 顛球的定義與分類
1.1 顛球的定義
顛球,是指足球在腳上或身上(除了手以外)任意部位連續不停、不落地的空中觸球行為。
1.2 顛球的分類
顛球分為單部位顛球、多部位顛球、套路顛球和高難度顛球。
(1)單部位顛球有:正腳背、大腿、腳內側(腳弓)、腳外側、頭部、胸部、肩部。
(2)多部位顛球是身上除了手以外的部位,混雜在一起顛球。
(3)套路顛球有:四部位、六部位、八部位、五部位、三部位、十部位、十二部位。
(4)高難度顛球有:移動顛球,花式雜耍顛球等。
2 顛球的目的和引申作用
2.1 顛球的目的總的概括有四點:
(1)熟悉球性球感;
(2)培養耐心和專注力;
(3)培養堅持的意志品質;
(4)增進與足球的感情。
2.2 顛球的引申作用
增強球性球感,有助于球員進行高空停球和空中敲球的成功率,優良的球性球感能使停、傳、帶球等動作更規范、更標準。所以說顛球是萬金油,對鞏固和提高其它個人技術的方方面面都有促進作用。顛球還能鍛煉平衡能力,讓球員的重心更加穩健,同時培養球員的注意力,讓其更加專注和耐心。從健身效果來看,可以有效的鍛煉腿部的肌肉,以及踝關節的韌性,促進血液循環,使踝關節變得靈活和有勁。
3 顛球的訓練方法
3.1 啟蒙:(1)抱顛球:顛一次抱住球、顛兩次抱住球、顛三次抱住球。按照次數要求抱住球,盡量不讓球落地,不刻意規定觸球的部位,培養孩子的興趣。(2)彈地顛球:彈地一次顛球、彈地蹲起顛球、彈地轉身顛球。按照要求顛一次球讓球落下彈地一次,接著顛第二下,盡量不讓皮球落下彈地兩次。嘗試判斷皮球彈地的落點,尋找皮球彈地的規律。
3.2 正腳背:(1)八至九歲之前:正腳背繃直向上抬,踝關節不要松動,膝關節略微彎曲,用腳背觸球的底部,左右兩只腳交替進行最佳,一只腳顛球難以持久,顛出的球直上直下且不轉動。觸碰球時用力均勻穩定,將球始終控制在身體周圍。(2)八至九歲之后:觸球時腳尖略微向上勾起,膝關節打直但不能過于僵硬,用介于正腳背和腳尖之間的位置觸碰球,顛出的球向本人呈回旋狀態為佳,同樣是左右兩只腳交替進行。(3)初學者正腳背顛球不過頭,有基礎者顛球不過肩,高水平選手顛球不過腰,頂級選手顛球不過膝。
3.3 大腿:屈膝抬腿,抬高至平行線為佳,用大腿的中前部位向上觸球的底部,用肌肉不用膝蓋骨觸碰球,兩腿交替進行,一只腳顛球難以持久。
3.4 腳內側(腳弓):向內抬腿屈膝,抬高至平行線為佳,用腳弓向上觸球的底部,不要用腳尖的位置,兩只腳交替進行。
3.5 腳外側:向外抬腿屈膝,抬高至平行線為佳,用腳外側向上觸球的底部,兩只腳交替進行,身體舒展打開,重心站穩方可連續。
3.6 頭部:雙腳呈X站立為佳,重心下降,膝蓋略微彎曲,雙腳時刻準備著移動,用頭前額部位連續頂球的底部。頭頂球時,主要運用腰部的力量,頸部和腿部力量輔助,雙臂彎曲自然展開,兩眼注視球,保持好身體平衡。
3.7 肩部:雙腳平行站位,雙腳時刻準備著移動,轉頭側目,判斷準球的落點,用肩部連續觸球的底部。肩觸球時,運用肩部的力量上下聳肩。
3.8 多部位:根據上述單一顛球技術動作要領,用各部位配合連續顛球,配合的部位越多,難度越大。顛球的部位有正腳背、腳內側(腳弓)、腳外側、大腿、頭部、胸部、肩等。
3.9 套路:(1)四部位(兩只腳的正腳背和大腿)(2)六部位(兩只腳的正腳背、腳內側、腳外側)(3)八部位(兩只腳的正腳背、大腿、腳內側、腳外側)(4)五部位(兩只腳的正腳背、大腿、頭部)(5)三部位(一只腳的正腳背、頭部、胸部)(6)十部位(兩只腳的正腳背、大腿、腳內側、腳外側、頭部、胸部)(7)十二部位(兩只腳的正腳背、大腿、腳內側、腳外側、頭部、胸部、肩部)
3.10移動:(1)雙腳顛球向前直走10-20米。一步一顛,雙腳交替進行,走一步觸碰一次球,盡量不調整;(2)單腳顛球10-20米折返跑。一步一跑一顛,一只腳全程支撐,一只腳全程觸球,不調整;(3)雙腳顛球繞桿5-10根。S型顛球行走擺脫障礙,不停頓,不碰到障礙物;(4)雙腳顛球上下樓梯。控制好球的高度和節奏,平穩重心,調整好步伐。
3.11 雜耍:各部位置球,空中繞球,不掉地腳彈球,坐顛球,坐頂球,迎面骨顛球,高難度花式,顛小型一號球,顛網球、顛高爾夫球等。
制定一個長期的顛球目標,循序漸進,每天進步一點。先從正腳背和其它單部位顛球,然后到多部位顛球,再由簡單到復雜完成套路顛球,接著練習單雙腳移動顛球,最后各種空中雜耍玩球。
4 顛球的調查分析研究
(1)按照5-6歲啟蒙,每天堅持訓練正腳背顛球30-45分鐘的情況下,7歲一年級顛球的次數在50-100次屬于正常范圍;8歲二年級在100-200次屬于正常范圍,開始練習用大腿部位顛球;9歲三年級完成200-500次屬于正常范圍,開始練習腳內側(腳弓)顛球,嘗試初級套路顛球四部位;10歲四年級完成500-1000次屬于正常范圍,開始練習腳外側顛球,并且嘗試初級套路顛球六部位;11歲五年級開始練習頭部顛球,練習中級套路顛球八部位、五部位和三部位;12歲六年級開始嘗試用肩部顛球,練習高級套路顛球十部位和十二部位。12歲以后嘗試高難度顛球。
(2)選取5名7-8歲兒童為實驗組,進行60個月,每月30次,每次30-45分鐘的顛球練習。選取3名年齡、身高體重相仿的兒童作為對照組。在12個月(1年)、36個月(3年)、60個月(5年)之后,分別測量所有受試者的球性球感。(1)12個月左右有了征兆,實驗組在對抗比賽中會更喜歡主動接球、帶球、控球、射門;對照組會偏向于搶球、破壞、解圍、傳球。(2)36個月已經開始初顯成效,實驗組的球性球感明顯強于對照組,比賽中人球結合處理得也比較好,控帶球和傳接球射門也完成得更好。(3)60個月已經有了明顯的特征區別,實驗組更擅長勝任中前場位置,比如說前鋒(中鋒、邊鋒、隱鋒)、進攻型前衛(前腰、組織型后腰、邊前衛);對照組更擅長勝任中后場位置,比如說后衛(盯人中衛、拖后中衛、中后衛、邊后衛)、防守型前衛(搶斷型后腰、中前衛)、守門員。
5 結論
顛球就像背外語單詞,很多人可能認為實踐口語更重要,背單詞不那么重要,背了不會說等于零。不會說,但有了龐大的單詞量以后,至少能聽懂,慢慢去實踐,在實踐中給自己犯錯的機會和勇氣,積累的單詞會產生作用,想成為實踐的高手已經不難了。肯下笨功夫的人,其實未必就笨。顛球,看似與實戰脫節,在比賽中無法運用出來。其實不然,掌握了各部位的顛球技術,才是開啟了真正的足球之路。就像中國傳統武術——詠春拳,初學者的基本功訓練就是打木樁,在歐洲人看來這個很可笑,木樁不會動,這樣的訓練不切合實際,要跟真人對打才是符合實戰需求的。但最終,葉問和李小龍打敗了所有質疑他們的對手,用事實證明了,只有扎實了基本功,才能成為宗師級別的人物,成為高手中的高手。量變形成質變,質變形成蛻變。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