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宇
摘要:高鐵作為一種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已深入人心,伴隨著高鐵技術裝備的不斷更新,影響高鐵運行秩序和安全到達的因素越來越多的指向沿線外部環境,它具有問題雜、整治難、易反復、成本大、成效低等特點,通過對外部環境難點的分析和思考,從健全法律、構建機制、壓實責任、營造氛圍等方面對外部環境管理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鐵;外部環境;難點;對策
一、當前高鐵沿線外部環境存在的難點
一是問題雜。首先是問題種類雜,高鐵沿線外部環境安全隱患是指管內鐵路權屬地界、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鄰近營業線安全控制范圍內、各類影響鐵路運輸安全的非法違法行為、意外和可能導致事故的安全風險。按照風險來源不同,外部環境安全風險可以分為:非法建筑、非法侵占、非法施工、非法堆載、易燃易爆物、安保區內挖砂取土、抽取地下水、危樹、輕質飄浮物、沿線起吊、安防設施隱患等。其次是問題責任主體雜,如非法施工施工方一般為私人的施工隊或工程公司,業主方可以是個人或企業,也可以是村委甚至縣(區)、市級的政府機關部門。廣告牌則一般產權單位為廣告公司,由政府城管部門負責管理,所以一旦遇到廣告牌破損甚至即將脫落的情況,須立即通知相關產權單位或政府部門安排人員進行處理。安防設施隱患則需要工區檢查人員落實日常檢查巡視予以發現和及時銷號。針對不同的責任主體和風險類型,應采取相對應的處置措施。
二是整治難。首先是高鐵沿線居民安全意識不強,高鐵的發展速度很快,很多沿線居民與鐵路相關部門接觸不多,缺乏了解鐵路安全知識,不了解自己行為可能產生的隱患。亂搭亂建、非法圈占時有發生,高架橋下種菜、放牧屢見不鮮。其次是現行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很多時候與外單位交涉具體問題時缺乏法律依據,無法可依,執法力量也相對欠缺。目前在問題處置過程主要法律依據是《鐵路安全管理條例》和《鐵路法》,而對于現場實際出現的一些問題,上述法律或者條例或者條款模糊,或者無相關規定。
三是易反復。主要是部分外部環境問題季節性特點明顯,出現周期性發生的趨勢。如非法施工在春秋季的晴天比較多。橋下易燃物一般在秋收秋種結束后開始堆放,在干燥的冬季風險最大。而輕質漂浮物品如線路兩側彩鋼瓦、塑料大棚、塑料垃圾會在大風或臺風期間刮至線路對接觸網設備造成損害,僅僅依靠幾次集中性的整治活動往往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治標不治本。
四是成本大。建(構)筑物、輕質飄浮物問題涉及沿線居民切身利益等方面,導致問題整治不理想。比如高鐵建設完成后,原施工單位遺留臨時建筑,由于產權不明確,往往不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成為原施工單位、地方、鐵路三不管地帶;由于彩鋼瓦、塑料薄膜等材料價格低,且容易搭建,目前已成為鐵路沿線居民、企業廠房、果蔬基地等場所廣泛使用的材料,在拆除過程中涉及沿線居民、生產企業、果農種植戶的切身利益,容易引起路地糾紛,導致阻路、攔車等問題的發生;另外需要加固處理的彩鋼瓦涉及費用,政府沒有財政支持,老百姓不承擔,得不到有效解決
五是成效低。首先外部環境管控難度較大,人員配備、各方的支持力度并不能滿足需求。高速鐵路線路里程長,每個工區管轄延展長度約70Km,巡視人員以周為周期分區段對線路進行巡視,發現、處置及匯報具有一定程度滯后性。違章搭建、偷倒渣土、垃圾,非法施工常利用夜間、周末及節假日,發現時已成既有隱患,鄰近營業線施工審批流程一般周期較長,流程也較為復雜,地方工程上的進度要求和較長的審批周期之間存在矛盾,偷干的可能性較大。其次鐵路管理單位對于沿線建筑和站點環境沒有執法權,周邊環境在治理過程中無法直接對影響鐵路運輸安全的內容進行處理,治理效率較低。
二、高鐵沿線外部環境難點的對策建議
一是健全法律。由于法律條款缺失和模糊不清,相關責任部門在某些具體問題上無法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在處置時也會面臨無法可依的尷尬處境。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時,要圍繞實現高鐵沿線外部環境安全管控的目標,明確各方權利責任,出臺實施細則。要深入現場,汲取以往管理處置時的經驗教訓,同時充分考慮現場實際和變化,在實踐中獲取反饋,然后進行完善。同時鐵路外部環境安全依法維權工作是鐵路外部環境安全治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手段確保鐵路運輸安全,是維護鐵路企業合法權益的重要保障。對行政執法仍不能消除安全隱患的,應完善證據資料及時提起訴訟或仲裁,由國家司法機關依法裁處相關當事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返還財產,賠償損失;對符合規定條件的,依法提請檢察機關開展檢察監督。
二是構建機制。針對路地雙方,可以建立“雙段長”機制。通過定期召開協調會等方式,加強與地方人民政府、鐵路監管機構、鐵路公安、鐵檢機關的聯絡協調,暢通和固化日常溝通協調渠道,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工作,同時與地方政府、相關企業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將直接危及鐵路運輸安全的外部環境安全隱患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納入地方政府整體應急管理體系,完善應急預案,做到響應迅速、快速處置、有效掌控,不斷提高應急處置能力。針對鐵路內部,要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專業進行風險管控的機制。分級管控就是要運用定性或定量的統計分析方法確定鐵路外部環境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的風險嚴重程度(從高到低分別用紅、橙、黃、藍 4 色表示),進而確定風險控制的優先順序;分層管控就是按照基層站段、專業部門、集團公司3 層建立路外環境安全風險問題庫,明確管控主體、制定管控措施等;分專業管控就是要發揮專業優勢,突出專業管理、專業負責,促使鐵路外部安全環境風險管控工作向精細化、精確化、精準化邁進。
三是壓實責任。首先是提高地方政府治理鐵路外部環境的主動性,根據鐵路運輸發展帶動經濟發展規律可知,高效的交通運輸流程,能夠良好的促進城市和地區的發展,帶動地區優勢產生的快速發展,便于利用貨運優勢開展各項產業,有利于地方發展。地方政府是鐵路沿線的最大受益者,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鐵路運輸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有義務對沿線的鐵路外部安全環境進行管理,建議將地方政府對沿線鐵路安全保護工作納入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指標、調撥專項資金,加強同鐵路管理部門認真開展聯合治理工作。其次鐵路外部環境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治理需要管理人員具備多方面、豐富的法律和業務知識,鐵路運輸企業應重視和加強內部人員隊伍建設,加強綜合素質培養,強化安全、法律和專業管理的培訓教育,打造一支懂法、用法、專業精通、協調能力強的外部安全環境風險管理隊伍,適應安全、創新、科學的發展要求。最后鐵路基層站段要按照“查、停、告、報、巡”的程序,對危及鐵路運輸安全的各類外部環境安全隱患進行規范處置。在按照日常巡查和定期排查制度進行隱患排查后,對檢查發現的隱患要及時制止,停止違法行為,同時積極履行告知義務,向違法單位或個人送達違法行為“告知函”,說明違反法律的條款、對鐵路運輸安全的危害性和整改意見,由對方負責人簽字后留存,并在違法地點和處所張貼含有上述內容的告示,最后按照規定向單位(部門)、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報告,并在安全隱患消除之前,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
四是營造氛圍。首先加大對鐵路沿線群眾守法護路的宣傳教育,引導沿線群眾與鐵路依法和諧相處,不斷增強沿線群眾遵 紀守法和愛路護路意識。做好“五進”宣傳,利用宣傳掛圖、視頻和事故圖片在沿線學校、趕集日、趕集地和周邊居民密集區等典型場所開展大型宣傳活動,并在沿線兩側重點地段、處所設置安全警示標志,充分履行安全告知義務;要聯合地方護路部門,充分利用護路微信平臺和當地電視、報紙、廣播電臺等媒體開展“愛路護路"公益宣傳,還要利用車站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宣傳渠道,加大對外宣傳。其次要創新宣傳形式,通過相聲、小品、漫畫、有獎競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要將宣傳工作當做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抓,年年做,月月做,讓愛路護路的意識在基層干部群眾的心里生根發芽。宣傳內容上,在普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高鐵安全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增加公益訴訟和侵權賠償的實際案例以及嚴重影響鐵路運行安全和生產安全的的行為責任人限制乘坐火車等內容,讓個人及單位明確違法成本,提高法律震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