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對外漢語事業也得以迅猛發展,有關各方面的研究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本文探討了漢語國際教育的兩個方面,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探討國際漢語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涉及專業發展現狀、發展問題和改進措施三個方面;第二層次主要探討漢語國際教育的課堂管理,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討論課堂管理問題,另一方面討論管理方法;第三層次是對文章的總結與反思。
關鍵詞:國際漢語教師;漢語國際教育;課堂管理方法;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1-0057-04
一、漢語國際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國際漢語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語熱”也在不斷升溫,學習漢語的年齡層也逐漸豐富,全球對國際漢語教師的需求逐年增大,對國際漢語教師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崔希亮提到:“在‘三教’問題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教師問題”“‘漢語難學’在世界上似乎已成公論, 如果再沒有好的老師, 很多學習者就會知難而退”[1],國際漢語教師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我國專業國際漢語教師培養始于1983年,2007年設立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位,2015年設立了漢語國際教育博士學位,至今國內已形成本科—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目前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迅速,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也在學科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在學術研究方面,王添淼在《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策》中提到,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國內有關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主要分為三方面:國際漢語教師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發展研究;職前師資培養研究;職后師資培訓研究,這些研究深化了學界對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的認識[2]。國際漢語教師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在《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中已明確提出,并且標準也在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完善。邵濱、邵輝在《新舊〈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對比分析》中提出,新《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內容更加規范具體,突出了漢語教學、中華文化傳播等三項基本技能,更加注重學科基礎、專業意識和職業素養,增強了在國際漢語教師培養與培訓中的實用性、操作性和有效性[3]。就近幾年國家對公派教師的要求來看,所有崗位都要求教師具有《國際漢語教師證書》,這對國際漢語教師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國際漢語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具有促進作用。
(二)國際漢語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
雖然國際漢語教師的專業發展總體發展態勢良好,但是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從學科發展上看,雖然目前很多高校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但是相比目前國際漢語教師的缺口,高校的招生人數遠遠不夠。并且,很多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從教老師是“半路出家”,對于本學科的一些內容僅有較淺層次的理解。很多高校的專業實踐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多為紙上談兵,無法真正地接觸課堂,缺少鍛煉提升的機會。
在學術研究方面,雖然目前國際漢語教師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發展研究已經有了明確的進步,但并不能說現在的標準就是完美的,新舊標準的發展也是隨著時間和實踐的推移而發展的。雖然現在的標準中提到老師應具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漢語教學的能力,但目前看來,漢語國際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還待提升,或許在將來會有對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能力更加詳細的研究說明。職前師資培養對漢語國際教育來說,是指漢語教師第一次赴海外教學之前接受的培訓, 包括職前教育和職前培訓兩部分[4]。職前教育不僅包括在學校受到的專業教育,也包括在赴任前的培訓。關于赴任前的培訓,本文以孔子學院職前培訓為例進行說明。孔子學院的職前培訓大概為一個月的集中培訓,其中涉及語言知識、跨文化知識、教學技巧、課堂管理、教學實踐、活動策劃、中華才藝等內容。內容較為充實,但培訓的形式還是以教授為主,雖然中間穿插著教學實踐,但是老師并沒有體驗真正的留學生課堂,步入真正課堂時還是會有很多措手不及的情況。目前有關職后師資培訓的研究并不豐富,但職后培訓卻非常重要。這一塊的缺失需要引起高校重視。就孔子學院的志愿者而言,任期僅為一年,可能老師剛熟悉教學就要離開,這對教師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而構成海外漢語教師的群體,來自各專業、各行業,大部分并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很多只是以漢語為母語。
除以上兩方面之外,政策也對國際漢語教師的發展存在影響。目前國內的很多就職崗位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考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這會讓學生出于就業考慮而不選擇該專業,造成國際漢語教師數量不足,不僅影響了國際漢語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影響了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改進措施
針對上文提出的一些問題,本研究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改進措施:
第一,雖然每個學科都會存在專業流失率的問題,但是也有很多人會在專業學習中愛上漢語專業,擴大生源基數雖然不是增加專業漢語國際教師的良策,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教師資源匱乏的囧境,因此,可以增加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校,擴充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招生名額;加強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科建設,完善課程內容,重視教師的教學實踐課程,努力將該學科建設為一流學科,提升含金量,增強社會認同感。
第二,國家要特別重視教師的培養工作。目前而言,職前培訓相對來說做得比較充分,但教師的職后培訓卻較為不足。為了補足這塊短板,相關部門應制訂教師培訓與考核制度,定期舉辦線上專家講座。尤其針對海外教師,高校可以尋求與當地的機構合作,不僅注重教師教學技能的培養,還要重視海外教師的生活技能、交流技能、跨文化技能等的培養,以免教師因生活不適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第三,教師要有不斷提升自我的意識。無論是職前還是職后,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不斷培養自己的科研能力;要向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及時請教,多去優秀教師的課堂聽課觀摩,吸取別人的經驗,也可以邀請優秀教師去聽課,提出建議,針對建議加以修正;多聽取專家講座,不斷充實自己。課后教師還要及時反思,撰寫教學日志,要時不時地翻看反思,這樣才能取得長足進步,向優秀教師靠攏。此外,老師還應該提升自己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注意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方法的區別,努力營造輕松愉悅且充實的課堂。
二、漢語國際教育的課堂管理
在課堂中,教師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應該具備充足的知識儲備、過人的教學技能,還應該具備突出的課堂管理能力。課堂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本文就物理環境管理、課堂紀律管理、課堂合作學習管理幾個方面探討漢語國際教育的課堂管理。
(一)漢語國際教育的課堂管理問題
1. 物理環境管理。此處所提到的物理環境包括學生座位的安排、教室的布置與裝飾等。教室內的環境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進而影響課堂效果。
2. 課堂紀律管理。課堂紀律的好壞是課堂正常進行的關鍵所在。課堂紀律這一方面涉及很多問題,比如遲到、上課睡覺、上課吃東西、打電話、隨意進出教室、故意打斷教師擾亂課堂秩序等,這些影響課堂紀律的行為可以統稱為問題行為。這些問題看似都是小問題,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則會影響課堂效果,這些問題在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程度是不同的,對策也要有所不同。不同課堂問題行為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目前學界公認的原因有學生、教師和環境三方面。很多課堂問題行為由學生自身因素造成,比如性別原因,有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男生的自控力弱于女生,課堂問題行為會高于女生;生理原因,學生的營養不良、身體不適、多動癥等身體亞健康狀態都會影響學生的課堂行為;心理原因,有些學生受某些因素影響而受挫,會故意在課堂上做出一些過激行為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等。教師的行為也是造成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有時教師因備課不充分、教學不當等行為造成課堂秩序混亂,有時因懲罰行為過激而引起學生的反抗情緒,有時也會因為言行不一、缺乏公平、言而無信等行為喪失學生的信任,導致課堂出現問題。環境因素除學校環境外,還包括家庭環境,通常家庭環境不和諧的學生課堂問題行為高于家庭和諧的學生。
3. 課堂合作學習管理。翻轉課堂是近年來流行的教育方式,翻轉課堂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合作能力,看起來教師似乎較為輕松,其實不然,因為這需要教師具備更強的課堂把控能力,對教師分組、課堂任務分配、小組PK機制的制定等方面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現在的翻轉課堂看似學生在討論,但小組內發言的同學可能為固定幾個人,其他人可能存在渾水摸魚的情況,如何讓小組高效地全員參與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漢語國際教育的課堂管理方法
1. 物理環境管理。這一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學生座位安排,二是教室的安排和布置。
在分配座位之前,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和學生不同的需求安排座位:座位形式可以是面對面,也可以是一一面對黑板,根據教師的課堂需求來分配;分配學生時,把容易分心的學生安排在遠離門口、窗口、過道等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的地方,可以將他們安排在靠近講臺的地方;在安排同桌時也可以將學生的性格因素考慮進去,避免產生因同學相處不和而導致的一些不必要的問題。
教室的安排和布置也是物理環境管理的重要部分。布置教室時,教師應盡量讓學生多多參與,可以讓學生有歸屬感,營造一個輕松親切的氛圍。如果國外的學校安排了單獨的漢語教室,教師可以將常用的課堂指令張貼在顯眼的位置,有助于在師生語言溝通不暢時實現高效的課堂交流;可以設置一塊小組PK板或個人加分板,時刻提醒學生有競爭意識,有助于高效授課;也可以在教室張貼學生自己制作的有關中國文化的手工作品或者優秀作業,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置圖書角、漢字墻、綠植區等。
2. 課堂紀律管理。針對不同的課堂問題行為,教師應該有不同的管理策略。王桂平提到“課堂管理成功的關鍵在于預防,在對不同管理效率教師的對比研究中發現,高效率的管理者會盡可能把學生的時間投入到有益的學習活動中去,把學生開小差之類的小問題解決在發生大麻煩之前”[5]。因此,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初先與學生共同制定一份課堂行為規范合約,對某些行為明令禁止,并且對某些違規現象制訂懲罰方式,可以在源頭扼殺一些不當的行為,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中,對于學生的一些不可控行為,教師也要有不同的策略:針對輕度行為,教師可以先輕度干預,比如可以悄悄走近該學生,手指敲敲學生的桌子提醒,若輕度干預無效,則可以直接語言提醒,或加上適當的懲罰,比如控制學生參與活動的權利,把調皮的學生放置在隔離區,如若再無效,可以縮短學生的休息時間或求助于校方。除了懲罰手段,教師更應該用獎勵手段來激勵學生,上課時不要吝嗇贊美的語言,可以準備小印章、小貼紙或其他一些小禮品,對課堂表現優秀的同學進行獎勵,這同樣可以對課堂問題行為起到約束作用。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對于因心理問題而產生問題行為的學生要與他們進行談話,及時疏導,避免產生更嚴重的問題。
3.課堂合作學習管理。要想保證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高效率,教師需要做一些工作使得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依賴,提高效率。首先座位分配要合理,課程開始之前就要分好小組,使小組成員坐在一起,以免上課后還要手忙腳亂地安排座位;其次,小組討論開始前,老師要明確指令,要讓學生明確知道討論何時結束,不拖沓;確保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分配到不同的任務,使他們每個人都對小組有貢獻,若小組成員無能力分配,教師可加以輔助;最后一定要有小組成果展示,并且為每個小組的完成情況進行公平的評定,使小組之間有競爭意識,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過猶不及。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課堂管理還包括了很多其他方面,比如語言文化引發的課堂管理問題,語言文化問題是漢語國際教育課堂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教師應努力學習對方國家的語言,理解他們的文化,求同存異,這也是漢語國際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三、總結與反思
本文主要探討了國際漢語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漢語國際教育的課堂管理兩方面的內容,分析現存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本文雖然參考了一些前輩的思考與總結,但由于缺乏實際的漢語國際教學經驗,所以一部分內容可能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 崔希亮. 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J]. 世界漢語教學,2010,24(01):73-81.
[2] 王添淼. 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策[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229-231.
[3] 邵濱,邵輝. 新舊《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對比分析[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3,11(03):31-36.
[4] 王恩旭. 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個階段[J].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05):82-87.
[5] 王桂平,史曉燕,郭瑞芳,等. 國外關于課堂紀律問題的研究述評[J]. 外國教育研究,2005,32(06):77-80.
(薦稿人:李靜峰,廣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