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06-037
《藝術與視知覺》作者: [美] 魯道夫·阿恩海姆,讀完這本書感覺對初涉設計領域的我而言這確實算是一本晦澀難懂且枯燥的專業書籍。我能感受到作者始終力圖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并且結合圖片和心理學規律來將藝術視覺原理闡釋的簡單明了,但我努力跟隨作者的腳步,思想卻還是會在稍不留神的時候陷入懵懂。所以,在嘗試了解藝術原理與視知覺關系之前,我先對于作者嚴絲合縫的理論分析感到由衷的敬佩,并且意識到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藝術境界還差的有些遠。
在本書導論部分,作者提出了“經驗和概念往往顯得通俗而不深刻,深刻的時候又顯得不通俗”這樣的觀點。那么這個觀點該如何理解呢?比如有兩個人,一個是接受過藝術方面教育的人,另一個是從未接受過此方面教育的人。這兩個人同時看一幅名畫,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會把這種好看的感受轉化為語言,用專業術語來描繪名畫的構圖色彩的高級,那么沒有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可能就會無法描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沒有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就不能欣賞藝術。其實每個人都有這種用視覺經驗來感受事物的天賦,這是脫離概念的,即便沒有專業術語也是可以感受到的,只是普通人無法對其進行抽象提煉。那么喚醒這種潛在意識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動手拿起畫筆、拿起相機等來感受一下。用藝術的方式把握生活的能力,并非少數藝術家特有的,而是屬于每一個心智健全的人。作者的觀點與這本書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就是這樣的,就是通過對視覺效能進行系統分析以便指導人們的視覺,使普通人也能夠對于欣賞作品美有表達的能力。
本書開篇第一章節為“平衡”,在本章節中首先提出的第一個疑問為何謂“知覺力”?作者以正方形白紙上并不在白紙中心的一個黑點為例給我們進行講述??吹綀D片時感覺視覺被黑點吸引向旁邊拉扯,無形中受到了一個力的作用,而當這個黑色圓在正方形紙的中心時,整體顯得最穩定。從心理上來說,黑色圓面上的作用力存在于任何一個觀看者的經驗里,并且在其中任何一個位置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取決于“部分”和“整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那么“知覺力”就是我們看到的每一事物或圖像的真實性質。了解事物的真實性質后,視覺就會在心理與物理現實中做出統籌,那么就引出了心理平衡和物理平衡的概念分析。
心理平衡和物理平衡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例如作者文中展示的雕塑,雕塑看起來搖搖欲墜,因為直觀上給人的感受是上半身非常重,整個身體只由一個腳尖來支撐,視覺上非常不平衡。但實際上這個雕塑是一個很穩固的狀態,因為雕塑腿部灌注了足夠重的填充物,而雕塑的上半身是內部中空的結構,這樣就達成了一種物理平衡。回到日常生活中,前段時間興起了“立掃帚”的行為,家中掃地的軟毛掃帚竟然可以在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立在地上,看起來是非常不可思議并且有違視覺平衡的,但掃帚確確實實的可以立住就說明符合科學邏輯與物理平衡。這也就說明,在所有生活品或藝術品中,組成它的所有要素的分布必須要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捌胶狻痹谌祟惿钪惺侨绱酥匾?,以至于失去了平衡,人的生活就變得沒有了意義。這種平衡并不簡單是一種形式的和諧統一,而是一種存在的終極狀態,一種自我實現所達到的終極目的。在藝術的平衡中,就有人存在的表現。藝術中的平衡并不簡單是形式問題,也不是一種幻覺,而是有意味的,在這種平衡中,人找到了自己的家園。就像作者在書中說的一樣,“平衡仍然是任何自我實現者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也是他所要完成的一切任務和想要解決的一切問題的最終歸宿”。
柏拉圖在《蒂邁歐》一文中說過,“當那種使人的身體保持溫暖的柔和火焰,變為一種均勻而又細密的光流,從眼睛里流出來的時候,就在觀看者和被觀看的事物之間形成了一座可觸知的橋梁,從外部物體發出的光線刺激,便順著這條橋梁到達人的眼睛,最后又從眼睛到達心靈”。正如柏拉圖所說,視覺其實是一種積極的探索,但決不是一種像照相那樣的消極接受活動。而這樣的積極探索行為就意味著在觀看的時候,要捕捉事物的本質。作者提出了“風景中有許多東西是眼睛不能立即把握的”觀點,混亂的全景,只有被看作是一種由清晰的方向,一定的大小及各種幾何形狀和色彩等要素組成的結構圖式時,才能被真正的知覺到。在這個過程中,觀看者自動地選取一種最適合于自己心理的狀態,把事物看成現有條件下最簡單的形狀。例如作者在文中展示的圖,幾個圖形的線條都經過了四個方正排列的點,其中幾個圖形的形狀各不相同,但經過人視覺的主動性,會將圖形看為最簡單的四個點而連成正方形,這就是視覺簡化。而“簡化”有兩種意思,一種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簡單”,另一種是當某種藝術品被譽為具有簡化性時,人們總是指這件作品把豐富的意義和多樣化的形式組織在一個統一結構中。所以要正確的解釋簡化,不僅要顧及到主體的經驗圖式,還必須顧及到喚起這一經驗圖式的刺激物?;氐侥亲袼?,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我們的眼睛都是很愛偷懶的,視覺縮減、視覺簡化是人們的本能。觀看者本能的將復雜結構式樣進行剝離,只留下最精簡的骨干結構。我們在看真實的世界時,看到的都是三維的,但是繪畫、攝影等都是需要在一個二維平面上創造出三維的效果。這就意味著任何復雜性水平上都會節約和有序。如此,將豐富的意義和形式組織起來,所有的細節和功能都一目了然并且恰到好處。
整本書證明了視覺藝術所具有的獨立自足性,揭示出人的形式意志的普遍存在。在了解視知覺原理前,我對很多藝術品帶來的感受都感覺難以表述,通讀這本書后,雖然理論晦澀難懂,但終有一些淺面的原理知識會使自己豁然開朗,之前表達不出的朦朧感受也變得清晰而可以解釋。許多之前不曾注意的細節也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趣味。不管是對藝術創作還是藝術欣賞,都大有裨益。雖然目前我對于本書的理解只能都算作是淺嘗輒止,但等再過段時間,等自己對于書中的理論有所消化和實踐,理論知識了解更加透徹的時候,本書還是值得反復細讀的。相比那些只分析現象而不給出解決辦法的純理論書籍來說,這本書中總結的現象與規律對于從事藝術類方面的我來說終身受益。
作者:張維維(1997-),女,漢族。籍貫:山東德州,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民間美術
貴州民族大學?貴陽市?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