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文 李光森
摘要:作為有效教學的一個基本原理,“教學評一致性”越來越受到理論與實踐研究者的關注。它既反應了課程思維的本質要求,整體一致地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樣教”,“教到什么程度”的問題,建立以目標為靈魂的“三位一體”的關系,進而矯正很多偏差,為建立專業自覺提供了依據和可能。
關鍵詞: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評議一致性?中圖分類號:TU?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06-307
引言:《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的指出:“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富有個性、主動、生動活潑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僅要接受學習,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還要動手實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生為本留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去進行觀察、實驗、推理以及驗證等活動。”作為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需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學習,在整體上促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作為有效教學的一個基本原理,“教學評一致性”越來越受到理論與實踐研究者的關注。
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和目標的制定
制定目標
所謂目標制定就是指教師和學生根據實際的問題和學生先前所學的知識,共同選擇學習目標。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紙片, 給出了底和高的數據。)
師:誰來說說是怎么求的?
生:我把平行四邊形這樣剪開。(拿著一張平行四邊形紙片,并演示)拼過來就是長方形了, 這個長方形面積就是它的面積。
師:小組討論一下, 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和長方形的長與寬有什么關系? 面積呢?
生:(討論、思考、回答)
師: 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
生: 底乘以高。
評價設計
2.1評價任務:在環節1當中,借助觀察,比較,演示和表達的方式,引導學生發現信息,提出問題。
2.2 針對目標2:
評價任務,根據理解,小組之間的交流,分享,借助以前的知識與方法動腦思考,理清數量的關系,借助已經擁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通過觀察,對比,思考,提煉以及概括,抽象概括出新的數量關系“底乘以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3 針對目標3:
評價任務,在“練習拓展”的環節,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由“底乘以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基本數量關系出發,引導學生推理得出其他兩個數量關系并解釋其中的道理,深刻領悟底和高之間的密切關系。
“教,學,評”一致性的含義
清晰的目標是“教,學,評”一致性的前提和靈魂,沒有清晰的目標,就沒有所謂的“教,學,評”一致性,因為判斷的依據就是教學,學習以及評價都是圍繞共享的目標展開的。[1]
如何制定“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
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
學習目標中主要要素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教學設計是對學習目標的落實,所以在教學設計時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要充分借助學生已經擁有的知識,經驗以及生活經歷自身資源,還要尊重每個學生該有的權力,要準確把握和策劃學習活動的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合作,進行探究學習。
科學的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了通往學習目標的,要把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教材內容有效的連接起來,讓這些基本要素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它的功能以及作用,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能夠做到科學的教學方法,前提是必須與特定的學習目標相互適應,考慮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特征以及教學環境和老師自身的素質。
與過程評價一體化
評價的作用不僅在于總結目標的達成情況,也在于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活動。依據評價的結果,我們可以對教學活動進行及時的分析和調整,教學設計與過程性評價一體化,追求目標實現的最大可能性,從而來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設計。[2]
在小學階段,數學課程的內容是緊緊圍繞現實生活展開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握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于生活的聯想,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價值。通過生活化的情境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更加快速、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還能培養他們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學生的數學水平也自然會得到提升。
結束語:我們認為要讓學生參與評價這一方法在課堂教學評價中真正占一席之地,教師還需要做許多事,一方面教師要放下教師的權威, 愿意接受學生對自身教學所作的評價; 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怎樣正確地去評價課堂教學, 從而收到評價效果,教學相長。學習目標要貫穿課堂,落實到評。通過教學得以實現,課堂評價是全程跟進的,它引領學生學習,完成指向目標。“教,學,評”三者之間是一致的,這種課堂現場的“教學評一致性”讓教師知道他所教的,讓學生明白他所學的,確保了課堂的真正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春梅.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J].第二課堂(D),2020(11):68-69.
[2]王艷麗.試論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名師在線,2019(34):31-32.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坊子工業發展區王家莊子小學?26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