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梵
摘要:一間教室可以容納無限的可能,一位教師能引發一群學生的精彩。在新課改的理念下,素質教育越來越受看重,所以非遺竹編藝術文化走進校園已經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一方面竹編藝術材料的特殊性、藝術的巧妙性、竹編技巧的多樣性、竹編文化的深遠性都能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傳承,增加學生的工藝美術素養,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則是豐富了校園的教學資源,使其更加符合新時代發展的需求。本文講述了非遺竹編藝術的內涵,并分析了其走進校園的設想,探討了非遺竹編藝術走進校園的可行路徑,以促進傳統文化和教育的融合發展。
關鍵字:非遺竹編藝術;校園;傳統文化;路徑?中圖分類號:TU?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06-308
引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傳統文化都消失在了時間長河中,所以傳統文化的傳承越來越受看重,而說到文化傳承,無疑第一時間就聯想到了教育、校園。竹編藝術主要應用的是竹子,竹材是綠色可再生資源,而我國對于竹子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竹編、竹刻、竹雕等廣泛應用于生活之中。竹編藝術可以編織出很多可用的器具,在解放初期發展到了頂峰,但是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批量生產導致竹編藝術淡出人們的視野,而這是流傳了幾百年的藝術,所以其傳承問題不禁引人深思。將非遺竹編藝術走進校園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引導學生提高審美,另一方面也能傳承傳統文化,促進非遺竹編藝術的發展。
非遺竹編藝術的探索
竹編藝術的發展時間已經較為漫長,經歷了多樣的形式,從生活實用品再發展成為藝術品,經歷了發展的鼎盛,但發展至今已經逐漸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了解竹編藝術文化。目前竹編藝術已經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是對竹編藝術的認可,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人們的關注,使其傳承發展下去。竹編藝術中不僅有著人們對于美的不同理解,還蘊含著手藝人的智慧,竹編藝術品都是由雙手編織而成的,不僅外觀美麗,且構造精致,而隨著時間發展,竹編藝術已經不符合人們的需求,已經從實用品變為了工藝品,但是因為其材料是竹材,是環保的材質,也為竹編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應將其作為優美精致的工藝品,傳承傳統文化的內涵。
非遺竹編藝術走進校園的設想
現今社會經濟、科技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所以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就更加強烈,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也就越來越受關注。竹編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要所在,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和傳承,已經成為了所有人的共識[1]。其傳承和發展要依賴于學校教育,讓非遺竹編藝術走進校園,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傳統文化,并促進其傳承和發展,同時也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非遺竹編藝術走進校園的實施路徑
將非遺竹編藝術引進專業教學課程,創新竹編產品
竹編藝術主要分為平面竹編、立體竹編和混合竹編,其編織方法各不相同,所以可以融入不同的專業,一方面讓學生從更多角度看待竹編藝術,另一方面也能結合不同專業,促進竹編藝術的創新,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到非遺館、竹編鄉等地進行參觀,真實地感受多樣的竹編作品,讓學生熟練竹編工藝,并掌握基礎的竹編技能,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完成對竹編藝術的創新,讓竹編藝術在傳承的基礎上得到創新發展。
賞析竹編工藝,提升學生審美
竹編工藝藝術的特點就是造型美觀、技藝精湛,所以讓非遺竹編藝術走進校園,就要讓學生感受到竹編藝術的特點,欣賞其美觀的特點,從而讓非遺竹編藝術傳承發展。例如大型竹編品“岳飛”,帶領學生欣賞這一作品,首先引發學生思考作品為何選取岳飛立馬按劍于中原巔峰,眼睜睜看著大好河山處在風雨跳遠之中,并立志重整山河的情景。學生會細致地觀察作品,并思考這一問題,并講述其中細節的編織手法,并讓學生進行實踐的制作,學生就會大膽采用折、剪、卷、搓、揉、貼等多種方法,將竹根、竹葉、竹枝等進行合理運用,讓學生以實踐理解竹編工藝的精湛,吸引學生的興趣,提升對竹編藝術的喜愛。
通過課程開放日構建文化創意平臺
非遺竹編藝術本身就是實踐的內容,所以要為學生構建一個科學的成果展示平臺,以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對于竹編藝術的融入,加強學生對其制作的興趣,學生在對竹編藝術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就會由興趣使然進行組織體驗,最后在通過平臺展示出來,這樣的方式就將竹編藝術傳播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竹編藝術,達到了推廣竹編藝術的根本目的[2]。
仔獅舞進校園
仔獅舞原名仔獅燈,屬于漢族燈舞種類的一種,在大埔地區流傳數十年,成為了優秀的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其很好的吸收了大埔提線木偶技藝,將獅和球橋面的銜接在一起,由一人進行操作,變化出各式各樣仔獅戲球儀態。在進行表演過程中,在廣東漢樂音樂伴奏下,多姿多彩的起舞,展現出“雄獅出山”、“貓兒撲鼠”、“鯉魚挺水”,充分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所以要將這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繼承地方特色非遺項目,促進其發展和傳播。
結束語:綜上所述,非遺竹編藝術走進校園不僅是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能加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能讓學生的校園學習更加全面、豐富,讓學生的發展更加全面,發展多元的文學素養。非遺竹編藝術走進校園,能讓竹編藝術文化在學生的心目中埋下一顆種子,并逐漸地發芽,促進竹編文化的薪火相傳,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可,促進當代學生全方位素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浩. 推進非遺竹編藝術進校園的路徑探究[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02):40-41.
[2]駱玲萍. 活化非遺竹編傳統 滋養學生核心素養[J]. 啟迪與智慧(教育),2017(01):6-7.
廣東省大埔縣大埔小學?51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