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道格拉斯·C·諾思《西方世界的興起》展開對近代西方世界興起原因的探索,總結出人類社會產權制度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公有產權制度、排他性的公有產權制度、私有產權制度、私有產權制度的擴展,進而得出人類社會產權制度演變的邏輯順序是:完全公有——排他性公有——完全私有。界定有效的產權制度能夠減少交易費用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因此,研究人類社會產權制度的演變對我國產權制度的建設具有極強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道格拉斯·C·諾思;產權制度;演變
【中圖分類號】C9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8-0109-03
產權制度的演變是新舊產權制度更替的過程。當原有的產權制度因失去存在的意義而消亡時,新的產權就會產生并取而代之。道格拉斯·C·諾思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說“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也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1]諾思認為經濟能否增長往往受到產權效率的影響,這是因為產權制度的建立能激勵個人和組織從事生產性活動,并降低交易費用。所以為了促進經濟增長,產權的界定、調整、變革和保護是必要的,其過程這也就構成了人類社會產權制度的演變過程。
產權制度的變遷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在不同的產權制度下,人類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樣的,而且產權的演變也是人類歷史進程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人類社會產權制度的演變是理解社會發展和歷史變遷的關鍵,也對我國產權制度的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一、 史前的完全共有產權
(一)完全公有產權
在史前,人類以從事狩獵和采集植物謀生,對于史前人類來說,他們賴以生存的動植物的供應似乎是無限的,開采公有資源沒有任何障礙,此時的人類社會產權制度可以說是完全公有的。在原始社會的部落里,所有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共同生產,勞動成果也是平均分配,所以他們沒有私有財產。
經濟學分析表明,無限制地使用一種資源會導致其無效率。當對資源的需求增加時,這種無效率使用會造成資源的枯竭。這也就揭示了完全公有的產權制度并不是長久之計。
(二)完全公有產權的局限性
在史前社會中,個人的勞動及其全部都屬于共同體所有,個人依附與共同體,不能自由發展也無法擺脫。完全公有產權束縛了個人的發展,使人類能力和生產力的發展極為緩慢。
史前人類生活在小規模的部落里,迫于人口增長的壓力,當某個地區的食物供應減少或動物被獵完以后,部落就開始遷移。當人口繼續增加時,部落之間就會為了占據公有資源而競爭,所以公有產權的原則只適用于氏族內部,而不適用于氏族之間,并且氏族之間為爭奪資源和土地而引發的競爭會加劇資源的稀缺性。
部落間的競爭導致每個部落都想盡量增加人口,但是在公有財產的產權制度下,人口的增長將導致公地悲劇,動物資源的消耗更快,這便陷入了公有財產的兩難困境。而僅僅在公有產權中建立排他性就能完美解決史前人類所面臨的公有財產的兩難困境的問題。因為排他性的公有產權能發揮激勵功能,使部落全力提高生產率。
二、第一次經濟革命與排他性公有產權
(一)第一次經濟革命的根源
在100多萬年的人類狩獵史中,人口在增長,群落分化形成新的群落,并為尋找食物而遷移。經過一段時間的開發以后,人口擴張、狩獵者增多且資源存量規模下降,為了保證收入的所有來源
不會枯竭,人們學會馴化野生動植物,群落還會監督和約束其成員的活動,而且還會禁止外來者享用這些資源,而這樣做的有效程度幾乎與已經建立起來的私有產權相當。
人口擴張是過去百萬年來普遍存在的長期趨勢,第一次經濟革命的根源可以說是人口的增長。由于技術的連續性最終導致了馬爾薩斯理論的危機,而且只要所有資源是公有財產,技術進步只能加速自然資源的毀滅。其造成的收益減少和生活水平下降可能會抑制人口增長,但是部落間的競爭會使這種作用喪失,因為部落會慢慢學會建立排他性產權來保護資源,其結果是通過獲得有關資源的知識提高了收益率。因此便發生了第一次經濟革命。
(二)排他性公有產權的確立
在人類歷史上,排他性公有產權的建立經歷了相當長的時期。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雖然已經產生了排他性的意識,但是排他性公有產權的正式確立是在史前人類從狩獵和采集向定居農業轉變的第一次經濟革命時期,在此期間出現了具有排他性的原始農業。其產生的原因是在初期人口較少時,狩獵勞動的邊際產量始終大于農業勞動的邊際產量,所以在此之前農業不會出現,但人口增長超過一定的量之后,由于農業邊際產量高于狩獵,所以勞動將轉向農業,而且從產權的效率來看農業優于狩獵業,這樣就從狩獵采集業慢慢轉向開發農業,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發明和熟練農業勞動工具,農業的技術變化會使從事農業的報酬增加,這就更促使農業勞動力的增加。農業的出現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由排他性產權所導致的激勵性變化必然會導致農業的出現。
排他性公有產權制度確立的意義在于,它為以后產權的分割、轉讓、交換以及重組建立了基礎。
三、完全私有產權
(一)完全私有產權的確立
當人口相對于資源快速增加時,人類需要爭奪稀缺的資源,而公有產權無法有效保護資源,所以排他性的意識就會產生,而排他性是建立私有產權的基礎。私有財產的形成導致了原始的貿易形式——交換的出現。私有財產和產品交換的出現導致了貧富分化和私有制的產生,私有制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社會制度,進而發展成了奴隸制社會。
但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國家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僅限于統治階層,這也是人類為反對剝削和壓迫、要求平等和進步而進行斗爭的重要原因,只有當國家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產權界定和保護時,才能緩和社會沖突,促進社會穩定。從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來看,對私人產權的界定和保護范圍從統治階層逐漸擴大到了被統治階層。
在私有產權制度下,交易費用可以有效降低,并能維持這種降低,從而使經濟得到有效增長。所以私有產權制度的存在和發展是社會平等的要求,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要求。
(二)私有產權的擴展
產權產于稀缺,私有產權的擴展也源于人地關系的不斷變化。產權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優化,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的產生和成長創造了條件。10-18世紀的歐洲就經歷了產權制度的完善,主要是私有產權的擴展。
第一,土地所有權。10世紀起人口增長對于已開發地區的土地造成了壓力,并導致勞動邊際報酬遞減,進而引起了人口的遷移,而莊園主之間對勞動力的競爭促進了這種遷移,從而引發了邊疆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各地區之間不同的資源稟賦促進了貿易的增長和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固定的貨幣給付取代了之前的勞動捐。13世紀末,土地實際價值的上升通過社會各集團的競爭為建立、重建和確定對土地的所有權提供了刺激。隨后,土地的享有權和轉讓權就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確立。14世紀,人口相對于土地變得稀缺,各領主為了爭奪勞動力,推動了土地專有的使用權的確立。
第二,勞動的所有權。由于14和15世紀的瘟疫和戰爭,西歐人口大幅度下降,引起了領主間為爭奪勞動力而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封建莊園制的主仆關系發展成了新型的雇主和雇員或地主和佃農的關系。到1600年土地由自由承租人和由領取貨幣工資的工人來耕種,他們是可以隨意選擇工作的。
第三,保護私有產權。17世紀,法國和西班牙由于在財政收入方面的短視導致了缺乏效率的所有權制度,使其在經濟發展失敗并再次陷入馬爾薩斯陷阱。荷蘭是靠國際貿易和商業發展起來的,但是在這個領域荷蘭并沒有自己的創新,而是利用了已經在意大利出現的商業創新,但是政府保護私有產權,所以荷蘭能成功擺脫馬爾薩斯陷阱并獲得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就是對所有權的保護。而成功擺脫危機的英國,也是因為逐漸形成的私有產權制度。英國首先是模仿荷蘭,采用了類似荷蘭人那樣的商業、工業和農業創新,然后從壟斷法開始建立了專利保護制度。由此可見,有效的所有權制度,特別是專利保護制度,就是西方世界興起的關鍵。
第四,稅收所有權。在近代初期,法國和西班牙王權得到了對征稅權的絕對控制,隨后實行的稅收制度克制了創新和要素的流動性。而英國議會則獲得了征稅權,在適宜所有權演進的環境下,帶來了經濟的持久增長。
(三)專利保護制度的誕生與產業革命
英國最早建立了產權保護制度,1624年《獨占法》的誕生,標志著英國建立了世界第一部專利保護法。專利保護制度早先是一種壟斷權力,隨著議會對王權的勝利,壟斷法的建立使專利權被制度化,并且受到議會控制的法律的保護,壟斷法終止了王權在創造專利上的特權,使專利在發展所有權時更有助于鼓勵創新、發明和其傳播的制度。這是英國在1700年經歷持久的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也為之后的產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諾思在《西方世界的興起》 的“結束語”中給出了他研究的結論:“產業革命不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原因,它是提高發展新技術和將它應用于生產過程的私人收益率的結果”。[1]
在經濟生活中,分工不斷深化,交易鏈條不斷加長,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日益嚴重,交易成本不斷上升。而技術創新能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實現了日益復雜的交易活動,所以經濟增長離不開技術創新。
四、結論
(一)人類社會產權制度的演變
人類社會產權制度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史前的公有產權制度;二是建立排他性的公有產權制度;三是建立私有產權制度;四是私有產權制度的擴展。簡單來說,人類社會產權制度的演變的邏輯順序是:完全公有——排他性公有——完全私有。
從產權變化的歷史來看,產權的出現是隨著要素的相對價值的變動而實現的,然后產權的變動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趨于穩定,所以產權的變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利用暴力或政治力量就能讓其迅速轉變的。
(二) 有效的產權制度的標準
有效的產權制度能帶來交易費用的下降和資源配置效率的上升。所以有效的產權制度的標準,一是交易費用標準。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只要交易費用為零,該制度下的產權就是有效率的;二是效率標準。當一種產權運作的效益比其成本高,這種產權就是有效率的;三是社會功能標準。從人類社會產權制度的演變過程來看,公有產權制度注重社會公平,而私有產權制度更注重經濟效率;四是產權特性標準。產權的特性主要包括:(1)產權的明晰性和模糊性;(2)產權的排他性和非排他性;(3)產權的完備性和殘缺性;(4)產權的可讓渡性、可分割性和可分離性。
(三)對我國產權制度建設的參考意義
1.保證產權制度的公平性
縱觀人類歷史,貧富分化和要求社會平等往往是爆發革命的導火線。不平等所導致的社會沖突會威脅社會穩定,所以要正確處理好產權制度的公平性。首先,政府要為全體社會成員在產權的界定、獲取、保護、轉讓和收益等方面提供公平公正的服務;其次,政府要善于利用稅收等杠桿調節產權收益;最后,堅決打擊和制止利用自有資源壟斷市場和牟取暴利的行為。
2.加強對私人產權的保護
在錯綜復雜的人類社會的交往中,人們必須學會互相尊重產權,政府也必須加大對產權的保護(尤其是對創新的產權保護),這樣既能降低交易費用,又能充分發揮產權的激勵功能,并使整個社會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的配置,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3.適當約束政府行為
國家不單單是要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來界定和保護產權,為降低交易費用和減少搭便車行為而努力,更要建立一套能有效約束政府行為的制度,防止濫用職權,并充分考慮到各階層人們的需求,以此為經濟增長創造更好的制度條件。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C·諾斯,羅伯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厲一平,蔡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2](美)道格拉斯·C·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陳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1.
[3]楊英.大型制度與西方世界興起——諾斯理論的解釋虛弱與替代解釋的提出[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15(01)
作者簡介:
楊艷玲,女,漢族,河南滎陽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經濟史、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