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梁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3-058-01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給體能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分析競技運動中體能訓練的現狀出發,思考體能訓練中的幾點問題,具體包括把營養、恢復納入訓練中;水分的補充要適時適量;正確的技術動作對發展體能的重要性等。
關鍵詞? 競技運動? 體能訓練? 問題
目前,制定科學合理的體能訓練計劃是體育界關注的重點。為此,本文基于競技運動中體能訓練的發展趨勢,思考了體能訓練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競技運動中體能訓練的現狀
(一)進行專項化體能訓練
本質上,競技運動具有一定的比賽性質。在體能訓練過程中,教練會偏重于開展應試型的訓練活動,從而為之后比賽取得一定的成績打下基礎。因此,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會更多開展專項化體能訓練。所謂的專業化體能訓練是指以更加科學的訓練方法來進行體育鍛煉活動,在訓練過程中始終以提升自身體能和獲得比賽成績為最終目的。總之,目前的競技比賽過程中,不管是運動員還是教練所采用的訓練方法都是以專業化訓練方式為主,以科學合理的方式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水平。
(二)進行個體化體能訓練
教練在訓練過程中,會采用科學合理的專業化訓練方式提升運動員的體育競技水平。雖然運動員的成績相差不會很大,但是不同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運動強度承受能力都會有所差異,教練在開展訓練活動時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制定個體化的體能訓練計劃。因此,專業運動員的訓練應根據自己的個人需求和自身特點開展相關活動。
(三)進行實戰化體能訓練
在運動員的訓練環節中,會增加一個模擬訓練的程序,也就是會在正式比賽前先模擬一個與比賽相似的場地,以及與比賽相同的流程進行賽前的實戰化訓練。或者在訓練中增加模擬比賽以提高運動員在競技運動中競賽水平。這種實戰演練的訓練方式不僅可以使運動員熟悉比賽的流程與規則,而且可以以比賽的方式代替訓練,以高于訓練的效率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水平。目前,各國運動隊都會采用在實際比賽前進行實戰模擬的訓練模式。但是,這種實戰化體能訓練應該適量,不然會使運動員身體疲憊,從而影響到運動員的比賽狀態。
二、體能訓練中需注意的問題
(一)把營養、恢復納入到訓練中
運動員要想練就出色的體能,首先要有科學合理的營養攝入,并且在高強度訓練過后通過飲食來促進體能的恢復。目前,外國已經將飲食的合理搭配作為運動員體能訓練的一部分,會有專門的營養搭配師對運動員每天的食譜進行科學安排。但是國內對這方面還沒有給予充分重視。運動員最需要攝入的營養物質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這些可以為肌肉組織的生長和重新建構提供能量。如果運動員在高強度的訓練過后不能獲得充足的營養來幫助恢復體能,這會對他們的身體造成進一步損害。
(二)水分的補充要適時適量
適量水分的補充對運動員的體能恢復是非常重要的。為了維持細胞正常狀態和機體平衡,運動員需要補充適量水分,否則體內的體液平衡就會被打破。當運動員在運動中缺水,嚴重時會出現脫水的情況,這會給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要適量補水,以保證身體各項機能的正常運行。科學判定運動員是否缺水可以采取稱重法,如果運動員在運動過后體重減輕了,那么就應補充減輕的體重重量的1.5倍的水分。這里還需要注意的是,補水不能夠過量,如果過量會使身體器官承擔過大壓力,從而造成運動員身體代謝機能的紊亂。
(三)正確的技術動作對發展體能至關重要
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要保持動作的規范和到位,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動作對身體關節的磨損,還有利于保障運動員能夠發揮最大的能力完成技能動作,運動員的運動水平會就此更有效地提高。但是,目前很多運動員并沒有重視到這一方面,只是想要盡快完成教練的訓練計劃,并不關注自己的動作標不標準、規不規范。這樣不僅會對肌肉造成一定損傷,而且錯誤的動作還會影響運動員發揮出最好的運動水平。因此,運動員和教練在運動過程中要有保持動作規范正確的意識,時刻保持訓練的有效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競技運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升運動員體能水平的方式是體能訓練。目前體能訓練越發具備專業化、個體化、實戰化的特征。體育訓練的主要目的提升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對于大眾而言,體能訓練的目的是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不過在訓練中及訓練后還要注重營養的攝入,控制好訓練的量,保證水分的適量補充,從而在降低身體損害的基礎上提升自身體能水平。
參考文獻:
[1]高炳宏.我國現代體能訓練的現狀、問題與發展路徑[J].體育學研究,2019,2(02):73-81.
[2]楊梅.我國高水平女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體能訓練特點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01):36+38.
[3]李偉.探究青少年競技武術運動員體能訓練的重要性[J].當代體育科技,2018,8(33):59+61.
[4]高琦.競技體育體能訓練創新方法分析與研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7,34(04):138-140.
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