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遠尚 蘭夢
摘? 要:新時代民主集中制的發展具有堅實的歷史基礎、先進的思想指引及強大的制度保障。新時代民主集中制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時代內涵的新注入、促進全面從嚴治黨走向縱深、增強核心意識與集體領導的統一、推進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實踐、提高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執行力五個方面。
關鍵詞:新時代;民主集中制;發展;政黨治理;高質量
中圖分類號:D630;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5-00-02
民主集中制是黨和國家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1],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遵循。實踐證明,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民主集中制為黨和國家各項政策的確立、執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近100年歷程中,民主集中制彰顯了自身的強大生命力和組織力。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堅持民主集中制[2],全面推進民主集中制的貫徹執行,實現了民主集中制的新發展。
一、政治維度:鞏固核心意識,實現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黨關于“核心意識”的重要表述,是中國共產黨對黨的政治實踐新的認識和創新。這里的“核心”具有三重內涵即核心力量、領導核心、核心領袖。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公報首次正式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3]”的重要表述,并號召全黨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黨更加堅強有力。這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每個時代都需要這個時代的大人物,確立并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既符合馬克思主義領導理論要義,又是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的經驗總結。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視領導核心在政治實踐中的作用。實際上,“核心”的身份不僅代表著政治責任和政治權威,也代表著思想創新和理論權威。偉大人物往往能夠憑借自己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才能,以科學的預見制訂正確的革命戰略,最大限度地凝聚社會共識,總攬全局,為社會的發展指明方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等,都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憑借其淵博的理論知識和過人的膽識,審時度勢地引導和教育群眾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其敏銳的判斷力、理論創造力和戰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路人。堅持黨的集體領導與核心領袖具有內在統一性,如果缺乏核心領袖,不僅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難以展開,而且統一意志更是空談。民主集中制有效運行的關鍵在于實現民主與集中的統一,客觀上也就要求“核心”的存在,可以說核心領袖是貫徹民主集中制的“領頭羊”。民主靠集體,集中靠“核心”,這是充分實現民主集中制的重要途徑。
二、理論維度:深化理論認識,賦予民主集中制新內涵
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并未明確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及內涵,但在領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過程中,提出了有關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列寧在馬克思、恩格斯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指引下,結合蘇俄的具體國情,正式將民主集中制規定為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基本原則,這些都成為中國共產黨民主集中制的理論基礎[4],對中國共產黨民主集中制的確立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新時代的發展要求,賦予了民主集中制新的內涵。新內涵表明了民主集中制的民主與集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有機統一整體。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就要在兩個方面下文章:一是善于發揚民主,二是善于進行集中。沒有充分的民主,就不會有正確的集中,沒有正確的集中,民主就會流于形式,就會出現扯皮、推諉等問題,因此在理論和實踐中絕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歷史證明,二者關系處理得好,黨的各項建設就順利,反之則亦然。實際上,民主集中制的本質就是要實現民主基礎上正確的集中,即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實現組織上的內在集中和外在統一,以維護黨的團結統一,這也是民主集中制內涵的要義所在。
三、內容維度:注重功能提升,提高民主集中制執行力
一是以黨內民主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民主集中制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主動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二是強調“關鍵少數”的重要作用。國家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在中國最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這是因為中國的公共治理結構是一種“以黨領政”的治理結構。因此,要提高民主集中制的效能,就要著重抓住各級組織這一“關鍵少數”。三是嚴格黨內監督制度。有效的監督可以保證權力的規范使用。要形成全面覆蓋國家機關及公務員的監察體系,就要把黨內監督同國家監察、群眾監督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合力[5],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對民主集中制執行過程的監督,保障了民主集中制在執行過程中的連續性與靈活性。
四、實踐維度:整肅政治生活,推動從嚴治黨走向縱深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整體設計,以壯士斷腕的氣勢開展黨組織的治理,堅持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緊密結合,將治黨擺在了極端重要的位置。黨要管黨,首先是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6],就是要以《中國共產黨章程》為根本遵循,以民主集中制為工作方法,努力在全黨營造“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良好政治生態。因此,必須始終將民主集中制運用于強化黨內監督和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建設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的政治生活展現出新的氣象,面對時刻變幻的世情、國情、黨情,黨中央作出全面從嚴治黨在路上的重要論斷,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嚴肅黨內生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政治指向與決心。
五、制度維度:完善體制機制,高質量發展民主集中制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在于民主集中制的堅持與完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的系列創新實踐實現了民主集中制的重大制度創新。首先,創新了中國集體領導體制。中國集體領導體制發源于毛澤東,重建于鄧小平,鞏固于江澤民,完善于胡錦濤,至黨的十八大前,形成了集體交接班、集體分工協作、集體學習、集體調研和集體決策五大機制。在此基礎上,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增加了集體外事機制、集體自律機制以及核心體制,形成了核心加七大機制的領導體制框架。如前文所述,核心體制的確立,是中國集體領導體制的重大創新,與民主集中制并不沖突,該核心既要帶頭發揚民主,也要在集中時有效整合民意,形成認識上的統一和行動上的一致。其次,優化了黨委議事決策機制。黨委制的推行保障了黨的各項決策得到充分討論,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增強了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新形勢下,我們講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就是要強調黨委的主體責任,即各級黨委特別是主要負責人,要“種好自己的責任田”,主動承擔職責。與此同時,黨內表決應當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充分尊重全體委員的意志,讓每位委員都能夠充分進行決策意向的表達。最后,嚴格落實請示報告制度。自黨的十二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明確規定了請示報告制度,可以說這是黨的又一制度傳統。對此,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作出相關的制度安排,如《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第二個五年規劃(2018-2022年)》等,以推動請示報告制度的發展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總之,無論是集體領導體制、黨委議事決策機制還是請示報告制度以及其他相關的制度安排如巡視制度等,這些都是執行民主集中制,實現黨的集中統一的重要途徑,并且它們在黨內都得到了正式的規定和較高層次的安排,表明了其在新時代得到了繼承與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堅持制度優勢,發揮民主集中制治理效能。黨的建設不僅是一個重大的政治課題,也是一個時代課題。在近100年的發展歷程中,民主集中制實現了黨和國家制度的同質化構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大的制度保障。但是受西方自由民主等社會思潮的影響,民主集中制已過時等錯誤言論時有出現,對其發展產生了一定威脅。對此,我們必須從理論和制度層面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民主集中制、審慎穩妥地推進其創新發展,力求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
參考文獻:
[1]陶玉梅,劉國榮.遏制腐敗須強化對“一把手”的監督[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2-35.
[2]張榮臣.第一講 政治建設:黨的根本性建設[J].時事報告大學生版,2019(1):10-25.
[3]劉明艷.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戰略藝術[J].西部學刊,2020(7):14-19.
[4]黃蓉生,丁玉峰.習近平關于民主集中制重要論述的理論探析[J].探索,2019(5):51-58.
[5]陳實,陳井安.雙主體傳播格局的構建:社交媒體環境下的反腐傳播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20(2):170-179.
[6]習近平總書記黨建工作論述摘編[J].青海教育,2020(6):6-11.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