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鑫
摘? 要:任何重大的理論問題,源于重大的現實問題。在孔子的思想體系當中,“仁”是最主要的部分,而且“仁”是孔子面對春秋充滿動蕩、混亂的時期所給出的順應時代潮流的理論回應。在“仁”的思想體系當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倫理思想。“仁”,即“從人從二”,“仁”是關于人的,因此“仁”理論是關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學說,既展示了一系列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又提供出了一套道德修養的方法。而這一套道德修養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為仁由己”。本文通過對“為仁由己”道德修養方法的論述,說明孔子在關于自己如何達到君子、圣賢這一要求在道德上該怎樣具體踐行從而對儒家修養論進行一定的反思,并針對孔子“仁”的理論進一步深化理解。
關鍵詞:孔子;儒家;為仁由己
中圖分類號:B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5-00-02
一、“為仁由己”的具體方法
(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在論述修養方法上,孔子指出了一個根本立足點,體現在“一個人能否成為有仁德的人,關鍵在于個人是否能夠努力修養”。在《衛靈公》中,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和小人的一個重要差別在于君子強調要求自己卻不強求別人,小人強求別人卻不要求自己。也就是說,在道德修養上,君子是非常強調主觀能動性而非一味地訴諸客觀他人。孔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履一簣,進,吾往也”(《子罕》)孔子在這里引用了一個堆土成山的比喻[1],雖然只需要倒下一筐土就能成功,但是由于自己的停止并未成功;雖然僅僅只是倒下一筐土,但是由于自己的堅持最終成功。通過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孔子深刻地說明了仁德修養雖然不是很難,但是貴在堅持,持之以恒之后,仁德自然而然就修成了。
培育“仁德”要從主觀出發,孔子主張嚴于律己,寬于待人,“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學而》)作為君子,一個有仁德的人,不怨恨別人不了解自己,即使了解自己,也不可能讓人人都對自己有著百分之百的了解。而是應該羞愧自己對于他人了解不夠,真正的君子之嚴應該在對于自己之于他人而不是訴諸他人,即孔子所指出的“薄責于人”,這樣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從而有利于良好、健康的人際關系的形成。
(二)“能近取譬,為仁之方”
對于道德修養盡管孔子有著比較高的要求,但是這種要求并非高不可攀。個體只要著手努力,腳踏實地,自然能做到。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想做到仁并不難,只要我們真正想去做,從身邊實際的事情著手去做,那么做到“仁”就不會是一件多么難的事。孔子對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艱苦生活中仍然“不改其樂”表示贊嘆:“賢哉,回也。”(《雍也》)這里,顏回并沒有做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和顏回一樣處于“陋巷”中的人有很多,但真正能像顏回“不改其樂”的卻少之又少。
因此,孔子是非常主張誠信和言行的一致,在學習、踐行圣人的品德方面如果有誰不懂裝懂、言行不一,孔子是非常深惡痛覺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在學習、觀察他人時,指出“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公冶長》)對于我們要了解他人,不僅我們要看他說了什么,而且他做了什么也同樣重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具備較強的實踐精神,培育、踐行良好的品德關鍵還是要從實踐出發。
(三)“篤信好學,死守善道”
孔子指出,為人的修養、道理與其說是先天的,不如說是經過后天學習得來的。而我們應該學習的內容是什么?答案是“禮”。同“仁”一道,禮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仁”指涉道德原則,是和美德倫理學相關的范疇;“禮”則指涉具體的道德、禮儀規范,是與規范倫理學相關的范疇。“仁”是“禮”的內在要求,“禮”是“仁”的外在體現。孔子所主張的“禮”、我們應該學習的“禮”在當時主要是指西周時期確立的各種禮儀規范以及相應的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孔子要求學者“篤信好學,死守善道”(《泰伯》),即堅定信念并努力學習,誓死守衛并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可以看出,重要的是孔子還要求學者除了學習,在原則、大道問題上還必須擦亮眼睛,堅決不惜任何代價捍衛并完善治國和為人方面的重大原則。孔子認為,要想實行“仁道”,就應該在對自己的日常言行上嚴格要求,“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顏淵》)也就是說,我們在平時日常生活應該“視聽言動皆合乎禮”,第一需要做的是得讓人懂得“仁道”。這正如孔子所言:“仁者不憂,知者不惑”(《憲問》)“不學禮,無以立也”(《堯曰》)君子之道可以體現在這么兩個方面: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要想達到不憂愁、不迷惑的君子境界,必須先學“禮”。如果我們不學“禮”這種相應的規范和要求,那便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立足。對于君子,孔子也要求“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雍也》)一方面廣泛學習歷代文獻是大有必要的,同時也要用“禮”的要求來約束和規范自己。
(四)“內省吾身,改之為貴”
孔子在《子罕》篇中說:“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對于符合禮法的正言規勸,誰能不聽從呢?但唯有按照禮法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非常可貴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難免會犯錯誤,為了加強道德修養,必須時時刻刻反思自己為的是發現并改正自己的錯誤。“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過,則無憚改。”(《學而》)犯了錯誤不要害怕,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我們犯的錯誤是什么,而在于我們對待錯誤的態度。“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靈公》)犯了錯誤卻執迷不悟不知錯誤,這是非常令人擔心的。孔子還認為別人知道自己的錯誤并告訴自己錯誤所在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
在知識學習、道德修養上面,孔子認為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是非常值得借鑒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關于教育思想[2],孔子提出了“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和“學無常師”的創見。“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面對生活中不同圈子的不同人以及來自各方面的意見,孔子認為應該批判地對待,凡是他人身上的優點、長處都值得好好學習;如果是合理的意見、建議也應該及時吸取、采納,同時還要“改之為貴”;如果遇到了順從自身心意的意見,不能盲目高興,不加分析,而是應該“繹之為貴”,理性地看待、分析這些觀點意見而不是讓高興沖昏頭腦。
二、“為仁由己”修養方法的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一是“為仁由己”有助于提升人們對于道德的意識和覺悟。“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1]。”孔子大力批判了“學者為己”的態度,而強調“為己”。“為己”即成就自己,“仁”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孔子提倡追求君子的理想人格,重視道德的力量,目標是培養有德行的君子[1]。“為仁由己”最終是為了成就自己,憑借的是良好的品格。這樣人們道德的主體意識、自律意識和自覺意識得到了激發,提升了人們對于道德的認識和體悟,有助于人們認識到道德不是使人們想做什么而做什么,而是如孔子所言人到古稀之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二是“為仁由己”有助于人們的道德實踐意識的增強。孔子強調“為仁由己”[1],是為了匡正人心、匡正社會,不僅僅是喊出一個口號那么簡單。孔子是一個具有高度實踐精神的思想家,“為仁由己”強調“仁”的實踐意義,它是人們踐行美德的一種途徑,將內心堅守的美德原則外化,為的是養成君子品格和形成內在超越。這樣,人們就能意識到每個人都是自己行動的主人,促使人們注重自身的道德實踐。孔子主張的“學”,不僅僅是知識文化[1],還有禮法規則以及如何根據時機適時運用。
(二)有助于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人類道德修養的提高,最終體現在人際關系的融洽。在社會當中,每個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如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是社會公民,總是要處于、面對各種各樣的關系網絡之中,如家庭關系、師生關系、男女關系等,在強調人的主體性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是社會當中的一員。通過“為仁由己”,將內心的“仁”轉化到外部實踐,用仁愛的原則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因此“為仁由己”是要求我們在人群當中,互敬互愛,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各種分歧,但這并不是成為和諧人際關系的障礙。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對于具體問題的看法不必茍同于對方。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人與人之間很難做到高度認同,因此我們要用“仁愛”的心態,通過“為仁由己”的方法,理解和體諒他人,這樣人與人之間就成功地邁出了相互理解的重要一步,從而有助于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譚錦.孔子“為仁由己”倫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7.
[2]鄒新,趙建功.論孔子的仁學[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4):95-97.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