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穎
摘? 要:近代高等教育發展浪潮引起了民眾對其普遍關注,包括政府、群眾在內的社會主體頻繁對高校教師工作績效質疑,認為完全不存在所謂的工作壓力。正是這種假象性認知造成社會對高校教師身心健康的完全忽視。事實上,無論是近些年頻發的高校教師猝死事件,還是逐年上升的有關高校教師工作時間方面的研究,都揭示了高校教師行業工作壓力大、工作強度高的真實境遇。高校教師工作狀況事實和社會想象之間存在著差距和矛盾。因而研究其工作時間問題以保持高校教師身心健康、高效輸出科研成果是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師壓力過高的原因,并提出尊重行業發展規律、行政工作時間調整等緩解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教師;工作時間;學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5-00-02
高校教師不僅代表著國家前沿的知識和研究水平,而且承擔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責任。目前,高校都實行彈性工作制,但是這并不代表高校教師都在高效率輸出科研成果,仍有一些與學術聯系弱的次級工作(主要指一些行政工作在時間占比上多)與學術工作時間安排形成分庭抗禮之勢。這一矛盾使得高校教師愈發感到工作壓力大。高校教師不僅要承受研究生偏激行事事件的譴責,更有教師因過度勞累而搶救無效的惋惜之事,甚至爆出教師不講師德、猥褻女同學等一些讓人嗤之以鼻的骯臟之事。“壓力大”“過勞”“心理畸形”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應該引起人們對高校教師的重視。如何合理調配高校教師的日常工作時間以保持其身心健康、保證高效輸出科研成果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教師壓力過高原因
(一)高校教師的行業特征
社會賦予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以神圣的地位,對于高校教師的描述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導致謀得職位的博士生對自己以后的發展期待過高、對自己應有的知識回報期待過高。可惜的是,目前教師并不是薪酬最高的職業,尤其是高校教師。在2000年有學者曾做過統計,發現高校教師的收入遠低于外企和國企中電力、銀行等行業中同等學力的職員,與普通工人的收入相差不大,這就導致高校教師生活壓力增大,卻無能為力。此外,高校教師存在著倒計時生存壓力。教師每年的評教考核都有嚴格的時間規定,如果在規定時間內沒有有效的科研成果輸出,那么該教師聘期結束就面臨著被迫離職的風險。并且,科研課題的結課時間也有明確規定,一些相對創新或是要求技術性很高的課題不是簡單的花費幾個月就可以完成的。在研究課題的過程中,不可抗力因素也會導致課題無法按時完成。但是,如果高校教師不拼命申請科研項目,那么就沒有科研經費支撐科學研究的繼續進行。
(二)高校教師行政工作冗雜
高校不僅是一個專業的學術型機構,同時也具有很強的行政機構性質。在日常工作情境中,高校教師除了進行科研和教學,還有大量時間被迫用來應付行政工作。行政部門雖然工作界限清晰,但是要求不同的部門承擔不同的任務環節,一個事件的完成可能需要很多部門參與、審核,但這一規定對教師來說就變得煩瑣和冗長。整日待在被驅動的氛圍中,分給科研的時間慢慢變少,即使偶爾空出一部分時間,自己也無暇靜心思考,高質量學術成果的出現成為鳳毛麟角。大學行政管理部門本應該是為高校教師提供工作支持的部門,是緩沖高校教師學術壓力的喘息之地,現如今情況卻是本末倒置。并且,對于行政事務的處理并沒有詳盡規定,各種形式化、復雜化、非必要的實物充斥在高校教師的工作中,成為制約其時間利用的短板。這不僅消耗了高校教師對科研的熱情,甚至會對科研喪失信心。
(三)工作與生活時間界限的模糊
隨著物質生活的逐漸豐富,人們在時間的公共用途和私人用途分界越來越清晰。以高校教師為代表的一些指向創新的腦力勞動者卻面臨日益模糊的時間界限。盡管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已經進入成熟階段,但是高校教師具有示范性的工作屬性依然沒有消減。高校學生尚且有“上課”“下課”“放假”的時間,反觀高校教師卻沒有所謂的“休息”“下班”這種時間上的明確界限,工作內容被安排在一天內的每一分鐘。有些學校甚至會安排教師每周抽出幾天給帶班的本科學生答疑,可是學生出勤人數卻是寥寥無幾。更荒謬的是,學校還會安排相關人員檢查教師的出勤率,這讓原本就沒有時間做科研的教師更加分身乏術。
二、緩解高校教師壓力的對策
(一)尊重行業發展規律
高校教師人力資本積累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機會成本,因此需要增加工作投入、多渠道地獲取經濟收入來填補機會成本的缺口。同時,薪酬水平沒有競爭力。面對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帶來的各項高額消費,高校教師不得不更大限度地延長工作時間,壓縮休息時間來獲得市場的外部收入,產生極大的過勞風險[1]。
第一,可以考慮提升高校教師的薪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高校教師的產出和收益是一致的。這樣可以為高校教師提供穩定的心里建設,為其潛心做學問、傳道授業、產出高質量科研成果提供一定保障。
第二,社會輿論容易對高校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長期以來形成的社會認知是公眾認為教師是超人般的存在,對教師行業充滿期待。下至幼兒園教師,上至高校教師,都無一避免產生負面的社會輿論。公眾習慣于將事情放大,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教師行業加以責備。“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使每位教師在選擇這一行業時自覺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誠然, 人們希望教師恪盡職守,無私奉獻,但是同時更希望教師的辛勤付出可以得到公眾的認可,以偏概全的責怪難免會使教師感到心寒。教師是培養祖國花朵的園丁,培養國家之棟梁是每位稱職教師的終極目標。只有社會給予適當的理解和關懷才會使其更加心甘情愿地為培養新的優秀人才鞠躬盡瘁。
第三,人才引進年輕化趨勢使高校教師的生存壓力更加緊張。對于年輕教師而言,學校領導和校內資歷較老的教授易于對其寄予厚望。但是年輕教師缺乏經驗,會存在學術經驗短缺、學術程序魯莽等缺點,同時他們還需要考慮是否組建家庭的問題,生活重心有些許偏頗是不可避免的問題。而對于年齡較大的教師而言,雖然學術經驗豐富,但是獲取資源的能力有限,信任度不高,更有年長教師在數次評職稱失敗后直接放棄科研,轉而從政。這樣既浪費了多年的學術經驗,也喪失了輸出有效科研成果的機會。所以,應當有針對性地對學術制度進行彈性設計和調整,秉持一種“有能力者優先,能力薄弱者鼓勵”的態度[1],保證各年齡階段教師在學術研究上有共同的進步目標,避免產生為了利益沖突而相互防備的局面。同時對于職業中后期的高校教師,應該給予機會去適時調整職業生涯目標。例如,鼓勵資歷深的教師多從事教學工作,為培養下一代優秀的科研人員打好基礎。
(二)行政工作時間調整
眾所周知,學術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學者擁有足夠的激情與耐心,同時要求學者不僅擁有足夠堅實的基礎,更需要在后期花費大量的時間沉淀。這樣,在經過不斷地琢磨和思考后,才有可能抓住一閃而過的靈感。在這個要求上,學者無論是閱讀還是思考,要想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全新突破,就需要保證有高深度、高質量的連續時間以維持思維的連貫性。為了保證高校教師擁有絕對科研時間不被行政時間肆意占用,相關規定應該保證教師的時間分配權益,她適當弱化教師在行政工作中的位置、減少不必要的行政會議等,以此保證高校教師的科研時間。
此外,年齡和性別不應該成為評判教師學術水平的標準,職稱高低也不應該成為是否延長行政工作時間的依據。建議學校可以對高校教師進行相對開放式的管理,在保證學術氛圍的前提下,給予其足夠自由的競爭空間。同時還應該重視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安排其進行健康體檢和心理咨詢服務,或是制定相應的健康級別評定,要求所有任職教師在任職前、任職中、任職后均要進行測試。只有在確保教師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才能使其在做學術的期間有效輸出勞動成果。
(三)分離工作、生活時間
推行合適的休假制度,給高校教師更加彈性化的空間完成科研工作。高校教師的學術創新需要相對放松的氛圍。以國外學術氛圍為例,許多影響世界的學術創新都是在早茶廳、咖啡廳甚至午后酒吧里產生的。這說明學術研究雖然需要扎實的專業基礎,但不是坐在辦公區域內思考出來的,更需要催化劑來啟發學術靈感。所以,學術休假是必要的。如果在模糊工作和生活時間邊界的同時,強制性要求教師在有限時間內給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三、結語
中國有句俗語是說,釣魚的時候要時常將釣魚線松一松、放一放,這樣才可以使魚兒上鉤,學術研究亦是如此。高校教師的周期性疲乏可以通過學術休假這一建議得到緩解和改善。同時也可以申請在學術假期,保證給予高校教師充足的科研經費,使其科學研究沒有后顧之憂。這看似是對教師行業的寬容,實則是從另一個角度督促高校教師專心科研,使其感受到學校甚至國家對自己寄予的厚望,產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使教師更加奮發前進。
參考文獻:
[1]劉貝妮.我國高校教師過度勞動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博士論文,2017.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