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小燕
血液透析(HD)是終末期腎臟病患者維持生命、改善生活質量的主要治療措施,但透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低血壓會導致部分患者提前下機,減少透析時間,影響透析效果,甚至危及生命。那為什么透析過程中容易出現低血壓呢?又該如何預防?透析前后還有哪些注意事項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血液透析是根據膜平衡原理將患者血液與含一定化學成分的透析液同時引入透析器內,在透析膜兩側流過,分子透過半透膜作跨膜移動,達到動態平衡。患者體內積累的小分子有害物質得到清除,人體所需的某些物質也可由透析液得到補充,所以血透能部分地代替正常腎臟功能,延長患者生命,故被稱為“人工腎”。
血液透析中收縮壓降低20mmHg以上或降至90mmHg以下,伴或不伴低血壓癥狀,稱之為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IDH),是HD最常見的并發癥。IDH發生的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大家比較公認的是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而其他因素(如HD時間長、體質指數大、超濾量大、難以達到目標體質量、基礎血壓低及透析液溫度高等)幾乎是通過影響這兩方面來導致IDH發生的。
由于IDH可極大增加HD患者病死率,臨床會通過下列方法來盡量降低IDH的發生率:
調整透析方案 HD方式有很多種,如低通量HD、高通量HD、血液濾過、血液透析濾過(HDF)等。對于長期規律HD患者,規律行HDF可降低IDH發生率。對反復發生低血壓的患者,可以考慮增加透析次數,縮短每次透析的時間,采用“先快后慢”的方法,即透析開始2小時內的脫水量占總脫水量的1/2~2/3,減少透析后期對心血管系統的負擔。
嚴格控制透析間期體質量增長 嚴格控制水、鹽攝入量是控制體質量增加過度最有效的措施,透析間期體質量增加應少于標準體質量的3%。避免透析中進餐,以免因大量血液涌入胃內,導致患者低血壓的發生。
降低超濾率 降低超濾率可降低心肌缺血、心肌頓抑、多器官低灌注和透析后疲勞風險。
低溫透析 在透析過程中,透析液溫度控制在35~36℃,低溫透析對心血管不穩定的患者,特別是對常溫透析發生癥狀性低血壓者是有效的方法。
合理使用降壓藥 對易發生IDH 者,囑HD當日停用降壓藥物,因血管活性藥物可影響患者低血容量的反應;也可將降壓藥物調整至晚間給藥。
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也不要過于擔心,過程中醫護人員會給予密切的血壓、脈搏、心率監測,一旦發現發生低血壓,會采取停止超濾、吸氧等急救措施來保障您的安全。另外,患者自己也要注意觀察和體會,一旦出現頭暈、心慌、胸悶、冷汗、惡心、嘔吐、肌肉痙攣等癥狀,要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此外,在透析前后,患者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觀察血管通路情況,看有無腫脹、滲血及針頭滑脫等情況;并注意透析管路及透析器內血跡的顏色,若血液色澤變深變暗、透析器中出現顏色深淺不均,要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2.透析結束時,應測量血壓,如血壓正常,也要靜躺幾分鐘再緩慢坐起幾分鐘后慢慢起床,以防止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3.透析前后都要稱體重,便于了解病情和脫水的情況。
4.血液透析會丟失一定量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同時有促進蛋白異化作用,造成負氮平衡,故透析結束后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適量熱量。同時要注意維持水平衡,限制鈉、鉀、磷的攝入,增加鈣的攝入,補充水溶性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