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是高校推進創新發展、內涵發展、轉型發展和特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地方師范院校要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推進學校教育教學綜合改革的突破口,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機制、打造高質量的課程群、構筑開放式的實踐平臺、構建多層次的賽訓體系、搭建專業化的服務平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地方師范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4-0009-03
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是高等學校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是高校自身推進創新發展、內涵發展、轉型發展和特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對于推動區域性高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方式改革,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地方師范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理念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而且可以使這些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并將這些思維和精神代代相傳[1]。近年來,曲靖師范學院把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作為推進學校教育教學綜合改革的突破口,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圍繞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這一核心目標,通過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機制、打造高質量的課程集群、構筑開放式的實踐平臺、構建多層次的賽訓體系、搭建專業化的服務平臺,初步形成了具有典型的師范教育底色加創新特色的工作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應用型轉型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成為了區域內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典型。
一、制度驅動:建立全方位創新創業保障機制
建立健全組織領導和保障機制,是確保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保持常態化持續向前推進的重要手段。曲靖師院建立了“學校主導、部門協同、學院主體、校院聯動”的工作機制,實施創新創業和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以黨委書記、校長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校長擔任院長,教務、招生就業、科技、學生、共青團等部門負責人兼職副院長的創新創業學院,建立創新創業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專題研究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堅持把創新創業工作作為對二級單位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指標,每年單獨組織考核,獎勵考核工作優秀的單位和個人。為在全校凝聚智慧,形成推進創新創業工作的合力,學校明確了全體教職員工都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參與者、推動者和貢獻者,并把創新創業成果與教職工的科研獎勵、職稱評審、年終目標責任考核相結合,充分發揮教職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自覺將本職工作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校在教育綜合改革規劃中把“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導和保障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實施,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一體化建設以及創新創業學院的建設等,健全了創新創業制度保障體系,使創新創業工作體系化、制度化、規范化,促進創新創業工作精細化、項目化、品牌化。各二級單位也同步成立了創新創業工作領導小組、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結合自身學科專業特色,制定目標明確、措施得力的工作實施方案,配備了專職工作人員,安排了辦公場所,劃撥了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專項經費,通過羅列階段性工作清單,持續跟蹤、公開監督、實施崗位責任制等方式,對各項工作的進展情況進行動態反饋,確保了創新創業工作“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有力地推進了創新創業工作不斷向前。
二、教學推動:打造高質量創新創業課程集群
創新創業教育著重在不斷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未來的人才。曲靖師院在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圍繞推進教育教學的改革,突出學生能夠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備專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指標,對57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規定把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環節列入教學計劃的累計學時,理工類專業高于百分之三十五,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高于百分之三十。同時,課程內容按照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要求,以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的“金課”為標準,對全校通識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課程教學大綱和考核大綱進行了修訂。
大學生是落實創新創業教育非常重要的群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工作是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完善,通過課程教學,學生們完成創新知識的學習、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業精神的塑造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鍛煉[2]。因此,健全的學科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課程體系的科學性會直接影響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效[3]。為推進創新創業的普適性教育,學校《創新創業基礎》課圍繞“金課”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兩性一度”標準,引入最新的創業課程內容體系,要求任課教師采取“連接—呈現—體驗—反思—應用”五步體驗教學法授課。在通識教育選修課中增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模塊,開設了10門創新創業管理和實務類在線課程;結合專業和創新創業的融合,聚焦學科專業前沿創新知識,將學科研究新進展、實踐發展新經驗、社會需求新變化及時納入課程內容,每年開設了不少于30門講座性課程;在實踐教學體系中設置創新與創業實踐項目,供學生修讀,初步形成了以創新創業必修課為基礎、選修課為輔助、專業類創新創業課程為支撐的課程體系,通過引導和組織學生深入開展專業技能訓練、素質拓展、雙創實踐,完成相應學分,確保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環節貫穿了創新創業。此外,學校還建立了學分轉換的機制,修訂和完善了學籍管理辦法,實施3~6年彈性學制,放寬修業年限,允許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業。
三、載體牽動:構筑開放式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構建不僅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創業和創新實踐的互動,將創新當作是創業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將創新理念合理地滲透創業實踐中,并且還能夠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的整體素質[4]。學校通過探索構建創新創業實踐體系建設,明確了通過通識教育激發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通過賽事訓練和實踐挖掘興趣學生的創新潛能,通過創客空間培養意向學生的創業知能,通過孵化園區提升創業學生的創業實務,形成了“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成果轉化、創業項目培育、創業項目孵化”的實踐體系。圍繞這一體系的建設,學校按照校級層面建設一個主題功能創新創業平臺,學院層面建設若干個與專業教育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創客空間的思路,分兩期建設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園,規劃設置了創客文化活動區、“一站式”創業辦公服務區等區域,建設了能夠滿足廣大學生開展實踐的低成本、便利化、多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同時,學校出臺了創客空間項目申報立項建設相關實施方案,鼓勵各二級單位探索一院一特色的專創融合實踐孵化模式,經組織申報評選,立項建設了10個創客空間,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探究、研究和創新的開放空間,搭建了“興趣導入實驗、實驗孕育創新、創新助推創業”的創新創業鏈條。10個創客空間入駐了近百個與專業相結合的創新創業培育項目,成功孵化了把高原農特產品與農村精準扶貧結合,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實現年銷售額1000余萬元的云南魔麗魔芋科技公司;在北京一線城市成功創立了年培訓學生近萬人北京博恩思外語培訓學校;在深圳一線城市創立并實現年銷售額超過1000余萬元的深圳遠航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先后被認定為“市級青年創業示范園”“省級校園創業平臺”“省級眾創空間”“全國眾創空間”。
四、賽事促動:構建多層次創新創業賽訓體系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是當前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對于激發廣大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乃至推進高校人才培養范式改革,形成新的人才質量關、教學質量關、質量文化觀,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具有更加重大的戰略意義[5]。曲靖師院通過實踐探索把“互聯網+”大賽與創新創業基礎課程融合,通過課程的成果導向對接大賽的來源項目;把“互聯網+”大賽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相結合,以創新創業項目實踐訓練推動參賽,以項目參加大賽促進實踐訓練成果;把“互聯網+”大賽與推進學校科技成果項目轉化相結合,以大賽組織催生科研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校內形成了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龍頭,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帶動,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創新創業大賽、創業綜合模擬、計算機設計、廣告設計、智能機器人等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為支撐的各級賽事。據統計,“互聯網+”大賽先后獲國賽獎3項,省級獎60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獲得國家級立項項目49項,省級立項項目139項。近三年,曲靖師院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專業和技能競賽獲國家級獎470項,省級獎693項。學校在云南省教育廳主辦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的獲獎成果和立項數量一直位居云南省高校前列,州市高校第一。學校基于大賽和訓練的組織強化學生的實踐,在校內形成了良好的帶動效應,僅“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參與學生就達到了近20%,每年接受創新創業賽事指導和實訓實踐的學生超過了在校生人數的60%。
五、協同聯動:搭建專業化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高校育人的永恒話題,而協同育人、交叉培養是激發大學生潛能潛質、促進全面發展的“一劑良藥”。地方高校要克服創新創業教育“單打獨斗”的狹隘思想,大力挖掘校內、校外育人合力,遵循開放合作、協同一體的育人機制,努力建立政策支持、資金扶持、教育培養、融資平臺、創業實訓等全方位育人體系[6]。學校通過探索建立分層分類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突出面對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學普及,開展豐富的創新創業文化活動,實現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喚醒和創新精神培養。對有創業興趣學生,開展創業培訓以及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賽事和訓練、創意產品設計大賽等活動,提高創業素質與能力。對有創業意愿學生,實施“創業種子”或“創業苗圃”,入駐創客空間,開展項目的培育與前端孵化,使學生創業行動促成創業實踐。對有強烈創業愿望學生,引導他們組建團隊開發項目,攜項目入駐園區開展孵化實踐,畢業后帶項目走入社會。為推動建立這一服務體系,學校把“推進專業化服務能力建設”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先后組織開展了專業化師資培訓200余人次,遴選聘任了50名校外創業導師,其中2名導師入選了教育部全國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對入駐園區的企業和孵化團隊,學校協調政府相關部門,先后幫助36個項目獲得政府“貸免扶補”、創業無償資助等合計100余萬元資助,減輕了創業學生的資金負擔。設立創新創業一站式服務平臺,與曲靖經開區行政審批、人社、稅務、地方事務、市場監督等部門協同聯動,共建政務服務站,安排校內外人員實行“雙導師制”,為學生提供為學生提供政策宣講、創業咨詢、注冊辦理、財務代賬、融資服務、商標注冊等“一站式”服務,把學生“扶上馬”還“送一程”。為了不讓一個學生在創業的路上掉隊,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與各二級單位、校友資源三方協同,扶持了18名孤兒學生入園開展創業體驗和實踐,并積極聯系曲靖市人社部門和培訓機構,強化對他們進行創新創業賦能,開辦了電商創業實戰營、創業技能等培訓班,目前已培訓了4期,共計500余人。此外,學校通過整合QQ、微信、網站等平臺建立了雙創全媒體矩陣,定期邀請企業家、創新創業導師到校開展“創想曲師”論壇沙龍活動,營造濃郁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創新創業儼然成為大學生的一種時尚和追求。
通過近年來堅持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學生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顯著提高。據第三方機構對學校2016至2018屆等三屆畢業生培養質量進行跟蹤調查顯示:畢業生的總體創新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滿意度均高于87%。學校連續多年被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表彰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先進集體”“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創新獎”“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等榮譽,彰顯了區域性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鮮明特色。
參考文獻:
[1]童玲.對地方師范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
[2]王娜.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9).
[3]張金霞,朱曉紅.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育人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
[4]陳彩彥.“互聯網+”西安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舉辦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78/A08/.
[6]陳煉.對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4).
作者簡介:張光位(1979—),男,漢族,云南宣威人,單位為曲靖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