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推進,我國“實質綠”債券市場穩步發展。本文以已披露環境效益信息的公司信用類債券為基礎,估算了全部“實質綠”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的綠色項目所產生的環境效益。為完善“實質綠”債券信息披露制度,建議統一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標準,推進“實質綠”債券數據庫建設;對“實質綠”債券制定差異化的監管激勵政策,提高“實質綠”債券發行人信息披露的積極性。
關鍵詞:“實質綠”債券 ?環境效益 ?信息披露? 碳減排
“實質綠”債券市場概況
(一)“實質綠”債券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國貼標綠色債券市場獲得較快發展。同時,債券市場上還存在大量未貼標、實際投向綠色項目的“實質綠”債券,其也為推動綠色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8年,受綠金委委托,中央結算公司與中節能公司合作完成《綠色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制度及指標體系》課題研究,構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綠色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標體系,并首創“實質綠”綠色債券評估認定方法。該方法認為募集資金投向符合四項綠債標準之一,且投向綠色產業項目的資金規模在募集資金中占比不低于50%(或發行人綠色主營業務收入占比不低于50%)的債券,可被認定為“實質綠”債券。經過3年的“實質綠”認定工作,中央結算公司和中節能公司識別出2017只“實質綠”債券,并不斷進行更新,同時通過中國債券信息網定期發布識別結果。
(二)“實質綠”債券發行情況
中國“實質綠”債券市場穩步發展,市場參與主體較為多元化。截至2020年12月31日,債券市場上存續“實質綠”債券規模達39689.5億元,其中,貼標綠債存量規模為8475.5億元(見表1)。
在“實質綠”債券中,政府支持機構債的存量規模最大,占比接近四成(39.64%);地方政府債存量規模緊隨其后,占比為19.41%;企業債、中期票據、金融債和公司債占比相近,分別為11.58%、11.02%、7.98%和7.56%;短期融資券、國際機構債和項目收益票據存量規模較小(見圖1)。
(一)中債-綠色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標體系概況
2021年4月,為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夯實綠色債券市場發展基礎,中央結算公司中債研發中心、深圳客戶服務中心聯合發布《中債-綠色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標體系(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標體系”),以及2020年“實質綠”公司信用類債券2樣本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數據,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此版指標體系是在2018年研究課題《綠色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制度及指標體系》基礎上的進一步優化。該指標體系符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以下簡稱“新版目錄”),涵蓋新版目錄所涉及的綠色行業,包括6個大行業和203個子行業。結合債券實際產生的綠色貢獻,該指標體系進一步補充了符合“實質綠”標準的地方政府債和鐵道債兩大類別,一共設計了30個通用指標和13個特殊指標(適用于單一行業)。
這是國內首次依據新版目錄,針對細分行業制定的定量分析指標體系,實現了環境效益的可計量、可核查、可檢驗,將有助于為監管部門對有關碳中和數據的統計進一步提供參考。
(二)“實質綠”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基本情況
按照指標體系,本文重點對917只“實質綠”公司信用類債券環境效益信息進行研究和分析4。
從具體披露情況來看,在917只“實質綠”公司信用類債券中,有450只債券披露了環境效益數據,占比約為50%。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這450只“實質綠”公司信用類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的綠色項目約可支持二氧化碳減排6508萬噸/年,二氧化硫減排30萬噸/年,氮氧化物減排13萬噸/年。據此估算,全部“實質綠”公司信用類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的綠色項目可支持二氧化碳減排13016萬噸/年,二氧化硫減排60萬噸/年,氮氧化物減排26萬噸/年。每億元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的綠色項目可支持二氧化碳減排6萬噸/年,二氧化硫減排177噸/年,氮氧化物減排94噸/年。
部分公司信用類債券僅披露了節約標準煤的規模,總規模共計32萬噸/年。參考節能量與碳減排量的折算公式6,可得出這部分的二氧化碳減排量是77萬噸/年。因此,全部“實質綠”信用類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的綠色項目可支持二氧化碳減排共計13093萬噸/年。
由于“實質綠”公司信用類債券占全部“實質綠”債券樣本量的1/2,據此初步推算,全部“實質綠”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的綠色項目可支持二氧化碳減排2.62億噸/年,二氧化硫減排120萬噸/年,氮氧化物減排52萬噸/年。“實質綠”債券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發揮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此外,通過測算“實質綠”公司信用類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情況,筆者發現,綠色債券的環境效益衡量不能僅關注用于綠色項目的資金量,更應關注單位資金產生的環境效益。如表3所示,債券B雖然用于綠色項目的資金規模少于債券A,但是債券B的單位資金碳減排量和債券碳減排量均高于債券A。
一是建立統一的“實質綠”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標準和制度。建議建立強制性發債企業環境效益信息披露制度,進一步細化綠色債券信息披露指引,提高市場透明度。在中債-綠色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標體系向市場征求意見并完善后,可在深圳探索將其作為地方標準試點應用,待成熟后逐步推廣為國家行業披露標準。
二是構建環境效益信息披露平臺,推進綠色債券數據庫建設。可依托中國債券信息網建設綠色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平臺。環境效益信息披露以“實質綠”債券發行人為主,中介機構為輔。發行人主要負責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數據填報,中介機構主要對發行人環境效益信息填報工作進行輔導。
一是對符合“實質綠”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標準的債券,制定差異化的監管和激勵政策。建議在宏觀審慎評估(MPA)指標體系中,增設“實質綠”債券發行、投資和承攬承銷等指標并設置相應分值,鼓勵金融機構更多參與和“實質綠”債券相關的業務。建議對“實質綠”債券的發行機構給予利息所得稅1個百分點的稅收優惠。對金融機構持有的“實質綠”債券,建議在風險權重、資本占用等監管指標上給予特殊的靈活性,如降低商業銀行持有的“實質綠”債券1個百分點的風險計提。
二是對符合“實質綠”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標準的企業債進行沙箱實驗。探索由“實質綠”債券發行人付費,由投資人選擇評級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方式,以提高評級結果等信息的公允性。鼓勵運用證券化手段,對穿透底層的綠色企業信貸ABS放開發行規模限制,發揮信貸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合力,幫助綠色科創企業發展壯大。
三是對符合“實質綠”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標準的債券,發行不設評級門檻,并優先審批。建議簡化“實質綠”債券發行的審批程序,對“實質綠”債券優先審批,真正提高綠色資產的流轉效率。對于優質“實質綠”債券發行人,在后續發行過程中,從程序上設立綠色通道,無需再次審批,鼓勵直接發行。
四是對符合“實質綠”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標準的債券,推動跨境交易。允許“實質綠”債券在盧森堡、新加坡等國際交易所進行境外交易,在中央結算公司辦理結算。允許境外投資者以綠色債券作為質押品進行回購交易,并考慮納入全球回購主協議(GMRA)。
注:
1. 四項標準為中國人民銀行《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15 版)》、國家發展改革委《綠色債券發行指引》、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綠色債券原則2015》和氣候債券組織(CBI)《氣候債券分類方案》。
2. 指符合“實質綠”標準的公司信用類債券。公司信用類債券包括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超短期融資券、定向融資工具和企業資產支持證券。
3.《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于2021年4月發布,將于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4. 由于符合“實質綠”標準的金融債和地方政府債環境效益信息披露不充分,本文的分析將限定于公司信用類債券。
5. 債券投向綠色項目所產生的環境效益=本期債券用于綠色項目的金額×(環境效益信息披露的環境效益/項目總投資金額)。
6. 根據《“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國發〔2011〕26號)、《節能量測量與驗證技術通則》(GB/T 28750-2012)、《綜合能耗計算通則》(GB/T 2589-2008)、《“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算細則》(環發〔2011〕148號),對于僅披露節約標準煤量的債券,按照此公式進行折算:二氧化碳減排量(噸)=節約標準煤量(噸)×2.4。
作者單位:中央結算公司中債研發中心
責任編輯:魏海瑞? 劉穎? 鹿寧寧
參考文獻
[1] 廖原, 安國俊, 商瑾, 馬賽. 2020年中國“實質綠”債券市場運行情況報告[J]. 債券, 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