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波
本學年,學校黨委組織舉行“深入學習‘四史’,牢記初心使命”學習會和系列學習活動。學習會議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鐵、信心如磐,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要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必須回望來時的路,看清腳下的路,堅定前行的路;通過學習會和系列活動體會如下:
“四史”雖然各有特色各有“知識點”,但不能簡單認為它們是單獨存在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教育要打通起來,并與地方史等身邊的歷史貫穿起來。學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是黨員領導干部的必修課。但是,“四史”在時間上跨越500多年,在內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容量。因此,有效推進“四史” 學習教育不能簡單地斷代,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氣抓住重點區分層次,要從依次遞進的歷史知識、歷史經驗,歷史精神、歷史方法四個方面在認知、情感、意志、行動四個層面著力。
第一,學好歷史知識,形成歷史認知。
歷者過也,史者事也。歷史通常是以時間、事件、人物、關系、環境、思想和影響等知識要素對過去的敘說。“四史” 學習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對相關信息的了解掌握和認知,首要的是學習重大歷史節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環境、歷史思想和歷史影響等。比如,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就少不了莫爾的[烏托邦]巴黎公社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1956年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建立,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等。黨史和新中國史的學習,就少不了新文化運動,1921年黨的創建,1935年遵義會議,抗日戰爭勝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一五”計劃等等。改革開放史的學習,就少不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經濟特區,浦東開發開放,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 加入WTO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四史”雖然各有特色和各有“知識點”,但不能簡單認為它們是單獨存在的。通過學習教育既要清晰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之間的區別,更要明白它們在歷史理論和實踐邏輯上的密切關聯。這種關聯可簡單歸納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推動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包括俄國十月革命勝利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的重要條件;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歷史是以社會主義為取向建立新社會新國家的歷史。
以1949年為起點的新中國史是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推進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探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社會主義從一種模式走向多種形態的歷史;改革開放史既是黨史新中國史,也是社會主義在中國深入發展的歷史,即一以貫之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這樣聯系起來學習,可以更深刻地體會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明白我們是誰以及從哪里來往哪里去。
第二,吸取歷史經驗,把握歷史大勢。
假如說“四史”的知識是“一點一點”的,那么將點串起來由點到線,就構成了 “一部一部”的歷史。這樣的歷史從來都不是直線演進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在人類從民族史進入世界史的條件下更是如此。這樣的歷史是人們在不斷熟悉歷史規律、總結歷史經驗和吸取歷史教訓基礎上蜿蜒前進的歷史。在這個意義上“四史”學習教育中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基于知識學習,更清晰地洞察歷史發展中的合價值性與合規律性,更好地把握歷史進步規律與發展趨勢,這當然是一個“高標準”;其“低要求”就是吸取歷史教訓,在前進的道路上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至少是歷史上發生過的悲劇不要再折騰再上演。
“四史”中蘊含了很多規律。比如,馬克思主義基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論兩大發明超越空想社會主義,揭示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四史”中也有經驗和教訓。蘇聯在建立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取得了重大進步,并在與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的對照中彰顯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優越性。但是,蘇聯這一體制沒有隨著時代和環境變化而進行適應性改革,無法進行自我革新,尤其是蘇聯無產階級政黨逐漸背離了人民立場,結局是政權喪失國家解體。
中國共產黨善于在歷史學習中總結經驗熟悉規律不斷前進。這表現在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際結合起來適應時代變遷與社會變革,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不斷深化熟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現代國家管理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黨的領導和執政規律,這是黨領導人民創新“兩大奇跡”,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四史” 學習教育就是以史明志、以史為師、以史為鑒,就是學習歷史大道把握歷史大勢,就是基于歷史經驗理性和規律把握現實,必將有助于增強廣大黨員干部堅定“四個自信”。
第三,傳承歷史精神,堅守歷史使命。
偉大的歷史無不沉淀為精神,精神又無不是歷史的。黨的精神建設融匯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貫穿于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并成為我們的一種獨特政治優勢。特殊是革命戰爭年代鍛造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的抗美援朝精神、大慶(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和 “兩彈一星”精神等,改革開放時期孕育的小崗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擊非典精神、奧運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等,構成了我們黨和國家的精神譜系,必須傳承好、發揚好。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精神力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能夠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假如說歷史事件是過去的會定格的,歷史經驗也可能是有局限的,那歷史精神就是“永恒的”,可以傳承并發揚光大的。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歷史精神的學習傳承。他強調,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以說真正學好歷史精神,用歷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發廣大黨員干部的歷史擔當、情懷、責任、信念,讓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恒奮斗,正是“四史” 學習教育的精華所在。
第四,梳理歷史觀念,用好歷史方法。
樹立正確歷史觀學好歷史方法論,是知識學習經驗和規律學習 精神學習的實際運用與行動,也是“四史” 學習教育的高要求。要逐步形成深化鞏固這樣的歷史觀;歷史是持續的不能簡單地斷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 、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教育要打通起來,通過學習教育,樹立大歷史觀,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等。
歷史是整體的、多彩的,不會完美無缺沒有瑕疵,不能用現實切割歷史,也不能用歷史否認現實。要通過“四史”學習教育,反對任何形式的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反對丑化黨和國家形象,或詆毀誣蔑黨和國家領導人英雄模范,或歪曲黨的歷史、新中國史和人民軍隊史的言行。歷史是合力形成的“多線的”,要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現象和歷史問題。即便是歷史失誤挫折,也要在歷史的環境下、方位上正確看待和認真分析。尤其是對所謂“歷史終結論”等要有清醒熟悉,做到政治清醒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邪路。
歷史是相通的,世界是“平等和諧的”。雖然當前呈現了一些“逆全球化”思潮和行動,但在世界歷史條件下,全球化不可逆轉,自我封閉必定落后。同時,在“一球兩制”長期共存的環境下,還要樹立“長線歷史觀”,既反對“崇資病”,也反對“恐資病”,正確熟悉并處理好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共產黨與其他國家的政黨、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要交流溝通取長補短,推動文明對話互鑒,充分汲取和借鑒人類文明創新的一切成果。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四史” 學習教育不能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而要在堅持正確歷史觀的基礎上,學會歷史思維培養歷史視野、增強歷史擔當。要“歷史結合現實學理論聯系實際學”,把自己擺進去、工作擺進去、責任擺進去,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新環境。
總之,學習好“四史”,堅定信仰信念信心、傳承紅色精神、汲取奮斗力量,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奮力在新時代有新擔當新作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云南商務職業學院 ?云南嵩明 ?6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