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顯慧
摘要:為了傳承與發揚我國傳統民族文化,提出了將傳統融入民俗文化教育整合進中小學生教育體系中的建議。文章從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教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非正常的文化產生影響效果的基礎上,對其在中小學生中實施策略進行探究,分別是轉型傳統觀念、導入課堂教育以及積極開展校內活動。措施的有效實施,將會助力于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教育進程,提升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水平。
關鍵詞:節日感;傳統節日;教育;路徑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中形成的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是承載民族認同感,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載體,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充分發掘、合理運用中國節日民俗教育資源,發揮其德育教育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小學生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教育開展的意義
1傳統節日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存在統一性
傳統文化通常帶有一定的地方性內涵,不同民族的節日,均可以被視為呈現這個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傳統文化經過數次的提煉,凝聚成為個體的行為方式,定局為形式各樣的社會方程式。節日文化是一類以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氣氛為重要表征,整合進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中,可以感受到了其對現實生活實踐的深刻影響。借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的形式,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從自我封閉至開放的過程,等同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生活化、大眾化的過程。
2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教育是對非正常的文化的警惕
在全球化時代中,傳統民俗文化的生存與發展環境發生一定改變。在世界大格局中,西方國家在文化生產與傳播環節上占據一定優勢,民族傳統文化價值受到一定沖擊,故此積極開展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解除我國傳統文化危機。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節日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第一,提高中學歷史教師的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素養。要想通過歷史學科的教學提高中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知,首要取決于實施教育者自身節日民俗文化素養的高低。因此,提高歷史教師的民俗文化素養尤為重要。歷史教師要提升對中學生進行節日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從而有效地進行在歷史學科中的節日民俗教育。面對歷史教材中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內容,歷史教師要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通過自學、進修、合作學習、合作備課等形式,對教材進行細致地研究,從宏觀上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深人挖掘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的切人點,從而更好地適應教學發展的需求。
第二,開設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地方校本課程,納人學校教學計劃。校本課程是相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提出來的,它是以某所學校為基地而開發的課程。校本課程作為在實踐中開發的課程,具有更為生動、準確、有效的教學資源。它不僅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資源優勢,最重要的是可以發揮地域優勢。在中學中國歷史教學中,建立和開設傳統節日民俗校本課程意義重大,它可補充中國歷史教材有關傳統節日內容的不足,不僅彌補課程體系中傳統節日文化的不足,而且利用當地優秀的節日民俗文化教育學生,更容易被認同和被接納,使學生深切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從而讓學生在節日文化的傳承中,了解祖國、了解家鄉,進而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第三,除了常規的學校教學課程之外,歷史教學課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了解民俗,從而傳承民俗。結合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開展主題活動,活動形式力求豐富多彩,讓學生喜聞樂見,如主題校會、班隊會、知識竟賽、文藝演出、歌詠賽、朗誦比賽、軟筆書法作品、傳統手工藝作品展覽、古詩文頌讀活動、經典閱讀活動、主題活動方案評比等等。通過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使學生通過自身參與活動,增強傳統節日知識,發揚偉大祖國的節日文化傳統。
三、培養節日感,發揮傳統節日對大學生教育作用的路徑
培養大學生的“節日感”,使傳統節日切實發揮教育作用,需要大學生加強文化自覺,主動培養節日感,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聯動并共同發力。
第一營造傳統節日氛圍,增強期待感。一方面大學生要以文化自覺的態度,對傳統節日保留一份濃濃的心理期待和熱情。有人說過,節日需要一種長期和細心的準備。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到節前準備之中,與父母長輩一起布置祭祀用品、節令美食、事象安排等傳統節日物質文化符號,積極營造傳統節日視覺文化氛圍,在“熱火朝天”的節忙中積蓄節日情感。另一方面,“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大學生要善于把濃烈的節日情感和期待進行傳遞和擴散,用“以情動情”的方式共同營造濃郁的節日氛圍,使每一位節日參與人都受到強烈的“節味兒”感染而產生“節日感”。
第二參與傳統民俗事象,增強體驗感。對于大學生而言,如果不能親身經歷和體驗傳統節日的各項安排,“節日感”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大學生要主動參與到各種民俗事象之中,在春節守歲中祈福、納福獲得辭舊迎新的儀式感;在清明節祭祖掃墓中哀悼先人以積蓄生命力量;在端午節賽龍舟中實踐奮勇爭先、團結合作的意義;在重陽節登高祈福中踐行和體驗敬老孝親的道德理念等。
第三升華情感情緒體驗,增強歸屬感。大學生要主動承擔文化責任,在內心深處對傳統民俗活動保留儀式感,對儀式性節日安排保留神圣感。例如,春節前沐浴更衣不僅是簡單清潔行為,還要將其作為辭舊迎新、參加祭祀所準備的凈化儀式;中秋節準備月餅不僅為一飽口福,還要將其作為闔家(包括未團圓的親人和已逝的先人)團圓儀式等,從而升華節日情感。
總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教育的滲透是以往中學歷史教學中的薄弱環節,中學歷史教師要勇于探索,持之以恒,努力結合教學實際,實施對中學生的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教育,從而增強中學生的傳統節日知識,發揚偉大祖國的節日文化傳統,實現民族節日文化的復興。
(茂名教育學院 ?廣東信宜 ?5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