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玨秀


摘要:目的:探討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方式進行干預后獲得臨床效果并觀察對滿意度產生的影響。方法:將我院2019年09月~2020年05月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數字奇偶法分組;預見性護理組(28例):采用基礎護理+預見性護理方式完成合并癥護理;基礎護理組(28例):采用基礎護理方式完成合并癥護理;就組間心功能損傷程度、系列臨床指標水平以及滿意度評分展開對比。結果:預見性護理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損傷一級比例(82.14%)高于基礎護理組(7.14%)明顯,心功能損傷二級比例(7.14%)、心功能損傷三級比例(7.14%)以及心功能損傷四級比例(3.57%)均低于基礎護理組(35.71%)、(32.14%)以及(25.00%)明顯(P<0.05);預見性護理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住院費用少于基礎護理組明顯,住院天數短于基礎護理組明顯,滿意度評分高于基礎護理組明顯(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方式科學運用,可使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損傷程度獲得顯著改善,并且將系列臨床指標水平有效改善,將滿意度提升,最終實現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有效預后。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損傷程度;臨床指標水平;滿意度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心律失常并發概率較高,患者往往因此而死亡,對此為對此類患者治療治療有效性做出保證,需通過科學有效護理干預針對患者病情狀況展開全方面判斷與分析,對于系列風險因素能夠提前預知并采取有效方法展開對應干預,以對患者生命安全做出充分保證[1-2]。本次研究將我院2017年05月~2020年05月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數字奇偶法分組;分別探析采用基礎護理+預見性護理方式以及采用基礎護理方式完成合并癥護理可行性,以實現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有效預后。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9年09月~2020年05月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數字奇偶法分組;預見性護理組(28例):女5例,男23例;年齡區間為42歲~63歲,平均為(53.33±2.09)歲;基礎護理組(28例):女6例,男22例;年齡區間為46歲~67歲,平均為(53.35±2.11)歲;納入標準:①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疾病均獲得確診;②患者呈現出心電圖ST段抬高現象;排除標準:①呈現出皮膚粘膜自發性出血傾向;②呈現出臨床資料不全現象;就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均衡性顯著(P>0.05)。
1.2 方法
基礎護理組:采用基礎護理方式完成合并癥護理,主要集中于用藥、心理以及生活等方面指導以及護理干預;預見性護理組:采用基礎護理+預見性護理方式完成合并癥護理,具體見討論。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損傷程度、系列臨床指標水平以及護理滿意度。
1.4 判斷標準
心功能損傷一級:患者日常生活活動未受到任何影響;心功能損傷二級:患者偶爾活動時呼吸期間呈現出心絞痛現象,對其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影響;心功能損傷三級:患者活動時表現出氣促、心悸以及心絞痛等系列癥狀,日常生活受到對應限制;心功能四級:患者無法做到生活自理[3]。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護理滿意度通過模糊數字評分法完成評定,越高分值,對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越高滿意度。
1.5 統計學方法
對于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結果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2.0展開處理,計數資料(心功能損傷程度)行X2檢驗,以n(%)表示,計量資料(系列臨床指標水平)行t檢驗,以表示,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心功能損傷程度對比
預見性護理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損傷一級比例(82.14%)高于基礎護理組(7.14%)明顯,心功能損傷二級比例(7.14%)、心功能損傷三級比例(7.14%)以及心功能損傷四級比例(3.57%)均低于基礎護理組(35.71%)、(32.14%)以及(25.00%)明顯(P<0.05),見表1。
2.2 系列臨床指標水平對比
預見性護理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住院費用少于基礎護理組明顯,住院天數短于基礎護理組明顯,滿意度評分高于基礎護理組明顯(P<0.05),見表2。
3、討論
臨床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護理期間,預見性護理干預方式運用效果顯著。具體干預期間需就患者病情變化密切監控,對其心電監測合理展開,并且了解其以往用藥史、手術史等;于床邊做好藥品以及相關儀器擺放工作,確保異常情況下能夠展開及時處理;就家屬與患者心理狀態進行了解,對其心理問題能夠予以針對性解決,合理完成對應疏導,通過疾病知識傳播而使患者與家屬心理壓力獲得緩解,將其治療依從性提升。做好病情預防工作,于初期因為患者需要臥床休息,為避免其呈現出血栓現象,需在其病情緩解后,就床上上下肢活動予以指導,獲得效果后,要求家屬對其陪伴完成行走運動,訓練時間為15min/次,頻率為2次/d。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方式科學運用,可使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損傷程度獲得顯著改善,并且將系列臨床指標水平有效改善,將滿意度提升,最終實現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有效預后。
參考文獻:
[1]張艷紅,邵麗香,鄭曉丹, 等.急性心肌梗死PCI術患者并發心律失常的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6):1-4.
[2]馮今直.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養生保健指南,2020,12(7):101-102.
[3]饒情情,余小珊.實施全程優質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干預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20,10(3):69-71.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湖北武漢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