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項面向未來的技術,人工智能在許多領域得到的重視和應用。以技術媒介為基礎的攝影教育融入人工智能,將為攝影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面對人工智能時代和未來高校攝影教育,人工智能會影響攝影專業教育的理念內容、手段方法等層面的發展與革新。
關鍵詞: 人工智能;攝影教育;個性化學習;虛擬現實
基金項目:2020年媒介素養專項重點研究項目(2020ZGL007)(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
社會境遇規定了一切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存在形態。在以大數據、算法為核心技術支持下的人工智能時代,攝影的理念、影像的獲取方式、影像的標準及其話語權都發生了潛在的變化。攝影生態與媒介環境擴展和重構了攝影教育的知識邊界。而攝影教育的發展卻始終受到社會環境發展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面對未來的攝影教育,正視“人工智能+攝影教育”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就需要我們在理念、內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自我完善和突破。
人工智能時代攝影專業教育面臨的境遇
人工智能技術引發攝影媒介生態變化
加拿大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早期關于媒介技術理論的表述中,將技術視為一種可顛覆原有社會生活樣貌和實現文化發展的變革性力量。作為媒介技術的新表征,“人工智能以計算機作為物質載體通過對人腦功能的模擬,賦予類人化的認知、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生成一種具有普適性的表達邏輯。”[1]
攝影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項技術,天然的與媒介技術的發展發生著內在的勾連,在其生成與傳播等環節都不同程度地被技術形塑與再造。而媒介技術也在不斷的更迭中完成了對媒介形態的再造。以智能手機、無人機航拍器為代表的智能拍攝設備,使影像獲取更加智能化。另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影像后期處理,加速推動了技術的應用。如天龍山石窟數字影像虛擬復原項目,項目通過對天龍山本體石窟的數字化影像掃描,并結合流失到海外的造像數字樣本,從而建立起三維數字模型,利用三維數字模型逐漸建立人工智能虛擬影像,讓天龍山石窟的面貌得以數字化展現,并以交互方式展現于世人面前(圖1)。
在人工智能技術影響下,攝影媒介糅合了智能化的影像生產與傳播業態,這一格局影響并改變著攝影專業教育的內容與形態。另外隨著智能媒介技術的強力滲透下,人才需求標準不斷提高,攝影教學內容的更新與傳媒新技術之間的緩沖期逐漸明顯化,在短時間內很難做到新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的完美融合。因此,人工智能時代“倒逼”著攝影的教育變革。
現代信息技術引發攝影教育變革
當前,在網絡環境中成長的新一代攝影大學生,其知識的獲取遇到瓶頸,借助網絡信息,用于網絡獲取知識的時間日趨增加,由此帶來學習空間和時間上都有重大變化,導致學生偏向淺學習、碎片化學習,而淺學習、碎片化學習難以形成對知識的系統掌握,
以深度學習為主的人工智能開辟了“學習”的新航道,能夠實現受教育者的主動性思考和深度探索學習。數字化社會帶來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學習資源、手段的極大豐富,也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與實用性。目前與影像行業相關的工作,用人單位更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前期拍攝和后期處理、編輯圖片和文字能力以及新技術應用能力和影像的傳播能力。這些都對攝影專業教育提出新要求,即教學內容應體現前沿性和時代性,知識結構應體現藝術和科技的交叉融合。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攝影教育
教育理念的重塑與再構
媒體融合時代,攝影的媒介功能與跨介質表現能力更加明顯。對于攝影教育來說,需要打破概念和范疇的限制,拓展原來的攝影內涵和攝影教育的范疇。由于數字科技與人工智能的來臨,攝影與圖像的連帶關系密不可分。同時,信息技術和媒體時代也賦予攝影更多的平臺,攝影從較為傳統的媒介跨入“新媒體”時代。因此,可把視頻,計算機掃描圖像都納入影像范疇,建立大影像概念,融入科技與人文觀。 “無媒介,不攝影。攝影正在從“專業攝影”的定義,拓展到不同領域應用,從“專業技能”轉變成具有專業屬性的融媒體生存技能。”
教育內容的分層設置
攝影技術的發展與變化總給攝影帶來新的思考和拓展。但這些變化也促使攝影從業者具備良好的知識更新能力。
1.攝影專業教育內容分為基礎技術、人文與科技素養、藝術創作等模塊。基礎技術及部分人文科技素養課程可以利用相關課程數據庫,教育內容由“批量化”生產轉向分層定制。人工智能與攝影教育相結合,以學習者為中心,讓人工智能實現精準學習診斷、定制內容推送、個性化輔導。根據學生學習攝影的理論與實踐情況、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提供可能。
2.攝影課程內容新技術導入。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影像掃描建模、數據追蹤分析等智能技術操作等成為業界對攝影專業人才的新要求。 因此,課程設置要結合業界前沿和人工智能發展的大趨勢,以時代和社會需求為調整方向,開設有關數據挖掘分析、算法自動化、虛擬現實技術等符合業界動態的課程內容,使學生打下新技術基礎,為學生快速適應社會發展做好準備。
3.智媒時代,攝影專業教育更要加強人文素養和科技媒介素養類內容的比重。攝影教育與攝影創作的初心是對人的培養以及對人自身的思考。因此,攝影教育的一個重要維度是以人本主義的視角,對人的素養培養。近年來,各大院校攝影專業的人文環境、師資力量、硬件設施也都有很大的改善與發展,以人為本,技術為切入點,以達到培養攝影專業人才要求,滿足全媒體深度融合的媒介生態環境。
教學手段與方法的變革
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所具有的虛擬現實、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等功能,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均可基于智能設備來展開,學生通過在線攝影課堂,教師借助智能終端、虛擬現實等設備,并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而在傳統攝影教學手段和方法中,教師則是高校課堂的主導,而學生主要從教師課堂的講授和演示中獲取知識,導致知識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流動,很難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
人工智能時代攝影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
攝影教師角色轉向
人工智能時代,隨著以技術為支持的學習方法興起,學習場所與平臺日趨多樣化。教學活動也逐步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這對教師角色提出新要求、新定位,教師將從攝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指導者和協作者;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攝影過程的支持者和陪伴者,或者是一種雙向互動學習的過程。從而形成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角色轉向。”
當前我國攝影教育大多數院校在專業培養過程中,欠缺現代數字影像藝術和科技的結合,更偏重攝影藝術創作的創新。而人工智能賦能,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大數據有了更加充分的利用,課題項目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從而把攝影教育放在一個更為寬闊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讓攝影教育的開展,更加適應時代的變化與發展。
攝影教學模式轉變
人工智能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促使學習時間和空間邊界不斷拓展,教育資源更為豐富,教學方法更為多樣,教學模式更為智能化。
1.智能教學平臺
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轉化為教學工具和教學環境,使其更加智能化。并促進教學資源的創新發展。在線建設攝影理論資源數據庫,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師線上提前制作帶有視頻、習題、語音的攝影課件推送至學生手機端,學生掃碼簽到,導出個性化學習報表、數據分析等。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攝影的參與度、學業成就感和學習動機,還促進了教師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全提升師生互動的教學體驗。學生在線上、線下可同步開展攝影作品小組討論、分享交流攝影創作成果。
2.構建虛擬現實沉浸式教學模式
沉浸感、交互性和可構想的虛擬現實技術為攝影教育帶來新體驗,開發以3D和交互技術為核心的虛擬仿真攝影平臺提供可能性。AR/VR與攝影的結合,能夠為人類展示360度實景視覺驚奇。二者在5G等新技術的輔助下,實現更大、更廣范圍的影像探索。實驗教學中,構建體驗式學習情境并規范學習行為。課程設計一些典型項目作為實驗教學案例,例如“無人機航拍”課堂,學生在虛擬仿真實驗平臺進行空中拍攝、獲取影像,在Pix4Dmapper 上快速處理、分析航拍影像,調整航線規劃等。基于數字攝影云平臺,學生可隨時隨地完成航拍制作。在講授影棚燈光課堂,可用虛擬仿真實驗再現,把抽象的感念、理論,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開啟全新的教學空間。虛擬現實技術在攝影教學中的推廣與運用,不僅會改變學生獲得信息和學習方法,也能夠為攝影教學的思想和觀念帶來改變。
攝影學習更加個性化
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使攝影學習方式越來越個性化。借助于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基于搜集到的學習數據,計算出每位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偏好、優勢和劣勢,判斷他們是在新聞紀實報道攝影、時尚商業攝影、還是藝術創作的學習優勢和偏好,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菜單”。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進行大數據分析反饋,通過對學生的作業與作品有關數據的挖掘和分析,預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判斷學生遇到的學習困難及沒有掌握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對學習者進行指導,從而提高個性化服務的精準度。
攝影教育生態開放化
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教育變革,不僅是教育結構和形式的根本性轉變,還涉及到學科之間的融合與交叉,也涉及到教育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一方面,人工智能為攝影教育提供技術支撐,實行跨學科課程設計和聯合授課,例如浙江傳媒學院媒體工程專業與攝影專業共同開發人工智能影像技術和藝術融合課程,實現跨學科授課,學生能夠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與新藝術觀念下接受藝術和科技的影像教育。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與攝影教育的深度融合,逐漸打破攝影教育和產業界的界限,促使攝影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園,而是面向整個社會系統,將國家的縱向課題和社會企業的橫向課題與攝影教育實踐結合。西安理工大學攝影專業《陜西唐陵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無疑是一個有意的嘗試與案例。
結語
面對新時代、新技術,攝影教育要結合自身發展狀況和外在現實因素的影響轉變教育理念,并在技術邏輯、教育邏輯、融合邏輯的合力助推下,打造特色的攝影專業教育。人工智能應用于攝影教育領域將改變現代攝影教育的形式與效果。攝影專業教育也應迎接人工智能,積極順應教育發展新趨勢,走好未來智能攝影教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李驚雷.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困境[J].中國出版,2019(06).
[2]石戰杰.學科背景下的攝影教育——從課程、專業到學科[J].中國攝影家,2020(06).
[3]趙源.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抉擇:方向、策略與路徑[J].社會科學戰線,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