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卓君

2013-2020年,從產業初設到賽道更迭,再到玩家集聚、資本繁榮,養老產業近十年的摸索、沉浮與躍遷,值得記錄與紀念。2013-2020年,是養老產業政策密集出臺、規范監管、創新商業模式和完善服務體系的重要階段,是新經濟、新業態、新的金融工具融入傳統養老產業碰撞出新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推動養老產業在更高起點上開啟蓬勃奔涌的新征途。
一、“十四五”時代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到“十四五”末,我國預計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人口結構的變化預示著結構性的機會,如果說2011年到2020年過去的十年,是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黃金十年,能夠預想的到,2021年到20030年的未來十年,與大健康相關的消費升級、產品業態還是商業鏈條,會成為熱門賽道和投資熱點。
1、養老產業正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自2013年至今,養老產業經歷了“福利性公益性—事業向產業過渡—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階段。在產業端,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國家統計局首次權威養老產業分類,產業內涵不斷豐富,產業邊界不斷拓寬,產業領域不斷細分,經濟體量發展壯大,觸達老齡消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市場端,雖然隨著60后步入到退休年齡,養老產業仍然遠未達到產業爆發底層紅利的量級。因此產業端的布局速度,很難再出現當初蜂擁而至、大干快上的熱潮,而是以一種更加扎實和穩健的步伐推進。尤其今年新冠疫情突然來襲,成為企業“健康”的試金石,規范化程度高、精細化運營能力強的養老企業在平穩持續經營上優勢明顯,更加加深了堅持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萬科、遠洋、泰康等先行者持續鞏固基本盤,服務能力決定企業能否入局,而對客戶需求的理解與把握則決定企業能否走得更久。他們一方面如何降成本、補短板、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構建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在關鍵領域打造高質量發展能力,產品、投資、服務組成了養老業務的金三角,打造堅實壁壘。
2、區域養老一體化成果顯著。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地域分層差異明顯,作為我國區域一體化起步最早、基礎最好、也是老齡化程度最高的長三角地區,養老產業在制度框架、企業活力、先進經驗等各方面態勢遙遙領先,更深層次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開放,遠超越全國平均水平。目前已實現養老福利政策跨省市使用,長期護理保險互聯互通,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相互銜接;截至2020年6月,長三角區域內已有20余個區市開展養老一體化服務協作的試點對接,進行相互之間的“信息公開、標準互認、政策互通、產業促進”;截至2020年8月,長三角已有29個城市實現了醫保“一卡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已覆蓋長三角41個地級市。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不平衡主要體系在區域與區域之間,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前沿陣地,同時匯聚了豐富的產業要素和金融資源,具備全面發展養老產業的堅實基礎條件,當前階段的發展經驗也能夠為全國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典范。
3、頭部企業帶動區域產業鏈式發展。國資、民營、合資、外資各類型企業紛紛入局,形成百花齊放的競爭格局。經歷了上一階段的混戰,參與者優勝劣汰,有資產、有資源、有資本的頭部企業,不斷做大做優做強,以驚人的速度脫穎而出。其中,“國資領軍”的苗頭初現,隨著中國宏觀經濟的調速換擋,很多央國企和地方國企將養老產業列為戰略新興產業提到重要位置。在2020年十四五規劃之年,浙江、山東、湖南、江西、河北等眾多地方性政府平臺公司,肩負產業結構調整、戰略轉型升級的任務,充分利用國資優勢,通過新模式探索、新業務布局、新平臺搭建、新架構調整,來激發新的消費需求,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同時發揮“領頭雁”作用,促進地區產業縱向發展,同業橫向加速整合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帶動形成地區資源輻射效應和集聚效應。
二、自2018年起,受外部環境壓力、資管新規和市場結構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股權投資市場行業洗牌,養老產業因為其穿越周期、可持續、穩定盈利預期、符合政策導向、引領消費需求的特性,成為對沖經濟下行壓力、拉動內需穩抓人口紅利的新引擎和新預期。
1、二級市場投資收益率低,難有項目能夠實現IPO。已上市公司面臨破發窘境和賬面回報縮水,紛紛業務出表,但是一級市場除財務投資外,戰略融資和并購在資本市場中日漸回暖活躍。近年來,華潤、光大、中金、越秀等具有資金優勢的國有企業或上市公司及并購基金為主要投資方。一方面通過投資并購拓展自身業務邊界,豐富醫養技術、服務規模和產品業態,對不同業態及區域間的業務進行整合、增強競爭力的同時,完善產業鏈上下游的戰略布局;另一方面,戰略投資方對于行業基本面認知更充分,對于回報更具耐心,初創項目可獲得更多資源扶持和培育時間。
2、險資是康養產業的頭號贏家,品牌化、連鎖化發展養老社區的藍圖已然成型。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國普遍進入低利率環境,在今年“新冠疫情”沖擊下,全球央行加大寬松力度,導致全球利率水平進一步下降。在這一背景下,險資這樣的長期資金在資產端、負債端兩端聯動作用顯著,并且充分運用養老服務供應商、集團內其他金融關聯公司等資源,開啟一攬子服務方案,比如中國太保與旗下長江養老、太保壽險、太保安聯健康險、養老投資公司等子公司協同,提供多樣化的養老社區+養老保險的金融產品,形成閉環服務鏈。除泰康模式外,保險資金積極開展多種模式,如自建自持重資產養老社區,升級改造現有酒店公寓物業,聯合開發商運營商參股優質項目,養老生態圈的債權股權投資……保險資金“優質耐心資本”,助力養老產業已經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長期資金“生力軍”。
3、資本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和江浙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聚集。資本成為養老產業的驅動力,從投資金額和投資案例的兩個維度來看,和君康養事業部自2015-2020年對產業資本跟蹤的數據反映,產業資本會更加熱衷于上海、江蘇、浙江、北京、成都、重慶幾個城市。這一結果基本與地區的老齡化率、經濟發展狀況、人均GDP及增速,以及醫保商保等支付體系的覆蓋程度和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匹配。如果說未來幾年的投資市場將轉為內需的“本土時代”,期待在資本的引領下,養老產業能夠繼續往前邁出更堅定的步伐,在醫療健康、智慧信息化、用品輔具等領域后起發力,不斷優化、持續迭代、效率越來越高、成本越來越優化,必將能釋放一個難以想象的巨大經濟增長空間。
三、近日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再度提出,要“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十三五時期,養老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顯著提升,十四五時期依然是健全和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和產業生態體系、加快推進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和窗口期。
1、制度保障。中國作為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且增長最快的國家,建立覆蓋全民的養老保障體系并實現養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我國長護險制度始于2016年,我國長護險制度試點正式拉開序幕,上海、青島、廣州、寧波等15個城市與吉林、山東2個重點聯系省份成為首批試點城市,2020年9月國家醫保局會同財務部正式印發《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新增14個試點城市,我國長護險試點城市達到49個。同時對參保對象、籌資方式以及待遇支付作了規定,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與長護險相互銜接的長護險商業保險產品。除此之外,像深圳這樣非試點的城市,也在積極立法長護險,將在2021年10月1日起征,以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按照0.1%的比例逐月繳交,用人單位及個人各承擔50%比例。據估算,2020年底長護險保費的杠桿作用可撬動6000億至8000億的照護服務市場,到2030年可能這一數字會達2.7萬億元,未來空間值得期待。
2、金融保障。目前無論是銀行、保險還是基金公司所推出的養老金融相關產品,同質化普遍嚴重,部分產品只是在“養老”的旗幟下推出的大眾化金融產品,缺少養老屬性和養老相關配套服務。養老產業的本質是支付,養老產業的發展取決于支付體系,養老金融的嫁接主要從核心痛點入手,完成了產品與服務、服務與金融的連接,以及消費場景的構建。在我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中,養老金融機構的參與度和重要性日益凸顯。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需要更加市場化投資運作,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需要更加統籌管理,第三支柱針對老年群體養老金融產品的開發設計、運營、銷售、服務,以及支持養老產業融資需求、并購整合等多個方面,需要更多有實力有經驗的金融機構參與其中。養老產業具有長周期、慢回報的本質屬性,增長以線性為主,難以呈現指數級增長,更需要養老金融創新待持續提升,市場化運作待全面鋪開。
3、科技保障。傳統的養老產業符合綜合化、科技化方向發展,是個突破性的命題。一是數據不夠多,二是數據不夠優,要么數據分散,要么系統未互通,行業間煙囪林立,數據的孤島效應嚴重削弱了數據的價值。通過廣泛應用5G、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智能穿戴等現代科技,正在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也將成為未來養老企業深挖客戶價值的重要砝碼。以往千篇一律的服務模式正在向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轉變,相應的信息化建設也要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變,才能適應市場不斷變化迭代的需求。同時,數據資產的儲備決定了未來多項業務協同的合作優勢,重視科技發展及投入的養老企業,將建立數據資產、釋放數據反哺前端業務的能力,是未來占領競爭高地的“殺手锏”。
2020是非同尋常的一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前,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啟之年,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受全球經濟社會嚴重影響和沖擊的挑戰之年,更是養老產業的大考之年。
在歲末年初、新舊交替之時,愿萬物更新、舊疾當愈,愿面對復雜、保持歡喜,愿馳而不息、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