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筱珊
從事地產營銷六年,投身養老八年。原保利養老體系品牌營銷負責人,先后負責保利安平·和熹會(長照機構)、保利和悅會(小微機構)品牌營銷工作。2017年創辦的養老自媒體平臺,獨立運營養老自媒體公號(微信公眾號“第六十三種顏色”),發布專稿百余篇,引發養老同行高度關注。
2020年末,覺得時間過得格外蒼白?;厥?,才發現從1月到12月每個月都是拼盡全力,心底慶幸,沒有團滅,來年,繼續“折騰”。
2020實“鼠”不易,負重行走
這一年,是2004年邁入職場后,形勢最嚴峻的一年;打破了“一年會比一年好”的常例,當我媽說,“知道你今年生意不好,讓你爸給你寄點錢!”的時候,我說“需要的時候,會和你們講的!”,而內心一片狼藉。2018年年末,決意只身闖蕩江湖、草臺創業。兩年半時間,我不后悔,我堅信“內容驅動營銷”必在未來成真。但三十多歲了,還連累父母操心,腳步還是比較沉重的。
疫情改變了許多事,原定的節奏被打亂,原來“吃香”的(營銷)操盤模式逐步“失靈”,慌亂的人不在少數。市場不動,我不動;市場一動,我就手足無措。每當我聽到熟悉的企業和人傳出“波動式輿情”時,情緒總會受到牽連。雖然,我明白市場就是如此殘酷,干掉你的時候,招呼都不會打。想到,此前好幾位《養老江湖》的嘉賓講過,養老行業里人來人往太頻繁,想找幾位五年以上的同行者都難。彼時,我尚年輕,感受不深;此刻,再回味,心情很復雜。
傳播正能量信息,用他山之石攻玉
常會“聽”人在背后議論,第六十三種顏色的文章總是花式點贊、浮于表面、不夠深刻。入行近八年,深知走養老路不易,因此我盡可能多汲取一些別人的優點,結合實際條件優化升級,因此組稿撰文的主觀立場中,我選擇多說一些實用的信息。有一條原則,一直拿捏得緊緊的,從第六十三種顏色發出的信息必是經過我團隊專業“核定”過的。我是市場出身,對項目模式、市場邏輯、階段業績、后續發展,始終保持“超冷漠”“直性子”姿態,遇到講唯概念論、忽略市場環境、假想業務落地的情況,通常會第一時間“回懟”!連我都不能說服的“內容”,在第六十三種顏色平臺不允許“出街”!
在單位上班的時候,我是一個十分“嚴謹”“多事”的人,盯著一個任務,會非常瘋狂地想把“它”搞定,特別害怕別人質疑我的專業與能力,像一根緊繃的繩子,追求完美卻總不完美,過分看重專業,反而時常“不接地氣”,幾次因為“粗心”犯錯,甚至想捶自己兩拳。走入“江湖”后,慢慢地放下心里的“包袱”,對專業、執行、溝通也有“新的理念”,審美都從“高端優雅、有氣質”變成了“簡單粗暴、接地氣”。寫稿、策劃、方案的風格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常常放飛自我,偶爾有朋友勸我“注意形象”,我都置于耳后。不管別人喜不喜歡,近年來出品的“原創大稿”,我自己都很感動,超有感覺,寫的時候快樂,推的時候興奮。我真的很迫切地想把我獲得的一手資料,原汁原味地分享給讀者,不過分、不夾生、不浪費大家的心情與時間。
線上抖一抖,線下聊一聊
前面三年,我最喜歡專訪,一個多小時,像熟人朋友一樣,面對面聊天;過程很享受,整理很受益,分享很有成就感。2020年,因為疫情,門也很少出,“面對面”是做不到了,微信電話成為“訪談”常態,聊天時看不到彼此的表情,總覺得有點遺憾。思前想后,來來去去,我在10-20分鐘的群體小訪談中找到了新的樂趣,通過《“大院長”談》欄目撰寫了當春節假期遇到新型冠狀病毒、來自抗疫前線的服務思考;從社工視角談社區“為老服務”、疫后思考:養老企業體質強化與產業機會、養老企業管理者心中的優秀員工以及“老服畢業生”從業隨談系列稿件。用2天時間內與10多位前輩朋友一起聊天、再用2天時間把“盜”來的思想與經驗整理成文,那種感覺,一般人肯定沒有機會知曉。
再后來,我還拉了近百位圈內朋友在抖音直播間“視頻”聊天,看看項目、聊聊市場、講講業務、談談合作,小半數養老好朋友沒扛住我的花式忽悠,主動/被動“拿”出了自己的抖音直播“處女秀”,無論節目結果/效果,大家的支持,我放在心里了。理想那么遙遠,追夢的路那么長,信念再堅定的人也需要溫暖貼心的同行人,在最難熬的2020年,大家對我訪談、直播邀約的回應、配合,實實在在地拯救了我?;仡?020年60篇大稿、70張海報,付出總有回報。
非常有幸,在過去兩年時間里,與《老年之友·養老E世界》欄目合作,每周撰寫一篇廣播小稿;2021年《老年之友》欄目調整,《養老E世界》版塊不再繼續了,第六十三種顏色于2020年12月29號完成了最后一次播報。兩年時間,我們完成80篇小稿(2020年40篇),對我自己的影響非常的大。《快樂老人報》趙寶泉主編說過, “養老媒體是要站在老年人立場引導輿論,為老年人發聲”。以前看到新聞媒體上與老年相關的負面內容,我也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內心會偷偷地在迎合 “老人變壞了”的評論;在寫廣播稿的兩年中,我漸漸學會了透過情緒,思考造成“老人變壞了”現象的背后原因,再面對那些“負面”消息,我的內心會變得比較包容。作為養老從業者、行業媒體,應該站在什么樣的角度思考問題、用什么樣的立場去書寫,是我深度思考的問題。這一年有任務在后面催著,每周一篇稿子,觀察、選題、撰文、錄音。過去的80篇文章像一本“有聲日記”,記錄著許多美好的回憶。
一個人的視野有限,十個人、一百個人加起來,看待事物的立場會比較多元,聽別人的話、聽別人的勸,聽別人的“坑”,會有許多新的發現,交流也會變得更有價值。這些可能是一個愛說話、愛聊天的人為自己打擾別人找的借口,不管結果如何、成效如果,至少當時我們非常享受,非??鞓?!
告別“尋常路”,探索新可能
2020年被困家中,焦慮更甚。市場好的時候,每個人都光鮮亮麗,市場冷的時候,許多人都被蒙上了一層“灰色”的霧,原來快速增長時忽略的小問題,也悄悄地冒了頭。表面上第六十三種顏色是內容“生產方”,更深層面來講,我們得先成為內容“策劃方”,更多時候我們的工作是把他們“潛在”的一面放大。遇到“你以為的好,不是市場認為好”時,我們也會不可避免地“糾結”該直言進諫,還是該假裝不見。真話多數時候不太招人待見,選擇性地說一些別人喜歡聽的“真話”也沒有什么不對,但是我總是忍不住地想說全部的實話,文字不能說的,私底下一定會說出來,遇到我認為的“小聰明”,還特樂意給別人亂支招,美名其曰“品牌優化建議”,有用沒用不說,不藏私地一吐為快!新年新開始,我也在反省,來年要不要照老路繼續“走”?沒多想,也不想多想,有力不使、有話不說,必憋出個毛病來,所以必須還得這么“走”。2021年,如果你遇到無緣無故、熱情“話”密的我,別意外,別慌張,這不是“錯覺”。
11月初整理上海老博會“新觀感”的專稿中,我曾提及現在養老行業發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談運營經驗、養老服務細節提升的人多了;分享服務案例、講運營故事的人多了;養老媒體表現形式變得“輕盈”,畫片海報、在線直播、短視頻、微電影漸漸常規化,肯花時間、用笨辦法,做通俗易懂宣傳的人多了;靜下心來、做自己,關注企業經營、關注項目運營、關注團隊建設和老人體驗感的多了;做業務、做項目、做服務、做團隊的人會越來越多!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推敲,我認為2021年,這些變化會更加“顯性”。
再好的模式、再好的經驗,回到“家里”,事還得一件件做,賬還得一筆一筆算清,日子還得一天一天過。今天都“活”不起了,那些有用沒用的就不要多想了。返璞歸真,關注自身發展,機會來臨時,真有可能,再想再做肯定也來得及。我羨慕那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獨自歡喜的人,他們不關心外面的世界,一心朝心中的方向奔跑;更欣賞那些歷盡繁華后,還能固守初心的人,2021年,大家一定能在第六十三種顏色公號看到更多這樣的故事。
勸別人之前,自己還是要親自下水游一下。沒點“一手經驗”,行走江湖是不太靠譜的。2020年繼公眾號“圖文”內容之后,我嘗試了直播看項目、短視頻等新內容形態,有如打開了一扇新窗口,蠻好奇,蠻開心,蠻有趣。2021年,還得接著“整”!蠻多朋友一直關注,第六十三種顏色是如何“生存”的問題,“養老品牌優化及推廣”作為核心業務版塊,為養老企業做品牌推廣、內容策劃是我們專業領域,2021年要重點發力做。我會和已建立的伙伴單位一起,打造“品牌項目”來展示“戰斗力”。覺得“老套路”失靈、對“尋常路”失望、想在市場營銷品牌方面搞點“試驗田”的 “甲方”,可以找我聊聊“新訴求”。
2020年,一邊期盼,一邊搞事情,有希望也有失望,有絢爛的幻想也有冷冷的現實,但即便是大雨傾城,在最黑暗的角落里,我們也從未停止折騰。回顧過去一年,不管市場將走向何方,我還蠻挺期待2021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