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而我非常高興地在2020年畢業了之后,成為了一名黨校的教師。盡管上學期間所學專業與現在的工作并不對口,但是進入黨校系統的那一天開始,我就發誓一定要成為一名好老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可是,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希望多年后,這個初心不會改變。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教師,初心
進入黨校的第一天,校長就推薦了幾本跟長征有關的書:《長征中的毛澤東及三人軍事指揮小組》、《長征中的重大戰略決策》、《長征中的李德、張國燾》。當看完之后,緊接著就進入了2021年,全國各地尤其是各級黨校系統,對百年黨史的學習在各地熱水朝天地進行著。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簡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毛澤東 鄧小平 江澤民 胡錦濤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四本書的學習,從中汲取了很多的精神力量,也獲得很多感悟和體會,更使自己前行的道路明亮了許多。我想,這是獨有的中國人的精神力量給予人的指引。
一、長征精神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在以前的時光里,我關注的是更多的是現實的生活,沒有把精力往歷史上思考,更不會專門對歷史和現實的關系做思考和對比。但是當我把幾本寫長征的書看完之后,正好趕上單位派人去瑞金學習,很幸運的是,正好落在了我的頭上。我很高興在我參加工作之初,對紅軍、對長征只了解一點點的時候,去到了江西,去到了贛州,去到了瑞金,那個紅軍前前后后奮戰了六年的地方,那是紅軍長征出發的地方,那是我們革命開始的地方。感受著那里的土地,回憶著書上的寫的種種,我覺得那種熱血的感覺,是我以往在別的地方感受不到的。還前往興國、于都,參觀長岡鄉調查紀念館、蘇區干部好作風紀念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園,并在于都梓山鎮潭頭村開展主題教學《總書記到我家》,感受習近平總書記平易近人,關心群眾生活的故事。共和國的搖籃,紅色之都!瑞金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紅色的印跡,聽到共產黨人奮斗的故事,感動中也得到激勵: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英雄!
在蘇區干部好作風紀念館里,講解員告訴我們,當年在毛澤東等同志的教育和引導下,蘇區干部扎根基層,心系群眾,艱苦奮斗,忘我工作,形成了受到蘇區群眾高度贊揚的好作風。“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蘇區群眾唱出的這首熱情的山歌,是對這種優良作風的生動概括。可見當時的蘇區雖然條件有限,可呈現的卻是一幅多么積極向上有希望的場景。正因為這種積極向上、有希望的場景,遇到國民黨反動派的五次“圍剿”之后,中央蘇區幾乎丟失殆盡,中央紅軍被迫轉移。才顯得敵人有多可惡,也更明白紅色政權有多么來之不易。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中央紅軍被迫長征。《中國共產黨簡史》在描寫長征這段歷史時概括到:“在紅一方面軍二萬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長征路上的艱難、曲折、死亡,檢驗了什么叫做“革命理想大于天”。英雄的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斗,跨越了百條江河,翻越了40余座高山險峰,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這些統計數據,對我來說,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腦子里閃現的是一組組場景。這歸功于前面讀那幾本書,讓我對戰火紛飛的年代有了畫面感,開始明白那些犧牲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的實際意義,心中滿是感恩于崇敬。也想把這份感恩和崇敬傳遞給每一個來到黨校學習的人,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朋友。
長征這段歷史是在黨最艱難的時期,卻一直在戰勝困難,最后到陜北。重溫那段烽火歲月,由衷地感受到既是艱險,更是輝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長征途中,英雄的紅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擊退了上百萬窮兇極惡的追兵阻敵,征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穿越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每一次讀到這些文字,腦中浮現的除了宏大而悲壯的的戰爭時空,感受到戰爭殘酷的同時,也被革命先烈們的精神信念所感染。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覺得,今天的和平與安穩來之不易,我們要時常在歷史中學習先輩們不畏艱險,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更要在現實生活中珍惜光陰,把握當下,努力創造更好美好的生活,努力成為造福別人,讓大家感到幸福的人。并且在實踐中牢記并踐行無數仁人志士一直堅守的初心和使命,把長征精神貫徹于我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中。
二、長征精神給予我勇于面對現實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接觸的第一本書是《長征中的毛澤東及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文科生,或多或少,對長征都是有所了解和感受的。但是認認真真地從一本書中去系統、全面地了解那一段厚重的歷史,是第一次。剛開始,懷著“看故事”的心態去讀,讀得越深越發現,那不是故事,不是歷史,它與我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關。偉人的智慧,先輩的犧牲,平凡人的付出……是他們的努力,造就了我們今天的安穩和自由。看到一半,“任務式”的學習已經變成了懷著崇敬和感恩的心去了解、去學習、去傳播。
記得第一次帶班的時候,我第一次鼓勵學員們克服現場教學中的“重走長征路”。這是一項體驗式教學,學員需要沿著烏江河畔,踏訪當年紅軍在寒冬臘月、缺衣少鞋的情況下走過的路。雖然已經是春天,但是由于是小路,且路面凹凸不平,天氣寒冷,江邊的風呼嘯而過,大部分學員都表示不愿意走,把抱怨的話說出了口。
我仔細回想自己讀長征時與強渡烏江有關的故事時的心情,深情且莊重地跟大家說:我們現在是春天,天氣已經回暖。可是你們知道中央紅軍1935年強渡烏江的時間是什么時候嗎?1月2日至6日,寒冬臘月,正是最寒冷的時候。楊得志將軍的回憶錄里就說道:江邊白雪皚皚。劉亞樓將軍的回憶錄也說:水流湍急、密云微雨、氣候寒冷是不能戰勝我們的戰斗熱血的。我們的學員來到紅軍強渡烏江的渡口,腦子里應該有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場景,學習他們不懼困難、敢于斗爭的精神。帶著這樣的回憶和崇敬之心去走當年紅軍走過的道路,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克服困難,走完這簡易版的“長征路”。
學員大部分都是剛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可能對歷史,對強渡烏江,對紅軍長征沒有太多系統的了解,但是也是最純真的人,僅憑這最初的印象,就能讓他們滿懷感觸。最后,大概總長兩千米的長征路順利地走完了。泥濘的小路完全不及當年紅軍長征走過的那些大山、雪山、草地,可是體驗式的教學方式,還是讓學員們有很多真心的感受:“我只是走了兩千多米,還是穿著很保暖的衣服,可是江邊風吹過來,還是冷得徹骨,遙想當年紅軍強渡烏江有多難”、“剛剛忍不住用手去摸了摸江中的水,江水表面已經凝凍了,不知道當年紅軍有沒有害怕過”……
學習長征精神,讓我們憶苦思甜,更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通古今,知興替,吃水不忘挖井人,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是我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表達我們對付出了艱辛勞動的先輩的敬仰。“重走長征路”就是這樣一堂可以讓學員感悟長征精神的體驗式教學,也正是長征精神讓我不懼工作中的挑戰,勇敢直面困難,解決問題。
三、長征精神給予我前進道路上的方向指引
紅軍憑借著堅強的革命意志最終完成了長征的勝利。今年,我通過學習黨史,學習長征史,重溫紅軍所走過的那段艱辛歲月,會對他們肅然起敬。這對于現在走在新征程道路上的我們,有著強大的激勵作用。因為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一想起長征精神,我一定會鼓足勇氣,就會有迎難而上的決心和戰勝困難的毅力。
作為一個經驗不足、稍顯稚嫩的黨校教師,需要成長的空間還很大,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由于這份工作的特殊性,我需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歷史、新中國的歷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的學習與研究,加強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與研究,加強對基層工作的了解與認識,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但是我相信,前期對長征這段歷史的學習一定能夠激勵我不斷向前,勇攀高峰。習近平總書記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而我,努力“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盡量讓每一個學員都能在黨校有所收獲,有所領悟則是我的新時代的“長征路”。
參考文獻:
[1]人民是長征勝利的基石[N]. 周曉巖.人民武警報.2016-10-16 (004)
[2]深入理解長征文化的重要價值[N]. 胡安徽.貴州日報. 2021-03-24 (010)
[3]不朽的精神 永遠的長征[N]. 王燕,張珂源.長治日報. 2021-05-16 (003)
作者簡介:姓名:白水蘭,性別:女,出生年月:1993年6月,民族:布依族,籍貫:貴州惠水,學歷:碩士研究生,工作單位:中共余慶縣委黨校,研究方向: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