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春旺
摘要:“融·樂課堂” 番禺區教育局“十四五”規劃提出“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升級版。實現“研”有深度,“學”有厚度,“教”有高度,充分體現“研學后教”的效能。有完整的課堂結構形式;有清晰的教學活動程序;有明確的學科價值導向。在“研”上著力,“教”有突破 ,“研”“教”結合 ,以“研”促“學”、 以“研” 促“教”。而“研學案”的設計升級重在有明確的學科價值導向。能為學生指明了自學的方向,發揮了學生自學的聰明才智,挖掘了學生自學時的內在潛能,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實現“研”有深度,“學”有厚度,“教”有高度,充分體現“研學案”的效能。
關鍵詞:融·樂課堂;研學后教;研學案;功能
“融·樂”課堂,是番禺區十四五提出“研學后教”2.0優化升級到“研學后教”3.0。融指三融,即融合五育、融通技術、融匯四評。“六樂”是指樂研、樂學、樂教、樂動、樂思、樂創。具有“融·樂”元素的“研學案”實現“研”有深度,“學”有厚度,“教”有高度,充分體現“研學案”的效能。能為學生指明了自學的方向,發揮了學生自學的聰明才智,挖掘了學生自學時的內在潛能,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實現“研”有深度,“學”有厚度,“教”有高度,充分體現“研學案”的效能。
一、研學案指明了學生自學的方向。
“預習導學”這一版塊主要是讓學生先自學,然后嘗試著完成一些比較基礎的題目,從而讓學生了解下一堂課的學習究竟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這部分題目不能太難,否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體會不到成功的愉悅,久而久之會對預習失去興趣。這和以前的預習有所不同,沒有研學案之前,其實老師也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可據對學生抽樣調查,所謂預習只是把書本從頭到尾看一遍,然后就不了了之了。然而用研學案的“預習導學”時,學生必須認認真真的去做,對有疑問的地方應在研學案上做一些記錄,同時教師通過行課堂巡視、個別詢問,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中的疑難問題,這為“后教”做好了必要的準備。
如學生在預習《圓的認識》時,我設計了下面的“預學案”:
這樣對于預習中沒看懂的內容可以在課堂中有的放矢地加以解決,上課時聽課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通過預習了解這節課的大致內容,然后完成研學案上學習研學中的基礎題。久而久之學生便能把預習當成學習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而主動自學了。
二、研學案發揮了學生自學的聰明才智
“探究學習”:這一版塊主要是學生展示、教師點撥,有“教”的參與,“學”才會變得更有計劃性和合理性,也更加順利。因為有了前面預習的輔墊,學生已經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就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教的過程,不是老師單獨“表演”而是以學生自我消化為主,教師引導、點撥為輔。我根據“以學為本”的思想,運用“研學案”,扎扎實實地實施以“研”促“學”,將以前倡導的“少而精”、“教少學多”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通過對學生“學習研學”作業的批改,以及大部分同學反映的在預習中碰到的難題,這樣一來,教師在課堂上就能節約時間,對于簡單的學生能看懂的題目就跳過不講或簡單講解,而把重點放在答疑、解疑上。
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組合圖形面積》一課時,我設計了兩組探索問題:探究一就是要讓學生通過畫一畫、分一分,得出求組合圖形的一般方法:分割法和添補法。探究二就是讓學生通過探究,利用探究一學到的方法,自己選擇最優化的方法求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通過觀察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我發現很多學生選擇分割法,也有學生選擇添補法,但學生對于為什么選擇分割法或添補法,說不出理由。經過教師點撥,小組合作讓同學們理解了求這面中隊旗的面積用添補法更簡單,因為用添補法沒有分割圖形,需要的數據很直接。這樣的課堂設計有針對性,真正做到了解學生,因材施教;真正實現由“教師帶著書本走向學生”向“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書本”、“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師”轉變,即學生的“學”是教學過程的核心,努力實現課本放手讓學生主動閱讀,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
三、研學案挖掘了學生自學時的內在潛能。
“課后研學”分兩部分。一是指“達標檢測”,它是給同學們對當天所學內容的一個鞏固,同時也給學生本堂課的學習提供查漏糾錯的平臺,當然這部分練習還是以基礎為主。對同學完成的鞏固練習,我會要求他們進行分組自我校對,自我檢查,組內同學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對于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有困難的典型題目,教師可以在課中作集中輔導。在這環節中,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兵”教“兵”的作用。由于有“學優生”的幫助和教師的及時輔導,學困生也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學會了解題方法,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克服了畏難情緒,增強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好勝心,也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氨苯獭氨薄ⅰ耙粠鸵弧辈粌H有力地解決了學困生的問題,而且還促進了優秀學生的提高。優秀學生要想幫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學習上也有了緊迫感,還把自己理解的知識清晰地表述出來,這本身就是另一種提高?!敖虒W”相長,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二是指“課后拓展”,是在整節課結束后,留給同學們思考的題目,比鞏固練習更深一層,讓學有余力的同學去思考,以便于培養“學優生”,同時通過做這些題目也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我提倡每一堂課都要給學生留出一段時間,讓他們自主進行歸納、總結和提煉。即:給一個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填充;給一段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安排;給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給一個困難——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如在學《圓的認識》這一節課后,留給學生實踐題:
這個題目作為“課后深化”,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圓的定義及各部分名稱的理解,同時也切實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四、研學案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以前我們的學生至少需要為每門課準備兩個本子:一個是課堂筆記本,學生要把老師講的東西記下來,以備復習考試用;另一個是課后作業本。作業本往往不止一個,而除了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外,還要買各種復習資料,而這些復習資料往往很難做到精選題目和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說的學生負擔過重,實際上主要是指學生的課后作業和家庭作業。“以導促學”的“研學案”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有了研學案之后,學生課前預習、上課都用這一張研學案,聽課時需要記錄的東西就在“導學案”的空白處補記。課后學生復習的還是這張紙,沒有其它作業本或資料。過一段時間,學生把“導學案”裝訂起來,就是精選的復習資料,考前也不再專門出備考題。研學案上的習題都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點來編的,只有這樣的練習題才能做到舉一反三,以一代十。才能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在課堂上掌握好的學生課后不需要做作業,學生有更多的課余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個性得到張揚,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融樂課堂理念下,需要進一步對研學案進行優化設計,不斷提升研學案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讓研學案真正成為啟迪學生思考、助力學生素養落實的好材料。使用時要與信息技術、小組探究等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創造高效、互動的課堂,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讓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袁兆龍.先學后教:還學生一個真正課堂[J].甘肅教育, 2011年(9).
[2]崔永勝,崔永.“先學后教”教學模式的探索[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07(3).
[3]顧彭飛.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理解與感悟[J].中學教學參考,2010(20).
[4]趙立金,張景彪.淺談“導學案”與教材的關系[J].江蘇教育研究,2009(33).
[5]韓必榮.如何設計“導學案” [J].新課程(中學),2010(06).
[6]安景友.嘗試“學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26)
(廣州市番禺區南華南碧桂園學校小學 ?廣東廣州 ?510000)